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春秋+刘凤舞-第2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汪精卫等到沪后,立即会见胡汉民。汪装出一副谦虚诚恳的样子对胡说:“中山先生在日本时,我就是小兄弟,现在经过多少离合悲欢,回想起中山先生,真是痛心!我情愿听老大哥的教训。”  
胡汉民公然用老大哥的口吻说了几句批评汪精卫的话。然后胡、汪、孙(科)3人合照了一张相,表示从此要团结起来。1931年10月27日,宁粤和谈在上海开始进行,和平会议正式开张,先后开了7次会议,于11月7日收摊。会议自始起,宁粤双方各不相让,争执中心为:蒋介石把住大权不放,粤方要和蒋分权。
起初,蒋表面上曾作考虑下野的表示,暗中又授意何应钦等人以“军难方殷,元首不可轻易”发出通电,向粤方施加压力。后见不起作用,蒋乃不再掩饰,以南京中央新闻稿方式宣布:“坚持中枢不宜更动,政制未宜轻改,党统不能有问题。”蒋的这一宣布在粤方引起强烈反应。在粤之李宗仁、陈济棠等人以非常会议名义连拍两电,致在沪代表,要其对宁方所提条件“万勿退让”。而蒋介石干脆亲自出面,在南京国府纪念周上,以强硬态度声称:“两星期前曾有辞职之意,现在已打消,决不去职。”  
宁粤和谈陷入僵局。  
李宗仁、陈济棠惟恐在沪代表退让,要求在沪代表“请蒋下野”和“改组南京政府”两条,一条也不能变。是时,粤方主要人物古应芬在广州病逝。李、陈便趁机电请胡汉民回粤主持国府。李宗仁派人专程北上与李济深联系,望李也能回粤共商大计。李、陈等还下令增兵赣、粤边界,白崇禧从广州返回广西作军事准备。  蒋介石采用以拉为攻,分化粤方。他派宋子文、陈立夫、吴铁城、程沧波、吴开先等在上海和平会议期间,进行分化阴谋,暗中进行拉汪活动。  
汪精卫、胡汉民本有矛盾,汪在找不到托身之所时,遇到了广州非常会议的机会,跑去参加,坐了第一把交椅。他态度坚决,对人说:“过去我和胡先生的不和,都是上了蒋介石的当。蒋之所以能专横跋扈,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团结。这回反蒋,一定要合作到底,即使万一失败了去跳海,也要大家抱在一起去跳。”  
但是,陈济棠亲胡拒汪,他欢迎汪个人带些中层干部进广东,而坚决排拒汪派大将陈公博等人加入。汪精卫把这种做法叫作“去皮存骨”,对陈济棠很不满。宋子文便暗中拉汪,对汪说:“广东要汪先生是只要骨头不要皮,我们南京要汪先生是连皮带骨头一起要。”此话对汪派的煽动性很大,顾孟余说:“我们与其受地方小军阀的气,不如投降中央大军阀。”宋子文又给了汪精卫一笔钱。这样,汪精卫权衡利弊之后,就被蒋介石拉了过去。  
汪派高级干部在汪家集会,张发奎说:“只要汪先生、胡先生合作到底,我们总是拥护的。”汪精卫大怒,痛斥张发奎说:“这么多年的军人还是不懂政治,还要胡说。”以后,汪精卫称病入医院,不参加和谈会议,并拒不见客。宁粤和谈,粤方也不再坚持要蒋下野。于是,11月7日,双方勉强达成协议:由南京中央和广州非常会议分别召开国民党四全大会,四届中央由宁、粤双方分别推举产生;南京政府改组后,广州政府即取消。由蔡元培、张继、吴铁城回南京汇报会谈结果,孙科、李文范、陈友仁回广州汇报。  
上海和会草草收场,陈济棠对和谈结果极不满意,尤其对协议的“广州政府即取消”更不情愿,加上以往对汪派不满,乃向回粤汇报代表提出质问,以“为什么没有实现请蒋下野”为由,指斥汪等出卖了非常会议。  
上海和谈达成协议后,宁粤分别在南京广州召开国民党第四次代表大会,接着汪精卫又在上海召开了第3个国民党“四大”。粤方于11月18日召开了“四大”,会议一开始,便指控和谈代表“越权妥协”,并作出决定:“蒋如不发通电下野,则仍在粤组织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主持会议的孙科因受到攻击,无法控制会场,一气之下与汪派委员共100余人退出大会,去了香港。粤“四大”由是停顿。事情闹成这样,李宗仁担心不好收场,赶紧出面周旋,迭电在沪之汪、胡,敦请两公迅即返粤,出席、指导会议。  
