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语注释-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译文】
  樊迟陪孔子在舞零台下游览,说:“请问怎样才能提高品德,消除错误,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做事后收获,这不是提高品德了吗?多检查自己的过错,少怪罪别人,不就能够消除错误了吗?由于一时的愤怒而忘掉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甚至连累到父母,这不是迷惑吗?”
  【读解】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子张也曾经向孔子请教过“崇德,辨惑”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可这里樊迟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的回答却是另外一番话了。这又一次使我们看到,孔子在任何问题上都是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教育的。
  在《雍也》篇里,当樊迟问仁时,孔子已经回答过:“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里樊迟问怎样提高品德时,孔子又回答:“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先事后得也就是先难后获,都是有耕耘才会有收获的意思。看起来,樊迟多少有一点坐享其成的懒汉思想罢,所以孔子在他提出的两个问题上回答同一个意思,一再叮咛告诫。
  关于樊迟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孔子的回答也是很有意思的。
  一个是改正缺点错误的问题。孔子开的是老处方,也就是开展自我批评,要求“过则勿惮改”。(《学而》)或者如《卫灵公》篇所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总之是多检查自己,少怪罪别人。如我们。头语所说:“会怪的怪自己,不会怪的怪别人。”
  还有一个是辨别迷惑、糊涂的问题。当子张提出同一问题时孔子举出的是一本爱恨生死的糊涂帐。这一次回答樊迟,孔子举出的却是亡命徒的问题。为了一点小事,一时愤怒到极点,完全不考虑后果,动辄拼命,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结果不仅使自己性命难保,还连累到父母、妻子和儿女。这样的人不是最迷惑、最糊涂的了吗?
  遗憾的是,这种最迷惑、最糊涂的人在我们今天的时代也还不少。他们不仅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而且还有火药枪甚至最新式最先进的手枪在握,动辄弄出人命来,危害社会治安。文明进化到令天,而迷惑、糊涂者依然如故,这怎不令人遗憾呢?
  其实,不仅是这一个问题,就是自我批评的问题,先事后得的问题,也都是我们一般人很不容易处理得好的。所以,孔子对樊迟说的几点道理,也很值得我们深思而记取。 
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①。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②,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于夏曰:“乡③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④,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⑤,不仁肴远矣。”
  【注释】
  ①知:同“智”,读去声。后面“知人”的‘知”’读阴平,“知道”的意愿.②错:同“措”,放置。③乡(xiang):同“向”,刚才。④皋陶(yao):传说中的东夷族首领,舜时做掌管刑法的官,后被禹选为继承人,因早死,未继位。⑤伊尹:曾助汤灭夏建立商朝。皋陶、伊尹均被儒家视为贤臣。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樊迟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解释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樊迟从老师那里出来以后,又去见子夏说“刚才我去请教老师什么叫智,老师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是含义非常深刻的话呀!比如说,舜帝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皋陶,那些不正直的人就靠边站了;商汤王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伊尹,那些不正直的人也就靠边站了。”
  【读解】
  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智者是知人善任,尤其善于识别人的人。
  由于樊迟对智者识别人的道理不太理解,又引发了孔子关于选拔人才的一番论述。其实,在《为政》篇里,当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够使老百姓服从时,孔子已经回答这类似的话:“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所以,如何选拔人才,一直是孔子思考的问题,也是他向当政者所提供的活国方略之一。
  只不过在本篇里,孔子原本不是说的从政治国问题,而是一般性地向樊迟解释什么叫智。在孔子看来,能够知人,识别人就是“智”的体现,能够知人识别人的人当然也就是智者了。
  那么,孔子关于智者的要求是高还是低呢?表面看来是低,实际上却是非常之高。俗话说得好:“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人的面,要求很低:要知人的心,要求就非常之高了。
  尤其是在所谓“现代”社会,人人行色匆匆.个个疲于奔命,相互之间似乎总有一层无形的隔膜。“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以致不断有人高呼“理解万岁”,结果还是难于被人理解。在这种情形下真正能够做到“知人”的又有多少呢?
  可见,智者原来不是那么好当的啊! 
交朋友不要自取其辱
  【原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①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注释】
  ①道同”导”,开导、劝。
  【译文】
  子贡问怎样交朋友。孔子说:“忠言相告,好话对导,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
  【读解】
  这一段话的意思其实在《里仁》篇里已由子游说过了。
  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焉;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服事君主太殷勤繁琐,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过从太密,反而会有一天疏远。一句话:无论是对待领导还是朋友,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孔子在《公治长》里赞扬晏子“善于人交,久而敬之。”其实也有这样的意思在内。至于在《先进》篇里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那意思就更明显了,都是说:对待领导也罢,对待朋友也罢,都不要“剃头担子一头热”,太过于自作多情,结果是一厢情愿,反而使人厌烦,招来羞辱。
  这里面的道理,我们在《里仁》篇里已经说得很细。总之是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就会朋友成冤家,那又何必呢?这不是在人际关系上耍滑头,也不是对朋友不忠,而是交友的艺术,圣人的经验之谈。 
君子以文会友
  【原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修养仁德。”
  【读解】
  以文会友,而不是以酒会友。
  这大概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吧。
  《庄子。山木》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这交甘若醴。君子淡亲,小人甘以绝。“
  “醴”就是酒,而“文”自然是如水一样清淡的了。
  “文”虽然是如水一样清淡,但以文章学问相会,以志同道相连,“淡中知其味、常里识英奇”,反而能够“淡以亲”。所谓“人亲喝口水也甜”,友情春常在。
  “醴”虽然醇浓香美,但以酒肉相聚,以利相交.以利为条件,不过是酒肉朋友而已。“浓肥辛甘非真味”,结果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饰以乞丐皆谤”,不仅“甘以绝”,而且反目成仇人,无友谊可言。
  所以,正人君子交朋友要以志同道合为基础,而不要维系酒肉关系之上。
  这就是”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意思,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苦醴”的原因所在。不过,物换星移、时代变迁,我们今天水与酒的界限也在模糊起来,酒水酒水:酒有女士香槟,清洗得很;水有各式饮料,浓香甜美.水不清淡。酒不醇浓。“感情深、一口吞;感情淡.舔一舔、感情薄,慢慢磨。“管它是酒是水,只管喝!喂它个一佛出世,二佛开天。“酒杯一端、政策放宽,一切都好说!”
  哪里还有什么“以文会友”?哪里还在什么“君子之交淡如水”?
  假若曾子转世、庄子再生、是不是也要修改一下他们的说法 
子路第十三
  本篇以论政的内容居多。包括为政先正己,富民兴教,近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