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明上河图-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赵鼎就要退下,赵桓反倒将他叫住,拿起适才放在几案上的纸稿,向他笑道:“卿等来前,朕却正在看赵卿的新词,朕很喜欢。”

说罢,又拿眼去看了那词稿几眼,脸上笑容却是慢慢收了,轻声吟道:“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消瘦休文,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赵鼎面色微窘,这首小词格调不高,原是伤怀感时之作,士大夫之间传诵吟哦就罢了,居然还有好事者递到皇帝眼前,着实让他觉得有失大臣体统。

却见赵桓脸色凝重,叹息道:“朕知道,这词作于扬州事变之后,当是赵卿伤感国事,激愤之作。”

“啊?”

赵鼎的眼睁的老大,心中诧异莫名,不知道皇帝怎么把一首春花雪月,伤时感怀的婉约词,理解的如此偏差。

他正自惊异,赵桓也不理他,只又道:“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只此两句,扬州之变凄惨情形仿佛历历在目,朕心也觉侧然。”

除了赵鼎之外,旁人哪里知道他做词时的心境。

他自己不便解释,旁人自然对皇帝的分析大加赞同。各人议论纷纷,提起扬州变化时,金兵万余人在长江边上大杀特杀,尸体横列整个江岸,江水为之血红一片。

而积累的大量物资,甚至留存下来的宫室仪仗,典籍物品,粮食甲仗,也是损失一空。

各人不便公然指责赵构,话里话外,仍然是将矛头指向于他。

赵鼎心中觉得冤枉,只是眼前话头说开,他此时纵是有天大胆子,也是不敢否认了,看着唾沫横飞的同僚,心中只是哭笑不得。

张浚适才失了面子,哪肯跟着皇帝赞赏赵鼎的诗词,只一直拿眼去看赵鼎,见他神色有异,他也是聪明绝顶人物,一瞬间已知赵鼎被皇帝阴了一道,心中畅快之极,忍不住面露微笑。

赵桓知道此事已经定局,当下概然道:“朕意已决,除了赵卿的词,当派翰林四处搜寻,凡有提及讽刺时事的,不论写的如何,一律刊印成册,四处颁发。”

说罢,将几案上的一个小册子拿起,命人递给诸人观阅,笑道:“这是最近朕身边近侍搜罗来的,朕看,虽然格调平仄未必多好,只要有益于民心大局,便可多多刊印发行。”

李纲接过一看,翻了几页,只见开头的几十首词,全是赞颂富平之战大捷,皇帝亲征威武,不乏过度溢美之词,而且显然不是精心雕凿,很多都是平平之作。

只是他与赵桓心思相同,觉得只要能鼓励人心,就算是意境稍差,却也不必强求。

皇帝与李纲都赞同此事,其余各人虽觉得不妥,却是一时想不出来哪里不妥,也只得罢了。

见各人都无意见,赵桓很是兴头,当下又道:“除了诗词,朕也有明文诏书,一同刊印,还需多编话本小说,甚至以白话配画,于坊间田头,四处发行。总之朕要天下人都知道,朕决心已下,绝不允许胡尘南下,辱我华夏!”

由李纲带头,房中各人心思各异,带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一起躬身行礼,用整齐划一的声音向皇帝道:“陛下圣明。”

第27章 经略关陕(27)

此事议定,赵桓却又突向赵鼎问道:“听说赵卿在来长安前,还曾遇着一件大事?”

赵鼎微一愕然,然后方才醒悟,向着赵桓答道:“陛下说的可是刘韩相争的事?”

赵桓点头道:“不错,就是此事。朕听说一些,不过其中细节,还要赵卿讲说。”

这件事已经随着赵鼎西来而传遍天下,皇帝知道也不足为奇。只是当着这十余名朝廷亲贵大臣,被皇帝问到这样的光彩事,赵鼎心中委实高兴。

他兴奋的脸上发光,声音也稍稍提高,向着赵桓道:“这件事先是因着刘光世的部将王德擅杀韩部士兵,韩世忠闻信大怒,派兵占了建康府府衙。臣听闻此事,立刻奏报了建炎天子,先逮王德,然后下诏斥责韩世忠,再将王德交有司治罪,明正典刑。如此一来,诸将震动,全军悚然,不敢再多生事端。此事解决之后,臣便接到了陛下召见的诏书,建炎天子也无甚话说,臣便立刻上路,赶来长安。”

“哦,原来如此。”

