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春秋+刘凤舞-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操场,由黄兴教授枪法,练习射击。不久,义勇队的活动被日本警察侦破,义勇队练习射击的活动,不得不中断。  
1905年9月初,正在广州渡假的胡汉民和廖仲恺,听到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消息,马上返回日本。刚刚到了东京住处,当天晚上,孙中山就到了他们那里。  
胡汉民初次见到孙中山,自然十分高兴。他们经过一番交谈,廖仲恺首先表示参加同盟会,胡汉民也跟着同意。由孙中山主盟,他们加入了同盟会。
朱执信,原名大符,1885年生于广州,父亲是位知名度颇高的知识分子。朱执信从5岁起便勤奋读书。在12岁时,他的刚刚请来的塾师章奏对他的评价是:“朱大符嵚寄磊落,昂昂若千里驹,闻一知一,无所留滞,而文思潮涌,下笔千言,议论雄放处,虽老师宿儒,亦所不逮,其才非吾力能胜任,何敢素餐以误人子弟哉!”章奏梗闾岢龃侵啊
朱执信到了16岁随母舅学习数学,自弧三角以上至微分、积分及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则自读书籍而习之,每夜钻研,非至四更不就寝。不独能忆各公式,且深明各公式由来之原理与其应用之范围;不独谙新式之算法,各正史之天文志、律历志、周髀、算经、勾股、开方、捷数、数理精蕴、历象考成、中西算学大成,华蘅芳、梅定九算书,则古昔斋算术等,自古代以至前清时代诸算书,无不探其蕴奥。  
父亲见他聪明好学,很是欢喜,但又谆谆告诫他:“你不患不成名,但应当考虑到名应与实相称,不要像世俗那样沽名钓誉而沾沾自喜!”  
朱执信铭记父母教诲,他写信告诉弟弟朱秩如:“先人初无他贻,惟此耿介之性,实赋诸我。倘腼颜苟活,岂不有忝于祖。”朱执信的父母不幸早逝,他们一家只得依赖舅父生活。朱执信对清朝政府向帝国主义投降卖国不满,他便开始纵谈国事,发表自己的政见,和古应芳、汪精卫等人组织“群智社”,购买新书杂志,互相切磋,受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教育。  
1904年,朱执信公费留学,他是留日学生中年纪最轻者,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他在东京结识了一些资产阶级革命者,同廖仲恺交往尤其密切。同盟会成立时,他毅然宣誓加盟,被选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兼书记。  
汪精卫,名兆铭,字季新、季恂,1883年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祖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他长得眉清目秀,且聪明好学,善承人意。父亲望子成龙心切,5岁时入家塾读书识字,9岁随父寄居陆丰县署,内有庭院,每天晨曦初露,他就“习字中庭”。下午放学回家,父亲还亲自“课督”,要他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或习吟陶渊明、陆放翁的诗。汪精卫自称:“一生国学根基,得庭训之益为多。”但好景不长,他13岁时母亲去世,第二年父亲病故。汪精卫随比他大20多岁的嫡长兄客居粤北乐昌,衣食之费,都仰仗于长兄。  长兄汪兆镛是个举人,几次赴京会试,名落孙山,即以游幕为生。他对汪精卫管教极严,不稍假辞色,使得汪大有动辄得咎之感。尽管汪精卫对长兄貌极恭顺,如对严父,实际上内心却不免忌恨,但又无可奈何。幼年时期的生活处境,对于后来汪精卫外表谦和而心地狭窄,懦弱自卑而又要出人头地,以及首鼠两端、反复无常的矛盾性格之形成,不无关系。青年时代的汪精卫,痛感于“国势日危”的现实,在社会改革浪潮的冲击下,走上了反清斗争的革命道路。  
1904年,汪精卫同朱执信一起东渡日本,官费留学。他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把从前束缚自己的“君臣之义”抛到九霄云外。1905年,他在东京参加了同盟会,被推选为评议部评议长。  
汪精卫发表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的政论文章,笔锋犀利,宗旨严正,文从字顺,师出以律,博得读者称赞,也获得孙中山的信任。汪精卫声誉大增,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留学生,变成了名噪一时的年轻革命党人。  
