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战争与艺术的双重奏-外国文学与战争-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怒,痛骂其弟,维毗沙那逃走,过海投奔罗摩;他建议罗摩向海神求援。海神派人造桥,罗摩和猴王大军渡海,同魔王军队展开激战。最后,罗什曼那杀死魔王武艺高强的儿子因陀罗吉,激起魔王的愤怒,他亲自上阵,被罗摩斩首。罗刹全军彻她托了出来,证明了她是纯洁的。夫妻团圆,十四年流放期满,罗摩乘云车回国复位,并立婆罗多为王位继承人。

  若干年以后,罗摩听到民间流传说悉多曾在魔王宫中居住,算不得贞女。为了不违民意,罗摩忍痛派罗什曼把怀孕的悉多送走,遗弃在恒河岸边。悉多孤身一人,痛哭不已,被林中居民的小孩带到蚁垤仙人处,她在蚁垤的净修林中生了两个儿子。蚁垤教这两个孩子朗诵《罗摩衍那》。在罗摩举行马祠时,蚁垤还着两个孩子到罗摩宫中吟唱《罗摩衍那》。罗摩听后,终于发现:这就是自己的两个儿子。蚁垤又领来悉多,并证明她是贞洁的,但是,罗摩说:“要想法让人民相信”。悉多求救于地母,大地顿进裂开,她一跃投入地母的怀抱。最后大梵王预言:罗摩全家将在天上团园。于是罗摩兄弟成神升天,由罗摩的两个儿子继承王位,罗摩又变成了毗湿奴。

  在史诗的每篇中,几乎都有激烈的战斗场面,是一场震天动地,人神俱惊的大决战,双方都表现出高度的勇敢和卓越的武艺。史诗表达了中外读者一致的愿望:恶人受惩,正义得伸。罗摩总起来说是被迫害者,罗波那则无疑是恶人,罗刹一方挑起事端,欺压善良,人神共愤,所以罗摩要惩罚他。虽然战争给百姓造成灾难,人民希望和平,但战争与和平的统一,是不能够委屈求全的,只能通过战争来实现。兵法上说得好:“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罗摩衍那》史诗刻画了十多个栩栩如生、唤之即出的人物。罗摩的作品歌颂的主要对象,是古代印度人民理想的英雄形象,几乎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他克己待人,宽恕忍让,不争王位,抛开财产,流放他乡,他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战胜敌人的勇气,而且智谋出众,武力过人,特别令人喜爱的是,他的勇武都用在正义事业上,扶持弱小,保护人民,斩除群魔,为天地间消灾。史诗对罗摩的描写,是一曲不畏艰险,战胜苦难,抗击强暴的英雄颂歌,也是一篇人民群众渴望安定,向往幸福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颂歌。

  悉多这一妇女形象,也是生动感人的。她虽然在宫廷长大,但毫不娇气;她忠实于自己丈夫,有着忠贞的爱情;她勇于迎接困难的考验,敢于抗击邪恶势力,狂风巨浪动摇不了她的坚强意志,千辛万苦磨灭不了她的斗争决心。这,就是悉多的鲜明的性格特征。罗什曼那、婆罗多也都是可爱的、维护正义的英雄形象。罗波那则是古今人民厌弃的反面形象,他做为一国之主,自私、专横、暴虐、强取豪夺、欺凌弱小,致使国家政治昏暗,在战争中失败是必然的。罗波那的胞弟则和他不一致,不仅不愿为他死,还叛他而投奔敌方,是有其代表性的人物。史诗描写人物时,情味浓郁,在多种情味中,以悲悯之情最重,如描写罗摩妻子被劫后,悲伤之感尤为突出。另一个特点是夸张的描写,还有重复的叙述或描写,因为史诗是唱给人听的,重复能加深印象。

