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石:道路与梦想-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没有任何表态,但眼神却明显地说,“继续说埃”我继续说:“如果两个公司合并,形式上采取兼并的方式,从市盈率看,万科买中海的国家股比较合适。当然,合并之后的公司是叫‘万科中海’还是‘中海万科’可以听您的意见,我无所谓。”
    孙总还是没有表态,但其眼神却没有鼓励我继续往下说的意思。
    我觉得有必要表示出诚意:“新合并的公司,由孙总任董事长,王石任总经理,服从董事会的决策。”
    孙总只是微笑。是礼貌式的拒绝,还是同意我的建议却不便马上表态?
    我的建议石沉大海。
    但我依然认为:同中海比较,质量成本管理是万科木桶上的短板。尽管万科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质量成本的水平会有所提升,但中海同样不会止步不前,随着公司的发展,相对于中海,万科依然在这一方面是短板。合并可以取长补短,既然对方不响应合并,那我就要通过“挖”人,不是“挖”一两个,而是整批、整建制地“挖”,让这些专业骨干到万科发挥整体的作用。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中海企业文化和骨干力量对万科有益的部分,而不是简单被万科的文化消融,以此迅速提高万科的质量成本控制水平。既然股权上达不到合并,我们就可以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这是“先礼后兵”。
    求贤若渴,这是古人对人才渴求的生动比喻。人才是万科的资本,这是万科核心价值观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不像古人说的那么煽情,却更切中要害。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不会只是我们的一日之渴,它事关公司的长远战略,百年基业。
    万科的“海盗行动”
    2000年,万科制定了命名为“海盗”的挖人行动。
    中海成为“海盗行动”针对的对象:中海有严密的人才培养体系,它的许多优秀员工都是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经过系列精细的产品制造培训,对成本和流程有非常深的了解。在中海成长为中高级职员的,几乎都是业内的佼佼者。万科完全有理由对中海内地公司及香港公司的人才青睐有加。
    随着中海的预算人员、质量工程师、项目经理开始流向万科,中海也开始觉察。通过双方的人力资源系统交流,张一平代表孙总说:希望万科不要继续“挖”中海的人,否则双方的友好关系就不容易继续维持。
    然而,包括中海一线公司副总级别的更多骨干依旧流向万科。这使得孙总感到恼火,发红头文件至万科:鉴于万科的不友好行为,断绝两家公司的关系。
    2002年,中海进行业务从香港向内地转移的战略调整。与此同时,万科人力资源部密切注视中海的动向,或许,这里可能蕴藏着中海管理层中高级管理人员离开的可能性。
    可以说,孙总在中海拥有相当具有说服力的权威,高层也处于相当稳定的状态,并不为万科的“海盗”行动所撼动。此时,孙总上调中建总公司,而接任孙文杰的孔总在调兵内地的战略转移中,无疑面临着是启用深圳中海公司班底或者香港总部班底的选择。如果启用香港的班底,深圳中海公司的班底就不免流失。
    当孔总启用香港总部的管理团队时,万科掌握到:中海深圳公司总经理刘爱明萌发离开中海的念头。
    万科通过关系同刘爱明取得联系。通过人力资源总监解冻安排,我在一家酒店会所同刘爱明见面,正式邀请其加盟万科。
    不久,我在欧洲考察。突然接到解冻的电话,建议我即刻给刘爱明去个电话。
    “等回到国内再打行吗?”
    “在国外电话的效果才明显。郁亮刚和他谈了一次。”
    “啊,是这样。”
    原来,解冻了解到深圳一家民营房地产企业为刘爱明开出人民币200万元的年薪,另配住宅和专车。解冻建议给刘爱明一次性补贴,以抵消那家民营企业的优厚条件。
    当公司提出这样的想法时,刘爱明却清楚地表示:“如果考虑离开中海,万科是第一选择,我并不会为私营企业的高薪所动。既然选择万科,就按万科的工资体系办,该拿多少就是多少。不要为我打破原有的制度。”
    果然是中海培养出来的干部,不仅具有职业精神,也有高级管理人员的气度胸怀。人力资源部建议刘爱明任集团副总经理。
    总部征求意见到万科深圳公司管理层,遭到反弹:“刘爱明领导的深圳中海是万科的竞争对手,真枪真刀比拼多年,又不是竞争不过,凭什么让他过来当我们的领导呢?”