孙中山、黄兴和战友们制定了《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加强宣传工作,发展各地同盟会组织,扩大革命力量,募捐革命经费,准备在国内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春,同盟会会员蔡绍南回湖南活动,他得到同盟会员、明德学堂学生魏宗铨的帮助,很快和萍乡、浏阳、醴陵一带洪江会首领龚春台等取得联系。在湘赣哥老会和他们的共同策动下,于12月4日发动萍、浏、醴起义。贫苦农民、会党群众、萍乡安源矿工和部分防营兵勇参加了起义。起义军定名为“中华国民军革命先锋队”,龚春台为都督,蔡绍南为左卫都统领兼文案司,魏宗铨为右卫都统领兼钱库都粮司。  
革命军在10日内迅速发展到3万人左右,一度控制四五个县,震动了长江流域中下游各省。当起义消息传到东京时,同盟会会员纷纷要求回国参加战斗。孙中山和黄兴立即派宁调元、杨卓霖、胡瑛、孙旈筠等会员,赶回国内,到苏、皖、湘、鄂、赣、粤等各省发动起义,以图响应。但萍、浏、醴革命军由于仓促起事,准备不足,起义后又缺乏统一领导,各自为战,在数万清兵围攻下,英勇奋战20多天,终以孤立无援而失败。同盟会员刘道一(刘揆一的弟弟)和会党领袖冯乃古等人被捕就义。  
1907年春,孙中山决定再次策划两广起义。他带胡汉民、汪精卫前往安南(越南);命朱执信回广州领导南部起义;命黄兴到香港等地开展活动,廖仲恺潜回天津及吉林等地。他计划先夺广东,次取广西、云南,占领南部7省,然后北出长江,直捣清廷。孙中山等人离开东京赴安南河内,在甘必达街61号设立武装起义总机关,决定因势利导,在钦州、廉州、潮州、惠州四府同时举义。孙中山派出胡汉民往香港做策应工作,函召黄兴南来协助。他自己在旅越华侨中募集起义经费。  
5月,孙中山派黄兴、胡毅生(胡汉民堂弟)分赴郭人漳、赵声营中鼓吹革命,运动清朝新军反正,并委任广西三合会首领王和顺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负责联络会党及领导钦、廉地区起义的军事行动。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华国民军东军都督的许雪秋,也在岭东一带的潮州、汕头等地积极联络会党,准备起义。  
许雪秋是广东潮安人,其父因商致富,留下遗产很多。许雪秋在新加坡从商,富有革命思想,早就在潮汕一带,联络会党,图谋起义,却未成事。后来远到南洋,见到孙中山,参加了同盟会,孙看他能够发动会党力量,就授他都督头衔。但因潮州方面机谋泄露,清军到饶平县黄冈镇进行搜查镇压,革命党人陈涌波、余既成等急于应付清军,被迫违背孙中山的指示,在许雪秋尚在香港时,于5月22日聚众700余人仓促起事。起义军于次日占领黄冈,成立军政府,推举陈、余为正副司令,同时,以“广东国民军大都督孙”等名义发布檄文。25日,起义军准备进取潮州,与清军激战于汫港。清军大举进攻,起义军坚持战斗了5天,因粮械短缺而失败。陈涌波、余既成等为保存实力,以图再举,解散起义军,余等由海道潜赴香港。  被孙中山派往惠州筹划起义的同盟会员邓子瑜等,听说潮州起义已发动,并不知起义失败,却领导一部分会党武装于6月2日在归善县七女湖响应。他们先劫夺了清军防营的枪械,击毙巡勇及水军巡船哨弁多人;接着攻克泰尾、杨村、三达、柏塘等墟、村。起义军和清军战斗了10多天,多次击败清军,敌人死伤甚多。但终因寡不敌众,加以缺乏弹药,起义队伍迫不得已于6月中旬将武器埋在地下,自行解散。  
9月初,孙中山命王和顺率领200余人在钦州王光山起义。这王和顺是几年前广西会党起义的领袖,失败后流亡到香港和越南西贡,后遇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孙委任王和顺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回去起事。起义军于5日内便攻占了防城,擒杀县令宋鼎元等。随后移师攻袭钦州府城及灵山等地,在云秀桥、狮子口等处与清军激战,均未得手。孙中山立即从河内派人四出募款购械,准备接济。清朝新军统领郭人漳一面诈称“赞成革命”,一面派兵袭陷防城。起义军腹背受敌,坚持到9月中旬,因枪械弹药和军需给养均发生困难,退入粤、桂两省交界的十万大山中。孙中山、黄兴计划从南袭取要塞镇南关,进攻广西。  
孙中山委派王和顺为镇南关都督,前往桂边那模村,同早与革命党有联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