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战争与艺术的双重奏-外国文学与战争-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贡文学活动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从超现实主义过渡到一般所说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他曾一度靠拢革命,参加了法国共产党。1928年11月,他在巴黎蒙巴那斯的一家咖啡馆,结识了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女友艾尔莎·特里奥莱。几个月后,阿拉贡和艾尔莎开始过夫妇的生活。1928年以后,阿拉贡的政治立场和文学方面都趋向进步。三十年代前半期,他四次访问苏联,回国后发表了诗集《乌拉尔万岁》,同时发表了一系列演说,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7年,法共创刊《今晚》报,他同进步作家勃洛克接受了领导该报编辑工作的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法国对德国宣战,在全国范围内下了总动员令,阿拉贡再度应征入伍。因发明了一种钥匙,可以从坦克外部掀开了顶盖抢救伤员,获得军队上司的通报表彰。又由于他不顾生命危险抢救火线上的伤员,从大的手术到小的包扎,从运送食品到装御弹药,样样工作突出而获得军功勋章。大战的后半期,在纳粹武装占领下的法国,阿拉贡转入地下,参加“抵抗运动”。与此同时,他写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歌,号召人民奋起抗击法西斯强盗,他创作的较著名的《继肠集》,在法国国内秘密流传,鼓舞了“抵抗运动”,影响甚远。他还写了若干篇短篇小说,编成小说集《法国人的屈辱与伟大》;另外用《现实世界》为总题材创作的一系列长篇小说,许多作品都是在战火纷飞的年月里写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拉贡接受地下党给他的任务,根据在对敌斗争中牺牲的许多共产党员的家信、绝命书、手记等,写成一部追述和歌颂烈士们可歌可泣事迹的书,以教育党员和人民。作家很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发表了散文集《共产党人》(1946)。后来发表的第二部《共产党人》(1953年),则是介绍莫里斯·多列士等几个党内“大人物”的。与此同时,阿拉贡继续写以《现实世界》为题材的系列长篇小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停火后,阿拉贡的政治生活和文学活动又开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47年起,复刊后的《今晚》报由他主编,直到1953年。1954年被选为法共中央委员。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多卷本长篇小说《共产党员们》。全书分六册,主要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到纳粹德国军队即将占领巴黎时,法国社会的混乱,人民的苦难和法国共党人的反法西斯斗争。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共产党人的革命品德和行为为主题,组成了一幅反映法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危险和动荡时期的巨大浮雕,这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主义意义的史诗性小说。1957年,苏联政府为表彰阿拉贡在文学方面配合了当时苏共的路线,颁发给他“列宁和平奖金”。六十年代,又相继获得布拉格大学和莫斯科大学给予的“荣誉博士”的称号。

  阿拉贡是个异常多产的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发表大小作品一百种以上。这些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倾向和特色。阿拉贡年轻时发表过一本超现实主义的诗集《经常不停地运动》。许多评论家都用这本诗集的名称来形容他在文学道路上耕耘的态度。这位两度从军的多产作家,对战争和文学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荣获“抵抗运动勋章”的社会活动家

  ——法国诗人保尔·艾吕雅

  法国进步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保尔·艾吕雅,1895年出生在巴黎北郊的工业城镇圣·德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刚满二十岁的艾吕雅应征服役,先当卫生兵,后来转为步兵。1917年问世的第一部诗集《义务不安》,就是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吟成的。这一年,艾吕雅在战场上遭到毒气的袭击,受重伤回后方治疗。次年,他带伤创作的第二部诗集《和平颂》,反映了个人侥幸生还的喜悦和对未来生活、爱情、幸福的希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艾吕雅再次入伍。法军溃退时,他回到已被德国法西斯占领的巴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地下组织“抵抗运动”,并在形势最危急的1942年春天,毅然加入了共产党。他在做好地下工作的同时,自觉以诗歌为武器进行战斗,热心从事反法西斯的宣传活动。他在二战期间的诗作主要有诗集《诗与真理》(1942年)和《同德国人会面》(1942—1945)。

