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春秋+刘凤舞-第1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刘伯垂提议推选包惠僧担任武汉共产党支部书记,众人表示同意。会议决定了张国恩负责管理财务,陈潭秋负责组织。  刘伯垂有律师资格,他为了掩护党的秘密活动,索性在“老虎口”下——湖北警察厅背后的武昌多公祠5号,设立党的机关,挂起了“刘伯垂律师事务所”的牌子。  武汉共产党支部成立不久,便发展了湖北一师学生赵子健、失业工人赵子俊、进步教员刘子通和黄负生等人入党。  张国恩由于忙碌于律师工作,且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多大兴趣,在党组织成立3个月后退出。  1921年春,包惠僧带着几名青年团员离开武汉去上海,准备去苏俄留学,后因海路中断,加之经费困难,未能成行。包惠僧就留在上海,参与上海党组织的工作,他在离开武汉时,党的工作由陈潭秋负责。陈潭秋、董必武等在武汉教职员和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介绍十月革命,积极从事工人运动,并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在武汉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还有恽代英,他从五四运动直到武汉党支部成立,一直是武汉地区反帝爱国运动的主要领袖。他发起组织了“互助社”等进步社团,创办进步刊物,1920年初又在武昌横街创办了著名的利群书社,该社致力于介绍新文化,推销进步书报杂志,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如《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利群书社的工作人员实行半工半读的集体生活,对中华大学学生有很大影响。  恽代英在《新青年》上发表过不少文章。1920年下半年,陈独秀、李汉俊、袁振英以及共产国际代表马马耶夫都曾先后到过利群书社,想同恽代英以及利群书社成员林育南、项英(项德隆)、李书渠、李求实、卢斌、施洋等,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使他们早日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武汉党支部的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包惠僧等,也曾同恽代英交换过意见。1921年夏,利群书社召开大会,拥护无产阶级专政,拥护布尔什维克式的党,组织共存社。1921年冬至1922年春,恽代英、林育南、卢斌、项英、李求实等大多数共存社成员都先后加入了共产党。  山东济南最早传播新文化的是山东省议员、中华革命党人王乐平,他在五四运动中,是山东比较活跃的人物,曾代表山东省议会前往上海,吁请各界支援山东人民收回山东主权,收回青岛。1919年冬,王乐平开办齐鲁书社,公开推销全国各地出版的进步书刊,包括《新青年》、《每周评论》、《资本论入门》、《唯物辩证法》、《俄国革命史》等,在山东传播马克思主义。  王乐平是山东政界和文化界很有影响的人物,他与陈独秀相识,彼此保持密切的联系,陈独秀在上海建立共产党发起组后,致函王乐平,约他在山东组织共产党。  王乐平虽然赞成社会主义,但却不愿加入共产党,他把在山东建立共产党的任务让给他的远亲、同乡王尽美。  王尽美是山东莒县北杏村的一位佃家的儿子,12岁才进私塾读书,20岁来到山东第一师范读书。刚刚来到济南不久,便遇到了五四运动,他代表山东学生会去北京,认识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负责对外联系的罗章龙,参加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活动,成为该会的通讯员。这使王尽美的思想发了变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9月,王尽美在济南教育会成立了“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参加者最初10人,后来发展到50余人。山东省一中学生邓恩铭、育英中学的国文教师王翔千都是积极分子。  邓恩铭是贵州荔波县水族集居村寨水浦村人,是水族人,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他6岁进私塾,10岁入荔泉书院,16岁离开贵州来到济南。他从西南来到山东,依仗叔父的帮助。他的叔父是清朝进士,在山东做县令,写信要他来济南读书。  这样,邓恩铭于1917年10月来到济南,进一中学习。五四运动中,邓恩铭被推选为一中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兼出版部长,与一师学生领袖王尽美结识。  王翔千比王尽美大10岁,是山东诸城人,是王尽美的远亲,因而相识。  王尽美、邓恩铭等又组织了励新学会。