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战争与艺术的双重奏-外国文学与战争-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非正义战争。一切革命的阶级和人民,都应该阻止和反对非正义战争。不分战争性质而拥护一切战争的黩武主义的态度是错误的。

  战争伴随人类,这是人们从客观规律中总结出来的伟大真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战争史,从原始公有制到奴隶主私有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制度的建立,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的开创,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战争一直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因素。巴黎公社的起义,苏联十月革命的枪声,南昌起义的烽火,战争这个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工具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起到了变革社会的作用,因而它属革命的战争,正义的战争。美军对周边国家的霸权战争,苏军入侵阿富汗(1979年),属于非正义的不道德的战争,他们使用武装直升机,对小国进行大纵深、高速度的闪电式的袭击,给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人们称这样的战争是恶魔的降临。我们要在认识战争本质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战争的双重性和延续性,从战争中学会战争,驾驭战争,更好地理解战争伴随着人类这个客观规律。

  文学追随战争

  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艺术,它无时不在捕捉生活的真实,战争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无不是艺术追随的对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发生的战争浩瀚如海,许多已烟消云散,但只要你打开这些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历次战争的景况便历历在目。这些战争,主要是指军事集团之间的拼杀,不是指绿林豪杰、江湖侠客之间的打斗;战争,也不光指力的拼搏,更有智的较量,所以战争往往同谋计连在一起。在战争文学里,作家把真真假假的各种计谋,描写得花团锦簇,从战前的部署,战略战术的执行,战争参与者的行为和心理,战后的诸般表现等,都进行巧巨匠心的安排,精雕细刻的描写,让人读后拍案叫绝。战争文学不仅蕴涵着战争的科学,而且有文学家对战争的理解与想象,特别是许多作家亲临前线,耳闻目睹战争的实况,反映出来的战争更加符合生活真实。从远古的伊洛特战争,到中世纪的威廉征服英吉利;从近代的苏联卫国战争,到九十年代的海湾战场,文学始终追随着战争的足迹,真实地反映出战争的概貌。托尔斯泰笔下的《战争与和平》就是最典型的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七年的军队生活,为他创作《战争与和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不厌其烦的几十次修改,力求用自己的杰作去点燃读者的激情。因而,他的作品是那么生动、那么真实。列宁在谈到托尔斯泰的创作时指出:“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第一流地位。”

  战争是文学的主题

  战争伴随人类,文学追随战争,两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有战争便有战争文学,战争永远是文学的主题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说,军事家创造的是战争的艺术,文学家创造的是艺术的战争。

  战争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进步的战争推动革命的发展;反革命的战争阻碍社会的发展。对于文学家来说,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战争意识,对战争的性质、特点、规律有系统的正确的认识,歌颂正义的战争,斥责非正义的战争,这是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必须准确处理好艺术美与现实美之间的关系。在追求生活真实,准确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战争谋略、故事情节、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力求艺术的完美,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特殊反映普遍,注意提练主题思想。再次,必须注重分析和刻画人物。艺术必须准确地反映生活真实,这是意识的本能所决定的。一部成功的战争文学价品,一定要塑造一群或一个丰满的军事人物形象,他们可能是叱咤风云的将领,可能是神计妙算的谋士,也可能是忠勇的土卒,以增加主人翁的英武之气和阳刚之美,从而达到烘托主题,表达中心的目的。欣赏战争文学,自然要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战争,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它与人的物质和肉体的生产、与人的社会生活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人们面对战争,总是要思考,战争的意义是什么?人们怎样评价战争?它与社会、历史、文化有哪些相互作用?以战争为其表现对象的文学作品,不能不浸润着这些思索和情感,不能不直面这一斯芬克斯的谜语;相应地,战争文学的发展,在其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是以战争观念的演变为其内在的推动力的。战争与人的关系的调整,自然而然地引起战争文学的调整。黑格尔说过,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一切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它深刻地揭示了在现实的肯定之中所孕含的现实的否定因素,揭示了现实力量此起彼落、此兴彼衰的运动过程,因而被誉为革命辩证法的萌芽。站在历史的高度、考察我们的战争观,它除了已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一面,是否也有必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的一面呢?回答是毫无疑问的。就正义之争必胜这一命题而言,在有限的范围内,它是成立的,而在普遍的意义上却未必都是如此。首先,战争的双方,并不是截然地分为正义一方与非正义一方,而是可能含有各种复杂的因素,以伦理道德化了的战争观和历史观、并不就能说明一切,却往往被历史和生活所嘲弄。譬如说,我们极为推重屈原、文天祥,推重他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矢志报国,与上同时,我们又在称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赫赫武功,称颂元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大陆;譬如说,拿破仑对欧洲各国的战争,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摧毁顽固的封建堡垒的时代震要,同时,对于被拿破仑的铁蹄践踏的国家来说,抵抗外来侵略又是天经地义的。雨果笔下的拿破仑(《悲惨世界》中的滑铁卢之战)与托尔斯泰笔下的拿破仑(《战争与和平》中的1812年卫国战争)各自融入作家的情感色彩,褒贬决不相同。在这里,只能用历史的合理性来论证这种似乎是互相矛盾的评价,却无法作出截然的是非判断。其次,从战争的性质、战争的道义评价是否就潜在地注定正义之战必胜的结局呢?从理论角度而言,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战争,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之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财力财力、生产水平、精神素质等诸种因素的综合的较量,道义评价在其中并不是决定一切的;从社会历史来看,正义战争取得的胜利固然很多,但相反的情况也不乏其例,在历次中东战多中,占据主要优势的是以色列而不是阿拉伯国家。在三十年代的西班牙内战中,尽管世界各国人民积极支持民主力量,许多著名人物,如白求恩、海明威等都参加国际纵队奔赴战场,但军人独裁不仅是当时的胜利者,而且将其政权一直延续到几十年之后。因此,我们可以说,战争作为特定的题材领域,战争文学的独特性就在于作品所蕴含的战争观念和战争的是非标准。

  战争是文学的主题,这是战争文学这种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规律和科学总结。对战争的真实的艺术的描写是历史赋予每个文学家的神圣使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接连不断而纷繁复杂的战争为艺术家提供了创造战争文学的广阔天地,他(她)们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地描写战争,既有数百万字的鸿篇巨制,也有数十字左右的短篇精品,战争文学著作汗牛充栋,卷帙浩繁,包罗万象。

  二十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和频繁的局部战争使军事题材成为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战争文学的反战主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战争文学的功能已从激励勇士杀敌转向启发人们认识战争的本质。或者可以说,战争文学正在从为了消灭敌人而转向为了消灭战争。在本世纪有影响的几部战争题材小说中,创作手法有新意和特色的作品有:中篇小说 《第四十一个》,不仅使作者拉夫列尼约夫名扬天下,也使战争中人的复杂心理矛盾在极短的篇幅内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海明威的名作《永别了,武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对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主题。美国当代著名的犹太裔小说家赫尔曼·沃克,不仅因《凯恩号哗变》而享有盛誉,还因创作了《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两部长篇小说而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带有自传色彩的《西线无战事》,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