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对,可见,汉中是楚的北界,应该是现在的湖北西北部一带。秦楚丹阳之战发生在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是在司马错伐蜀后四年,因此司马错是不可能越过楚国的汉中去伐蜀的,他越过的是现在的汉中,即当时的南郑。丹阳战时,秦于武关之外有商於之地,秦兵出武关攻楚,战场在今湖北西北部的丹江一带,再南下一点就是汉水,楚军战败,秦军〃遂取汉中之地〃占领的就是这一带,这是顺理成章的。《史记·张仪列传》:〃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列侯执珪死者七十余人,遂亡汉中。〃这次战争就是丹阳之战,不言战于丹阳,言战于汉中,可见,汉中与丹阳实为一地。汉中包括范围较广,丹阳为汉中的一个城邑,因此可以称汉中,也可以称丹阳。《史记·楚世家》:〃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亩,姓芈氏,居丹阳。〃这汉中就是丹阳所在地,是楚人的发祥地。

  楚汉中在《禹贡》中属荆州,秦南郑在《禹贡》中属梁州,楚汉中在东,即今湖北西北部,秦南郑在西,即今陕西汉中一带,两地相连但并不相属,并非一地。秦取楚汉中之后,〃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合原来楚汉中与秦南郑而为汉中郡,治所在南郑,即今汉中。因为是政治中心,从此汉水上游的南郑才有了汉中之称,而原来的楚汉中渐渐地没有人称为汉中了。于是,有人误以为现在的汉中就是战国的楚汉中。《辞源》中说汉中,〃郡、府名。战国楚地,秦惠文王后十三年置汉中郡〃。以为秦的汉中郡原来完全是楚地,是不准确的。

  将楚汉中误认为是今汉中,源于古人的旧注。《史记·张仪列传》中说〃战于汉中〃,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序》:〃其地在秦南山之南,楚之西北,汉水之北,名曰汉中。〃司马贞的错误是将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后合二而一的汉中郡,当成了楚国的汉中。南山就是秦岭,〃南山之南〃这地方,丹阳之战时不可能是楚地,不可能是楚的汉中,而应该是秦的南郑。〃南山之南〃早就是秦地了,秦取楚地到〃南山之南〃来取岂不是笑话?后人多是沿用了司马贞的这一错误的注解,而没有多加推究。《读史方舆纪要》感到了司马贞的说法有些问题,说汉中府〃春秋时为蜀地,战国初属秦,后为楚地。楚衰,又属于秦。秦置汉中郡〃。《读史方舆纪要》说了〃后为楚〃,但是并没有说出时间和具体事件。其实是找不出来,因为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这〃后为楚〃当是为了解决司马贞的误说而推断出来的。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的〃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句时,说:〃近世有李文子者,蜀人也,著《蜀鉴》曰:南郑自南郑,汉中自汉中。南郑乃古褒国,秦未得蜀以前,先取之。汉中乃金、洋、均、房等六州六百里是也。秦既得汉中,乃分南郑以隶之而置郡焉,南郑与汉中为一自此始。〃这个李文子说的是正确的,可惜并没有引起众人的注意,楚汉中即汉中之误说,才一直沿用至今。 
第116节:〃胡城县〃是何县


  〃胡城县〃是何县

  杜荀鹤《再经胡城县》:〃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诗中的〃胡城县〃,是不是真的有一个县叫胡城县?

  《唐诗鉴赏辞典》于这首诗的释文后加了注释,〃胡城县:唐时县名,故址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这是明明白白地说了,胡城县是唐朝的一个县,并且有具体位置〃安徽阜阳县西北〃。其他解释这首诗的人,也多数是这么说的。

  安徽阜阳,唐代属河南道颍州,可是查《旧唐书·地理志》,是这样说的:〃颍州,中,汉汝南郡。隋为汝阴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于汝阴县西北十里置信州,领汝阴、清丘、永安、高唐、永乐等六县。六年,改为颍州,移于今治,省高唐、永乐、永安三县。贞观元年,省清丘县。〃颍州内并没有一个〃胡城县〃。查《新唐书·地理志》〃颍州汝阴郡,上。本信州,武德四年置,六年更名。土贡:施、绵、糟白鱼。户三万七百七,口二十万二千八百九十。县四:汝阴,(紧。武德初有永安、高唐、永乐、清丘、颍阳等县,六年省永安、高唐、永乐,贞观元年省清丘、颍阳,皆入汝阴……)〃。《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记述县名是极详细的,颍州所领的县名也说得很清楚。可两部地理志中,都没有一个〃胡城县〃。