这是一个学术团体,以研究学理,促进文化为宗旨,主要活动是发行报刊杂志,举办学术讲坛活动,并以《励新》半月刊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会员发展到60余人。  王尽美、邓恩铭时常去北京,向李大钊请教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和建立共产主义的组织。  1920年冬,李大钊派人来济南帮助王尽美、邓恩铭建立共产党组织。次年初,济南共产党小组秘密成立,王尽美、邓恩铭吸收了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励新学会的进步分子参加。最初的党员有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王象午、王复元、王用章、贾甫等。


第二十七章 南湖船头
  广东是新思潮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在广州引起了强烈反响。1919年春,一个叫郑苍生的人在广州建立了“共和工党”,出版《共和工党》月刊,虽然这个组织在1921年秋停止了活动,但其主要成员后来参加了广东党的早期活动,有些人加入了共产党。  五四运动爆发后,广州组织了学联和进步团社,出版进步书刊,涌现出一些群众领袖,如彭湃、杨匏安、刘尔崧、阮啸仙、周其鉴等。杨匏安是最早在广东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  杨匏安是广州香山县人,他本来在家乡教小学,由于揭发校长贪污学款,遭到校长忌恨,而被诬入狱。他出狱后为寻求真理东渡日本,在横滨勤工俭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回国后在澳门教书,不久到广州时敏中学任教,同时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1919年7至12月在《广东中华新报》发表《唯物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称科学社会主义》等十几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10月,北京大学毕业生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3人,从北京经上海回到广州,他们都是陈独秀、李大钊的学生。  陈公博的父亲陈致美曾任广西提督,因参加反清活动于1907年被捕入狱,辛亥革命后任省议会议员、都督府军事顾问,1912年9月去世。陈公博从小受到文武两方面的训练,擅长写作、武术、骑马,身强力壮。他从15岁起学习英语,在父亲入狱后,他靠当家庭英语教师糊口。父亲担任省议会议员时,陈公博刚刚20岁,居然当上了县议会议长,同父亲一荣俱荣。但是,父亲要求自命不凡、不可一世的儿子去求学,他便在父亲去世后担任两年教员,于1914年考入广州法政专门学校,1917年毕业后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同陈公博在北大同一宿舍的广东老乡谭平山,比陈公博年长4岁,俩人同一年进入北京大学。谭平山看上去比较老练,且具有名士风度,充满浪漫气息。  谭植棠是谭平山的族侄,比谭平山小7岁。他朴实无华,忠诚待人,也是1917年考进北京大学的。  这3人回到广州后,便和阮啸仙、刘尔崧、周其鉴等取得联系,创办了广东《群报》,并把《群报》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在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3人回广州的十几天以前,有两个俄国人来到广州,一个叫米涅尔,一个叫别斯林。他们以苏联政府代表的名义,在广州设立了罗斯塔(塔斯社前身)分社。他们到广州前,先到北京大学找李大钊,通过李大钊又认识了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黄凌霜带他们到广州来,介绍无政府主义者梁冰弦、黄鹃声、区声白、刘石心、梁一余、梁雨川、谭祖荫7人与他们见面,俄国人同他们交谈了几次,他们欢迎俄国人帮助他们搞革命活动,于是,他们创办了《劳动者》周刊,成立了工人俱乐部,并且建立了广东共产党组织。  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没有参加由7个无政府主义者和两个俄国共产主义者组成的共产党,他们认为:这个广东共产党,与其称作共产党,不如称作无政府主义的共产党。  1920年,广州好戏连台。粤军攻克广州,孙中山回到广州重建民国政府,担任省长的陈炯明于11月写信给陈独秀,邀请他去广州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兼大学预科校长。  陈独秀接到邀请之后,写信给李大钊商量是否去广州的问题。李大钊认为,领导广州教育工作,有两个重要作用:(1)可以将新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潮广泛的带到广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