赵桓的神色并没有赵鼎想象中的那么高兴,只是淡然答应一声,然后眉毛紧锁,不再做声。

赵鼎神情尴尬,不知道皇帝为什么突然郁然不乐。

其实赵桓倒没有他想的那么小气,只是自己突然想起一事,一时走神,忘了还在与人说话。

他年轻时看过不少笔记野史,记得赵构是因为扬州事变时匆忙出逃,又匹马过江,冒了风寒,从此阳痿。

而在逃到临安后,因为部下对他很是失望,竟是发生了一场军事政变,后来还是在韩世忠和刘光世等人的相助下,出动大军,剿平了叛平。

这一场叛变事件过后,赵构对武将再也不敢放纵,宁愿放弃北方,也不敢让武将做大,这一次兵变也是极重要的原因。

赵桓隐约记得此事,却只是想不起来细节,何时爆发,会发展到如何的程度,他心里殊无成算。

他也感觉到,自他到来后,这个世界的历史发展轨迹,未必会照着以前的方式来进行,很多地方都会改变。

比如眼前的这些大臣,绝不可能在这个时候站在此地。

他低头想了半天,只是不得要领,也只得暂且放下。

座椅旁的炉火噼啪做响,火星四射,薛强急忙上前,一面加上几块木炭,一面轻轻咳了一声。

赵桓一惊,抬头一看,方想起来赵鼎还在等他说话。

因笑道:“适才想着年后的战事,还有物资备办,财赋是不是足用,偏九弟那边还有这些事端,到教朕很不放心,一时想的呆住了,赵卿莫怪。”

赵鼎很是感动,连连躬身,答道:“臣岂敢。”

张浚上前道:“陛下,陕州华州潼关等地,年后必定可以一鼓而下,甚至女真人会不战而走,陛下不必忧心。”

“哦,卿何出此言?”

“背河守城,没有成功的道理。况且女真人擅野战而不擅守城,精锐又调到河东、河北,江准各路,完颜娄室再强,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咱们在富平战后没有拿下关陕门户,不过是因为力战之后,士卒疲惫,并不是拿不下它。”

“虽然如此,仍然不可大意。朕不懂军事,凡调兵遣将,出兵征战一事,张卿需与其余枢密商议,然后由平章军国事决断之后,朕自然应允。”

赵桓在军事上,确实并不通晓。在富平战时,虽然提出建议,奠定胜局,却丝毫没有觉得自己是什么军事天才。

军事制度,政治经济,法律文教,这些才是他需要过问的。至于具体的战事安排,如何进兵,分路把守,训练士卒,这些向来只交给专职的官员去做,他从不过问。

对张浚的这个回答,前半部分倒是和以前一样,后半部份,委实教这个签书枢密郁闷。

原本大权在手,万事顺心,皇帝来后变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到得此时,不但身边有一个怄气的赵鼎,头上还压了一个资格更老,威望更足的李纲!

他无声的叹一口气,知道皇帝虽然还是信重,自己手头的权力,却是越发小了。

当下只得应允了,扫一眼李纲和赵鼎二人,自己退到一边坐下。

赵桓又与诸人闲谈一气,因见天气已晚,便道:“天寒地冻的,诸卿宜早去,明早朕便回长安城内,到时候再召集全部大臣,一起商议大事。”

几个大火炉劈里啪啦的响着木炭的脆响,皇帝与诸臣同处陋室,语笑欢然,全无隔阂,这样的场面,纵是东京危急时,也是从未有过。

是以赵桓一语即出,诸臣竟是觉得不舍,只觉得若是皇帝早一些如此行事,大宋也不会落到现下的这个境地。

当下由李纲带头,众人向皇帝行了一礼,然后鱼贯而出。

待第二日天色微明,赵桓已经起身,在几千御前班直亲军的护卫之下,直入长安城内。

城池四周居民,都是得他令旨,才得赈济,百姓知道之后,心中感激,虽然戒备兵马很多,还是有十数万百姓远远跪下,山呼万岁。

赵桓面无表情,心中感叹,中国的百姓当真是善良之极,只要有一口热饭吃,便对统治者歌功颂德。

他在城中的居处,是由原本的经抚府邸改建。因为逢着战乱,赵桓严旨不得浪费,所以整个府邸格局基本上没有改变,只是将原本的正堂房檐顶部,换过了黄瓦,除此之外,再无改变。

待他骑马得到府前时,数百名文官武将,都已在行宫外等候。

赵桓微微点头,脸带笑意,看到李纲跪在马前时,甚至跳下马来,亲手将李纲扶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