  《辞源》只说,胡,〃国名。春秋时为楚国所灭〃。其地在今安徽阜阳西北。《辞海》说的也基本是这样。均没有说有个胡城县。

  由此可见,诗中的胡城县并不是一个实有的县名,而是作者为了写作需要虚拟出来的。《唐诗鉴赏辞典》首先认定了它是一个县名,然后,根据古胡国的位置,断定出胡城县的位置,这是不正确的,这样的解释损害了诗意。

  胡城县的有无,看似是无关宏旨的考证,其实,对诗的解释有重大意义。如果说这个县是实有的,诗人是在写实,那么,诗中所说的事,就成了一个县的个例,诗中写的就成了个别现象;如果说这个县是虚拟的,那么,诗中所说的,就不是个别现象了,而是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了。

  诗人虚拟出一个县,并让它名为〃胡城〃,这是别有意味的。〃胡〃,胡乱的胡,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一个意思是我这不是实指的,另一个意思,随便哪一个县都是这样,胡乱的社会,就有这种胡乱的荒唐事。 
第117节:〃杏花村〃何处寻


  〃杏花村〃何处寻

  一说到〃杏花村〃,像我这样的人,就想到了酒。最近看电视,知道有几个制酒的酒家竟然为了〃杏花村〃争了起来:都说自己这儿是〃杏花村〃的正根儿。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清明》。读这首诗时,许多人要好奇地问:〃这杏花村在什么地方?〃有的人认真了,考证起了这杏花村在哪省哪县,于是,竟出了山西、安徽两大流派。更有人依据考证出的杏花村,真的卖起酒来。考证得越深入,越是混乱。其实,从《清明》诗本身来看,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有〃之后,牧童并没有正面回答〃行人〃,而是用手〃指〃。因为牧童什么也没有告诉〃行人〃,只是用手指了指,根本没有说出那村子的名,外乡来的赶路〃行人〃,当然也不可能知道这个村庄的名了,况且,〃行人〃要的是酒,询问村名对于此时此刻的他并没有任何意义。可见,〃杏花村〃并不是一个村庄的名,只是〃行人〃顺牧童手之所指,看到的是一个被盛开的杏花围簇的村庄。就是这么一个杏花盛开的无名小村庄,要是当年就有人问起,估计杜牧自己都不一定能再找着这里,因为他心思没在那里。这个小村中有酒是肯定的,但是有没有佳酿就是另一回事了。

  有人又要问了:〃那诗人写这〃杏花村〃又有什么意义呢?〃

  清明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这天人们的活动有好几项内容:要祭扫先人墓,要到郊外踏青,在这春风拂面的日子里,孩子们还要玩风筝。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路上行人〃,想着家中亲人是否安好,先人的墓地是否有人祭扫,心里当然很苦。清明顾名思义是天气晴朗,其实,我国古代有不少民俗是非常忌清明雨的,有〃清明晴,万物成〃、〃清明前后,夜雨无麦〃等俗谚。可是,这〃行人〃赶上的偏偏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又给〃行人〃增加了一层苦。

  悲苦得无法解脱,所以就有了借酒消愁的想法。可是那个有酒的村子又很〃遥〃,想弄点儿消愁之酒,仍然还得承受雨中之〃遥〃。那遥远的村庄,又偏偏开满了象征美好的杏花,这〃杏花〃与〃行人〃的处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是在〃行人〃冷却的心上又添上一层悲苦。

  看出来了吧,〃行人〃之苦是一层一层加上去的:清明…清明雨…遥…杏花。这〃杏花村〃,可以说是浇在〃行人〃身上的最冷的一瓢凉水,于是这时候,〃行人〃才真的有了〃欲断魂〃之感。

  最后要说一句,只要是好酒,连巷子深都不怕,管它是哪个村,管它是什么花,好喝就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