  《诗与真理》这部诗集曾在流亡伦敦的“自由法国”广播电台播放,并曾由英国空军空投在被占的法国领土上。在《曙光驱去妖魔》、《最后一夜》、《这群杀人犯》等诗中,他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和本质。在《兄弟们,我们要勇敢》、《布告》等诗中,他歌颂爱国志士前仆后继的英雄行为,指出人民的力量必定战胜黑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法国伦陷后不久写成的《自由》在战时的法国广为流传,鼓舞着千百万人为自由解放而战。曾荣获祖国人民颁发的“抵抗运动勋章”。艾吕雅以包括诗歌宣传在内的实际行动,对祖国的解放事业出了突出贡献。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他1952年去世,他的主要诗集有《政治诗集》、《和平的面目》、《畅言集》等。他作为法国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统治,争取民主自由斗争的一名忠诚战士,号召人们在“和平”时期继承英雄们的业绩:“把一切充满生命的东西献到他墓前,不仅是鲜花,还有你热烈的希望,还有靠这希望光芒活着一切——你的双手,你的身体和你的思想”。在战后争取世界和平的活动中,艾吕雅奔波到哪里,哪里就回响起他铿锵的诗句:“和平鸽子做窝的地方我全知道,最自然的地方要算人们的头脑”。(《和平的面目》),“我们就是为了反对死亡而生活,我们就是为了反对战争而斗争。”(《一本该算的帐》)。三十年代后期,艾吕雅的诗风逐渐变得平易、明晰,有着热情乐观的基调和浓厚的渴望和平生活的抒情气息。

  保卫和平的使者

  ——法国作家昂利·巴比塞

  法国著名作家、保卫世界和平的杰出的活动家昂利·巴比塞,1873年生于巴黎郊区,他从小受长期做新闻工作的父亲的薰陶,对文学格外偏爱,十八岁就获得科学和文学学士学位,三年后,又考取了哲学硕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巴比塞生活和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1914年战争爆发时,四十一岁的巴比塞按年龄和健康状况可留在后方,但为了打击德国军国主义,他主动要求上前线。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主动承担最危险的任务,在枪林弹雨中忘我地救护战友,曾多次受到嘉奖。

  巴比塞经历了战争的一切不幸,也获得了对战争的新认识。他根据自己在战争中的亲身体察,从 1915年开始,用六个月的时间写成了第一部为他博得盛名的作品——长篇小说 《火线》。副标题是:“一个步兵班的日记”。它不是一个完整、连贯的故事,而是对一个步兵班的战争经历的记录性写照。这个班的战士来自社会的底层,他们都身不由己地被战争飓风卷进同一个队列,受尽战争的磨难,且大多数人战死在沙场,小说对寒冷泥泞的战壕,惨不忍睹的战地医院;世外桃园般后方都市用对比的手法进行了描绘,特别是对血肉横飞的战场的生动描写,作家真实地揭示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景象和罪恶本质。

  在巴比塞写《火线》的年月里,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但那些作者不是站在资产阶级沙文主义立场极力美化帝国主义战争,为战争呐喊助威,就是站在资产阶级和平主义立场,一味渲染战争恐怖,不加区别地反对一切战争。巴比塞与之绝然不同,他比以往任何一个作家都更加清楚而深刻地认识了战争的本质,并得出了必须通过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才能根除战争的正确结论。法国著名小说家法朗士称《火线》是“整个法国文学最优秀的作品之一”。高尔基预言这部小说的思想火花必将点燃起一场“遍及全世界的大火,把资本主义这个恶魔所产生的丑恶、血腥、谎言和伪善,从地面上扫荡以尽”。《火线》1917年获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金——龚古尔奖金。

  经过战争的血的教训,巴比塞为开展反战运动,他先后发起了法国共和国退伍军人联合会和国际退伍军人联合会。1919年,他发起组织了包括法国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瓦扬—古久里、英国作家汤姆期·哈代和奥地利作家斯蒂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