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9a森林水池 + 泰国+阿姜[1].查禅师+着-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遵守上。

  一九七七年,阿姜 查应邀访问英国,并留下一些比丘僧团在那儿。

  阿姜 查於一九七九年回到英国,随後转往美国、加拿大去访问并教学。

  一九八一年,再度出游後,由於糖尿病所致,阿姜 查的健康逐渐走下坡,也因此无法於雨季时在巴蓬寺安居。

  当病情恶化,他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一种教导 ──“万物皆无常”的一种活生生的示例。他不断地提醒人们,要努力在他们自心里处找到一个真实的归依处,因为,他不再有很多的时间能教他们了。

  在一九八一年“雨期”结束前,他被送往曼谷做一个手术。几个月内,他停止了说话,并逐渐失去了对四肢的控制,终至全然瘫痪而卧病在床。从此以後,他被比丘弟子们全心全力地照顾和服侍;他们都感激且乐於有机会服侍曾经如此有耐性和慈悲地引导一条正道给那么多人的一位老师。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六日,上午五时二十分,阿姜 查在他的寺院,泰国乌汶的巴蓬寺,於随侍的比丘们面前,安详地离开了人间。


  编者的话 

  本书内容取自Jack Koinfield和Paul Breiter编著之A Still Forest Pool,原以英文出版。然而,我们并没有取用原版的全部内容,因为有些部份已在阿姜 查早期的书籍中就已出版(泰国国际丛林寺院出版之《菩提智(Bodhinyana)》一书),如:问与答的部份,已由我们翻译并收录於《静止的流水》一书中。我们希望能藉著这个机会,感谢作者之一的Paul Breiter,鼓励我们翻译此书,如今方能使华语杜会得此受益。

  阿姜查个人的修行开始於他人生的早期,并经过多年的行脚和在几位伟大的森林禅师们的严指导下增进。他笑著回忆说,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当其他小朋友玩扮家家酒时,他已喜欢演僧侣,并拿著一个假的钵向他们要糖果和甜食。但是,他个人修行却非常艰难,他说,他增长的耐力与毅力的特质,是他给弟子们的教导核心。阿姜查仍是一位年青的出家人时,一个很大的启示得自於坐在只剩下最後几天、几星期生命的父床边,直接面对著衰危及死亡的事实。阿姜 查教导:“当我们不了解死亡时,生命是非常困惑的。”由於这个经验,使得阿姜 查在修行中引发强烈的动机,要去发现我们世间痛苦的起因及佛陀所教导的解脱及平静的根源。据他所言,他毫无保留,为了“法”和真理,他舍弃了一切。遭遇过许多困境与苦难,包括各种的疑惑及身体的病痛。然而,他依然待在森林里坐著──坐著和观照──甚至有时候,他除了哭泣之外,什么地无法做。他在修行中增长了一种他所谓的“无畏”的特质。从这“无畏”当中最後长成智慧──一种喜悦的精神,以及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去帮助他人。



   

  第一章 明了佛陀的教导



  前言

  阿姜 查要求我们从佛陀所教导的痛苦和解脱真理的领悟中──可以在我们的身、心当下彻见和经验的,开始我们简单而直接的修行。阿姜 查告诉我们,“八正道”是无法在书籍、经典中找到的,相反地,却可以在我们的根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和意中发现。在这种即时、觉醒、长养正念的方法下学习,是佛陀所觉悟的内观之道。若干世纪以来,这种方法被受到启发并献身於修行中的僧、尼与在家众所保留和遵循。

  阿姜 查以一个古老教育的代表现身说法。他的智慧和善巧都不是从读书及传统而来,而是从他多年修行、精进以禅坐来平静心及唤醒心得来的。他个人的修行是受到上一代数位森林禅师所启发和指导的。他邀请我们追随他们和他的典范。

  看看你的世界是什么所形成的──它是六根,身与心的过程。这些过程可经由审视与不断地训练专注力而变得愈来愈清楚。就如你所觉察到的,每一个外尘的生起是如何地迅速和无常。你会看到我们执取及抗拒这些迁变的对象之惯性倾向。阿姜 查教导我们,这里便是学习新方法的地方──平衡之道、中道。

