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没有从诗的整体考虑。如果考察整首诗和〃只是〃的用法,就会发现这样的解释违背了作者的原意。

  〃向晚意不适〃,这是说心情不好。但是作者一没有喝闷酒,二没有找人发泄,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驱车登古原〃,到野外走走。因为〃向晚意不适〃,所以才〃驱车登古原〃,这是因果关系。诗人到乐游原,目的是明确的,就是为了要看一看黄昏时的太阳,让夕阳解除〃意不适〃。他所要寻找的恰恰就是黄昏这个特殊时间里的太阳,让夕阳解除〃意不适〃,并不是想要寻找无奈,寻找苦恼,而是解除烦恼与无奈。寻找无奈,并不是作者的本意。乐游原是当时文人们常去的地方,也是作者经常去的地方,现在他来到这个地方就是为了看黄昏的夕阳,是有计划在先的,就是要通过看夕阳,驱走心中的感伤。〃近黄昏〃是〃夕阳无限好〃的必要条件,如果不是在黄昏,也就没有作者眼中的无限好的夕阳了,正是因为〃近黄昏〃,才具有了〃夕阳无限好〃。作者没有理由对产生〃夕阳无限好〃的〃近黄昏〃表示无奈,表示惋惜,如果他那样做,就等于是白到乐游原了。 
第65节:新解〃只是近黄昏〃(2)


  人们误解〃只是近黄昏〃的根本原因,是将诗中的〃只是〃,等同于现在的〃只是〃,以为这里的〃只是〃就是表示转折的〃但是〃,这是用现代的语义解释古代的诗句。

  其实,古代的〃只〃,还可以表示因果、条件关系。例如:〃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的〃只〃,解释为〃就是〃,是表示因果关系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应该解释为:就是因为身在此山中,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应该解释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就是因为未到伤心处。这个〃只〃也是表示原因的。

  从李商隐自己的诗作中,我们也能找出不少〃只〃表示原因的例子。《西南行却寄相送者》:〃百里阴云覆雪泥,行人只在雪云西。〃〃行人只在雪云西〃,意思是:行人正是因为在雪云西。无题诗《凤尾香罗薄几重》中的〃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斑骓只系垂杨岸〃,就是:斑骓正好系在垂杨岸。

  如果,将〃只是〃解释为转折关系,那可就坏了:〃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作者一路都是积极向上的情绪,可是到〃只是近黄昏〃这儿,却转了调子,先是积极又是消极,整首诗就出现了矛盾。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合理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夕阳无限好,正是因为近黄昏。

  这样,整首诗才有了一个连贯的思想,一条顺通的脉络,中心也就明确了,作者的本意也显现出来了。〃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翻译过来是:因为在傍晚的时候心情不好,所以驱车到乐游原上看夕阳,让夕阳解除心中的不适。夕阳多么美好啊!夕阳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它正在黄昏这个时候黄昏有什么不好!

  这首诗写于何时不详,李商隐的一生活了四十多年,按理说不应该有岁月迟暮之感。他的另一首《乐游原》:〃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就全无消极迟暮之感。纵观李商隐的一生,他一直是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正好是他积极生活态度的写照。 
第66节:《惠崇春江晚景》…苏轼拿画家开涮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拿画家开涮

  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人说这是一首哲理诗,有人说这是春景图,这样说并不错,这些确实是苏轼写作的目的。但是,这首《惠崇春江晚景》还是苏轼的调侃、逗趣戏作,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一点。

  惠崇和尚是北宋的大画家,他擅长的是江南春景,尤其是水禽小景,其《溪山春晓图》、《沙汀烟树图》、《秋浦双鸳图》让人叹为观止,被称为宋人图画的绝品。惠崇和尚的《春江晚景》又称《春江晓景》,画面有竹,有桃花,有鸭子戏水,但蒌蒿、芦芽,绝不是画的主题,只不过是背景而已,至于,河豚已是画面之外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从画中的鸭子看出了春水的温暖,画得好,评得也好。这是规规矩矩地说画,说得合情入理,以鸭说水,以鸭说春,这正中惠崇的笔意。说得惠崇心中美滋滋的。可这不应该是诗眼,诗才写了两行,还没评论到关键处,人家惠崇正等着下文。惠崇想的是一定有更高的评价美辞将要出来。没有想到的是,这老苏笔头子一转,说到了〃蒌蒿满地芦芽短〃,说到了画最不重要的枝梢末节。这让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这倒也行,诗有抑有扬,一般的诗到了这句也多是这样,抑过之后定有崇山峻岭,最后一句,定是出人意料的好评语。惠崇和尚正等着听好戏。可这姓苏的忽地来了个〃正是河豚欲上时〃,结句了。