汪接电后拒绝南下,胡则在李等催促下,于11月27日抵粤,粤“四大”得胡主持,继续进行。去港的汪派人士100余人则应汪秘召,去了上海。12月5日,粤“四大”闭幕。胡汉民在闭幕词中代表大会坚决重申:宁粤合作必须以蒋介石辞职为先决条件。并以粤“四大”产生的第四届中央执监委员会联席会议名义议决:如果12月20日前,蒋介石还不下野,粤“四大”中委不仅不赴京开会,还将自行召开四届一中全会。  
蒋介石于11月12日至23日在南京召开了国民党“四大”。大会通过了35个决议案。蒋介石作了《闭幕词》,痛斥了那种“希望我们这一次代表大会开不成会,或是希望我们开成了没有多大的成绩”以及“要求中正下野”的论调,表示他要学习诸葛亮和岳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精忠报国”。蒋介石乃一纠纠武夫,他发表演讲作报告,其讲稿皆不出自他手,捉刀人是陈布雷,理论指导是戴季陶。  
12月7日,汪精卫假法租界大世界共和厅召开了国民党“四大”,只开了一天。汪精卫作报告说:“上海和平会议的议案,虽然不是完全足以使人满意,但在现在国难当前的时候,我们应以退让为精神,大家一致来共赴国难。粤四大不体谅共赴国难的退让精神,又不知此次和会中有了民主政治的基础,竟然随意将和会议案推翻。”大会选出了10个中央委员,史称为“大世界中委”。  
3个国民党“四大”结束后,主要议程便是召开四届一中全会,此时蒋介石如再不下野,粤、沪两地中委不愿入京开会。蒋介石在硬顶一时不能奏效的情况下,只得采用“以退为攻”手法,他约于右任、吴稚晖、何应钦等人分别谈话,将以退为攻的有关事宜全部安排妥贴,于12月15日通电宣布下野。他在通电中说:“中正许身革命,进退出处,一以党国利害为前提,解职以后,仍当本国民之天职,尽党员之责任,捐糜顶踵,同纾国难,以无负总理之教训。”  
同一天,国民党中央常委、中央执行监委在南京中央党部举行临时会议,于右任任主席,作出决议:“(1)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蒋中正呈清辞职案,决议准蒋同志辞职,推林森同志代理国民政府主席、陈铭枢同志代理行政院长;(2)考试院长戴季陶、监察院长于右任、立法院长邵元冲呈请辞职案,决议慰留。”林森、陈铭枢即联名发表就职通电。  
自蒋介石宣布下野后,粤、沪中委纷纷入京。12月22日至29日,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宁、粤、沪3方中委均出席。然而作为各方领袖的蒋、汪、胡却都避不照面。于右任致《开幕词》,孙科致《闭幕词》。会上通过了以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孙科任行政院长。同时决定中央政治会议不设专职主席,实行三驾马车制,即设常委3名,分别以蒋、汪、胡担任。会议还通过了粤“四大”所提关于设立西南执行部、西南政务委员会、西南军事分会之提案。孙科在《闭幕词》中还特别表扬了蒋介石,说:“这一次党内同志能够得到精诚团结的结果,我们又不能不想起,蒋介石同志这种伟大精神的表现。如无蒋同志这种伟大精神的表现,也不能感动全体同志,有此良好的机会,使大家集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回想这几天内开会精神之良好,结果之圆满,不能不对蒋介石同志表示最大的敬佩。”  
1932年1月5日,广州国民政府正式通电取消。然而,会上产生的孙科内阁本是蒋、汪、胡3方矛盾斗争的产物。自新内阁筹备之日起,蒋就筹划好了它的垮台。蒋介石深知孙科的为人。胡汉民曾有形容孙科的一段话:“因为他是孙中山先生之子,所以有革命脾气;因为他在国外长大,所以有洋人脾气;因为他是独子,所以有大少爷脾气;他有时只发一种脾气,有时两种同发,有时三种一起发。”  
蒋介石为了给孙科施加压力,便在一中全会开幕后,带着宋美龄乘飞机到了宁波,随即回老家奉化溪口去了。各部部长和重要员司也纷纷辞职,一走了之。江浙财阀,拒绝为新政府提供钱款。原财政部在部长宋子文带领下,部内科以上职员发薪3个月,来了个集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