  法兰西民族战争的悲壮画卷

  ——一个英雄惨败于阴谋的故事

  法兰西的英雄史诗《罗兰之歌》是中世纪英雄史诗中最著名的一篇,它是法兰西英雄史诗《武功歌》的代表作,产生于十一世纪末。全诗共291节、4002行,每行十音缀,不押脚韵,用当时的民间语言罗曼语写成,从史诗的文字看,作者可能是法兰西的不列坦尼人,后来经过诺尔曼的文人加工;史诗最后一行“屠若德述说的故事就到此为止”,有的学者认为屠若德即原作者,或者加工整理者。因为这史诗本是民间创作,它集结和凝聚着法兰西民族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在中世纪,法国的《武功歌》很多,它们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基础上逐步充实的,最后由封建统治阶级和教会加工而成的,民间的口头传诵者是鬻歌诗人 (行吟诗人),他们弹着简单的乐器,在集市、教堂、修道院附近或封建郡主的邸宅中弦歌吟唱以谋生。歌唱的内容大多是封建王朝的历史人物的武功业绩和民间传说。他们不识字,只凭记忆到处演唱。到了十一世纪末、十二世纪初,才逐渐用文字记录下来。十二、十三世纪是法国英雄史诗《武功歌》的繁荣时期,它按题材的不同分为三个系:帝王系、吉约姆·德·奥日朗系和敦·德·梅央斯系。帝王系描写查理大帝的武功和事迹,故又称查理大帝系。《罗兰之歌》是该系中最杰出的作品。其情节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一、序曲,写甘尼仑的投敌叛国,出卖罗兰;二、全诗的高潮,写罗兰在查理大帝凯旋归国途中率领两万骑兵断后,在隆世福山谷遇到敌人伏击,全军覆灭,自己壮烈牺牲;三、尾声,写对叛徒甘尼仑的审判和惩罚。史诗描写法兰西皇帝查理出征西班牙,征讨统治西班牙的阿拉伯人。马西理王无能挡敌,向查理大帝求降。查理接受外甥罗兰的建议,让罗兰的继父甘尼仑前去谈判。甘尼仑认为继子不存好心,扬言如果活着回来一定要使罗兰遭到灭亡。在谈判时,他果然与敌人狼狈为奸,定下毒计。罗兰的回国部队遭到10万阿拉伯兵的伏击,寡不敌众,全军覆没。查理闻讯赶到时,为时已晚,他率领部队为罗兰报仇,与敌人展开英勇的搏斗,直至把他们全都消灭,最后将卖国贼甘尼仑处死,使他得到了应有的征罚。

  《罗兰之歌》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但非全部史实,具有很大传说成分。据史书所载:778年,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回国时后卫部队受到法兰克部落巴斯克人袭击,全部被杀,战死的将军中有个叫罗兰的人。史诗根据主题的需要,在时间、情节、人物方面改变、创造、虚构存于一体。诗篇的中心人物查理大帝第一次远征西班牙,时间是在777—778年,年纪才38岁。查理一生也只活了 72岁(742—814),而诗中却写他鬓发皆白,已活了 200多岁。罗兰及其部队改为死于阿拉伯人的背信弃义,罗兰及其战友成为忠君爱国的英雄;甘尼化则是虚构的人物。

  《罗兰之歌》的意义在于通过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反映了人民要求四分五裂的法国归于统一,建立封建等级制的君主专制国家的理想和愿望,表现出“可爱的法兰西”的思想。诗中的查理大帝是理想的君主形象,而罗兰则是抵抗外族,忠君爱国的英雄。在诗人看来,查理就是国家的体现,罗兰对查理大帝无限忠诚,为了保卫疆土,他浴血奋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办兰之歌》强烈地表现了忠君爱国的思想,诗中洋溢着始终不懈的战斗精神和爱憎分明的立场,英雄人物对敌人的深刻仇恨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却是使后世读者深感振奋的。

  法兰西将士忠于查理大帝,热爱法兰西,反映了人民保卫自己国土的愿望;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后曾进攻法兰西,被查理大帝击退。查理、罗兰、奥利维等的奋斗,进军西班牙,是为保卫祖国伸张正义;同时也为了基督教的利益,阿拉伯人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法军将士作战有功受到奖赏,是宗教的奖赏,死后被上帝召到天堂。在欧洲封建时期,基督教盛行,史诗难免被打上封建宗教观念的烙印。

  《罗兰之歌》的描写简单确切,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罗兰是作品中最动人的英雄形象。马西理王遣使求降,罗兰反对受降,他知道马西理是反复无常之辈,他要求将战争进行到底,直到全部消灭敌人。查理派他作后卫部队时,要将一半人马留给他,他谢绝。为保全皇帝的安全,自己只要20000人,并发誓:“只要我活着,你就无忧无患”。当受到人数五倍于他的敌人突袭时,他临危不惧,蔑视敌人。他刚强英勇且自信,拒绝吹号角求援军。这可以说是骑士风格。但也有性格上的缺陷。罗兰英勇有余而明智不足,兵法说得好:“将在谋而不在勇”。为主帅者,缺乏冷静,不察敌我双方力量上的对比,不能居安思危,常备不懈,过分自信,一意孤行,勇敢变成愚蠢。史诗描写他在战争中等到实在支撑不住了,才决定吹号角、求援军。当查理大帝闻声赶到时,但为时已晚,奥利维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