  〃正是河豚欲上时〃完全是苏轼自己的想象,完全与画面无关。人家画的竹、桃花、戏水之鸭,最用笔墨的是鸭子。这些他说完后,眼睛却盯上了不起眼的蒌蒿和芦芽,又由蒌蒿和芦芽联想到了吃,吃河豚。拼死吃河豚,河豚可是个怪玩意儿,味道极美,但是吃了却能毒死人。据说,蒌蒿、芦芽这两种东西与河豚同煮,毒性就小了,就可以吃了。不沾荤腥的惠崇自然是一丁点儿吃河豚的意思也没有的,人家画的就是美水美景,可苏东坡这个馋嘴巴子,却自顾自地从人家的画里想出了吃,吃吃别的也行,偏偏是吃要人性命的河豚,这不是成心气死人吗?要是先生您写了〃风吹草低见牛羊〃,找个高人评评,那位评出了涮羊肉,您能不生气吗?

  其实读这诗时,读者就已经能觉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一节,〃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另是一节,说的不是一回事。只〃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两行诗,就已经将画的最好处评完,剩下的就是开涮了。

  对朋友的游戏之作,戏谑得高,糟蹋得好,又于看似不经意中留下了〃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来说去,还是高。高人就是高人。

  有人说,苏轼与惠崇是同时代的人;有人说,苏轼与惠崇不是同时代的人。这事说不清楚。即使苏轼没有见过惠崇,也是拿人家的画开涮了。 
第67节:是〃有女如芸〃


  成语

  是〃有女如芸〃

  《诗经·郑风·出其东门》,诗的第一节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历来都解释为:在东门那地儿,有许多女人。认为〃如云〃即众多的意思。可是,我们想一想,女人众多,就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女人,诗中的主人公总不至于认为各种各样的女人全都是美丽的吧?也有的人说:走出了城东门,看到了美女多得像彩云。这也不好解释,为什么诗中的主人公一出城,美女就全都集合了呢?

  其实,这〃有女如云〃的〃云〃,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天上的云彩。从整首诗来看,第一节是〃有女如云〃,第二节相对着的是〃有女如荼〃。第二节其实是第一节的同义反复,意思是一样的,语气是一致的,结构也应该是对称的。可如果一个是天上的云,一个是植物,那就不好对称了。

  从用语习惯看,《诗经》中〃有女如……〃、〃有女……〃的句子很多,如《野有死麇》的〃有女怀春〃,《有女同车》的〃有女同车〃、〃有女同行〃中的〃有女〃应当解释为:有一个女子。〃有女如荼〃应该解释为〃有一个女子像荼一样〃,而不可能是有许多女子全都〃如荼〃。如此,到了〃有女如云〃就成了〃有许多女子〃,这也讲不通。

  1922年,在古都洛阳发现了汉代石经,共有几十块。著名的金石学家罗振玉将这些发现写入《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一书。其中有鲁诗《诗经·郑风·出其东门》残字〃虽则如芸〃。既然〃虽则如云〃是〃虽则如芸〃,就可以推测出来,〃有女如云〃也应该是〃有女如芸〃。可惜,今日的注释家,没有注意到这一信息,依然在朱熹等人解释《诗经》的圈子里打转。

  芸是一种草本植物,《礼记·月令》〃仲冬之月……芸始生〃,郑玄注〃芸,香草也〃。

  将〃云〃看成〃芸〃,〃有女如芸〃就成了:有一个女子像芸草一样。〃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