    我又亲自到深圳公司做解释说服工作。
    几番努力,2002年下半年,刘爱明加入万科,任集团副总经理,后负责集团运营线及北京区域业务,现负责上海区域业务。
    无论是“海盗行动”的成果,还是万科高层的管理者,这里所讲述的仅仅是万科职业经理人队伍的顶端一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万科需要的是众志成城,需要的是每一位职员都能够充分发挥合作、进娶创新的精神。惟此,万科才称得上是一支能战斗的团队,一支充满希望的团队。
    如果说,时至今日,万科的职业经理队伍已经初步形成,那么,要建立一支更为优秀的团队的万科,仍在企业架构上,在合作的心态上,在对团队精神的认识上,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万科曾提出的“团队精神年”背后的号召也还远远没有完成,还仍是指引公司的一个激动人心的希望,它的实现,则需要每一个万科人的不懈努力。
    新住宅运动的缘起
    2000年6月24日,由万科牵头成立的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协作网络(中城房网)倡议发起的“新住宅运动”大会在上海召开。也正是在这一会议上,万科鲜明地提出,“面向新经济,关注普通人”。
    “中国城市房地产协作网络”的设想追溯到1998年末的亚布力滑雪常几人盘腿坐在东北热炕上,面前是小鸡炖蘑菇、蘸酱菜和野葡萄酒。
    万通冯仑和河南建业胡葆森提出,“明年你就辞去万科总经理职务了,我们给你找点事,召集各大城市的大发展商组织起来。最早,我们希望叫中国城市住宅开发商协会,或者是中国城市住宅联合采购协会。大家联合开发、行业自律,以反映这些发展商的整体形象,区别于传统的行业组织。名字都起好了,‘中国城市开发商联盟’。”
    显然,两人有预谋。
    1999年春天,三人专程聚集到广西北海,这里著名的是延绵数十公里的细纱软浪。几个人,在这座安静而无人打扰的海滨小城,正好可以讨论发起“城市开发商联盟”的可操作性。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里曾喧嚣一时,通向机场的宽敞大道还是当年修建的。进入不大的市区,裸露生锈钢筋的半截子楼显得格外丑陋刺眼。临沙滩兴建的几百栋丑陋的别墅群,野草遍地,野狗出没。
    好在这一切不愉快的景色没有影响创建行业联盟的畅想。
    设想很快得到北京华远、香港中国海外、上海金桥、广州珠江投资、天津顺驰、重庆龙湖、成都交大、沈阳华欣等16家发展商的响应。这一设想也得到了中国房地产协会杨慎会长、副会长孟晓苏以及建设部住宅产业办主任聂梅生的赞赏。
    提到“联盟”的字眼,人们就会联想到行业垄断、市场瓜分,但就中城房地产开发商联盟来讲,则是行业协会性质。只是进入2000年,北京闹法轮功,觉得“联盟”字眼太过敏感,逐改称为“中国城市房地产协作网络”,挂靠中国房地产协会城市开发委员会。起这个名字,还多少有点赶网络时髦的意思。
    而今,中国内地住宅发展商在信息交流上,仍停留在互相参观“样板间”、照葫芦画瓢层面上。中城房网可以在行业情报交流上有所突破创新,避免重复错误,降低信息交易成本。同时,推动加入中城房网的企业管理文字化、数字化、规范化,并达到扎实的科学管理基础,运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情报交流。
    同时,万科将推动电子商务的开展,希望借此改变万科自身及中城房网成员单位的传统采购形式,以适应网络经济的新环境。
    责任、国家、荣誉(上)
    2002年,我参观了西点军校。
    4月10日飞抵纽约。接机的司机是位移民美国多年的马来西亚华侨,他告诉我们,之前已经将芝加哥飞来的肖莉、旧金山飞来的冯仑和金曦安排住进了希尔顿酒店。待我和周彤安顿下来,已经是临晨两点,4个小时的休息后,就要早起参观美国陆军军官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