  阿姜 查劝诫我们要以修行来解决问题──并非以观念,而是要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情况。就因为如此,我们增长了对治障碍的力量及一颗相续、善良的心。因为如此,他说,我们方能够跨出生命的挣扎,找到正见的意义:有了正见,便能找到佛陀的平静。

  简易之道

  照惯例而言,八正道是以八个步骤来说明的,如:正见、正语和正定等等……。但是,真正的八正道是在我们内在的──双眼、双耳、双鼻孔、舌头和身体。这八道根门是我们整个的“道”,而心则是走在“道”上的人。认识这些根门、审视这些根门,所有的法便会显现出来。

  心灵之道是如此的简单,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说明。舍弃对爱、恨的执取,让事物顺其自然。这就是我在修行中所做的一切。

  不要试图想成为什么,也不要让自己成为什么。不要做禅修者,也不要想开悟。打坐时,让它顺其自然,行走时,也顺其自然。一无所执,也一无所治。

  没错,增长三摩地和昆婆舍那的禅坐方法有十几来种,但它们全都归回这点──放下一切。跳出热恼之地,走到这清凉的地方吧!

  为何不试试看呢?你敢吗?

  中 道

  佛陀并不希望我们追从两边──欲求与耽溺於一边,恐惧、嗔怒另一边。他教导我们去觉知愉悦。嗔怒、恐惧、不满足并非瑜伽之道,而是俗人之道。一位平静的人是走在正修的中道上,舍弃左边的执取和右边的恐惧与嗔怒的。

  一个从事“道”的修行者,必须遵循中道:“我不对苦、乐感兴趣。我要放下它们。”当然啦……刚开始很困难,就好像被这两边踢到一样。我们就如同牛铃或钟摆般,被前後地敲击。

  当佛陀初次说法时,他谈论这两个极端,因为这正是执著的所在。对快乐的欲求从一边踢过来,而苦和不满足则从另一边踢过来。这两边一直在围剿著我们。可是,一旦你走在中道上时,你就会放下这两边。

  难道你没看到吗,如果你追从这两边,富你生气时,就会毫无耐心或自制力地挥拳乱打,和对吸引的东西执取不放。你能继续这样被欺骗多久?想想看,如果你喜欢某件事物,当喜爱生起时,你便追随其後,然而,这只是在牵引你去找痛苦罢了。这颗欲望的心实在根聪明,下一步,它将带你到哪里呢?

  佛陀教导我们要不断地放下这两边,这才是正修之道──导引我们跳出“生”与“有”之道。在这道上,既无乐地无苦、无善地无恶。唉!大部份的人都充满了欲望,只为了追求愉悦,然而,总是忽略了中道,错失了圆满者之道──追寻真理者之道。一个不走中道的人,执著於“生”和“有”、乐与苦、善与恶,将无法成为智者,地无法寻得解脱。我们的道是直的──平静和清净的觉醒之道,平定了得意与悲伤两者。如果你的心如此的话,你就可以停止请教他人的指点了。

  当心不执著时,你将会看到,它安住在其平常的状态。当它因种种念头和感觉而动摇时,念头的过程会代之生起,而无明则从中生起。学习去看透这个过程,当心被动摇时,它会将我们从正修带离到耽溺或嗔怒的极端中,因而制造更多无明、更多念头。善与恶只在你心中生起,如果你观照你的心,穷一生之力学习这个主题,我保证你永远不会厌倦。

  断 疑

  很多拥有大学文凭和世间成就的人,发现他们生活似乎仍然少了什么。虽然他们思想高深,聪明世故,心却依然充满了小气与疑惑。兀鹰虽然飞得很高,但它吃的又是什么?

  “法”,是超越因缘和合事物和世间科学的有限知识之领悟的。当然,世间的智慧可以用在好的目的,但是,世间智慧的进步会造成宗教与道德的腐败。重要的是,要去增长能够运用这些技术,同时仍保持不执著它们的超俗智慧。

  刚开始教导基础是必须的──基础的戒,彻见生命的短暂,彻见老、死的真相。这里就是我们必须开始的地方。在你开车或骑车以前,必须先学会走路。未来,一眨眼间,也许你已会乘坐飞机或遨游世界了。

  外在的经典研究并不重要,当然,经典是正确的,但它们也不尽正确。它们无法给予你正确的知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