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复杂性中的思维-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用。 
  复杂网络中的损害会导致对意识的种种干扰。这种种干扰可以是全局的或局域的,造成整体唤醒中特定的意识经验缺损。神经生理学可以从实验上表明,意识的程度取决于大脑皮层中对特定的和非特定的两股不同传入信号流的处理。于是问题便成为,意识的精神状态是如何从这些网络中形成的。用莱布尼茨的术语说,我们见到了如同碾磨机嵌齿轮那样相互作用的元素,但是却无法填平神经生理学机制与意识的精神状态之间的鸿沟。传统的神经生理学持有约定论观点,认为神经网络之间具有突触的严格联结,就如同莱布尼茨的机械的碾磨机模型中的嵌齿轮的严格联结那样,电脉冲通过神经网络的传播,就使得大脑功能成为可能。 
   
  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提供了一种自组织网络改变其突触联结的观点,突触联结的改变是由突触的激活引起的,并依赖于激活的程度。在神经复杂系统的框架中,相互作用的神经元的微观水平,与自组织产生的细胞集合体整体模式的宏观水平相互区别。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提到了,自组织神经细胞集合体的概念是霍布引入的。克里斯多夫·冯·德·马尔斯伯、科亨仑和其他人进一步改进了它。如果网络中某些神经元的同时激活是由具有一定模式的输入所引发的,那么根据霍布类型的学习规则通过同步激活就会形成集合体。 
  由马尔斯伯提出的修改是,集合体的生成并非一个缓慢过程,而是由快速的突触变化产生的。这些所谓的“马尔斯伯突触”被用来建立快速权重调节的动力学的模型。今天,经验已经表明,大脑中存在霍布型和马尔斯伯型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突触,其相互作用规则可以由分子机制来实现。网络中集合体的形成取决于其神经元的激活程度。 
  关于意识和无意识状态,假定一个细胞群体的整体激活,如同皮层中的网络组织形成所造成的情形(图4.19),一般将增加集合体形成的概率。因此,汉斯·弗格尔已经提出,意识程度的不同在于其生成集合体的速率不同。例如,细胞集合体的生成速率,决定着表示外部世界的数量、复杂性和持续性的感觉模式。意识是自反映的自参照状态(图4.18a)。因此,意识状态是以表示内部状态(而不仅仅是外部世界状态)的细胞集合体为基础的。例如,我不仅仅有一棵绿树的印象,我还意识到我在看着这棵树。而且,我对于我意识到我在看着这棵绿树的状态可以进行反思,并连续地重复产生出元…元……表示,终于从现象的印象和感受达到抽象的、高度精致的自反映状态。一旦超过了产生速率的临界阈值,现象状态就必定出现。意识的缺损出现在临界阈值水平之下。 
  运用特殊的脑电图变化,即以相应的集合体生成速率的增加来代表注意的一定程度,可以对这个假说进行检验。由于细胞集合体的生成速率是以特定的改变着权重的突触为基础的,意识的程度可以由干预突触联结进行检验。实际上,用影响突触可塑性的化学物质麻醉了的病人,体验了生动梦境、虚幻感觉、视听幻觉以及没有组织起来的思想。在此意义上,意识可以被看作系统产生表示和元表示的能力的结果。 
  具有高速率生成集合体的神经网络比低速率生成集合体的神经网络,可以产生出更为复杂的表示。因此,在生成速率充分大时,复杂系统将发展起自参照和元认知活性。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意识程度的尺度,它们相应于生命进化中复杂程度不同的神经系统的意识程度,包括从昆虫到人。随之而来的是,在复杂系统的框架中,意识的形成决非是进化的副现象。它是一种合规律的整体状态的出现,即按照复杂系统的动力学,在临界条件得到满足时,通过其元素的微观相互作用而产生出宏观有序模式。 
  如果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是正确的,那么生物进化的神经系统则不过是自参照系统的特定实现,其他很可能是以不同于人脑的生物化学的物质材料为基础的具有自参照能力的技术系统,也就原则上不能排除在外(参照第5章)。我们甚至有能力把一种复杂系统的表示翻译成另一种不同系统的表示。由于两种系统的表示并不精确地一致,我们可能难以获得与他人、动物或其他的不同系统完全精确一致的感受。但是,我们会得到关于它们的感受或思想的某种知识形式的表示或某种理论。在此意义上,主观性保留了下来,即使在技术模拟的情形下,人类通信中的解释学也保持着宽广领域。 
  关于传统的心…身问题,复杂系统探究方式表明,认知活动既不完全独立和相异于脑活动,不是简单地等同,也不是一种附带现象。思维和感受被假定为,既是神经过程的产物,也是生产者,而它们不必等同。在复杂系统框架中,脑模型是一种自组织系统,它处在远离热平衡和接近于不稳定点的阈值之处发挥作用。在神经不稳定态,不同的集体激活模式都向相干宏观模式演化,这样的宏观模式在神经生理学上是以某种细胞集合体为基础的,在心理学上表示为一定的感受和思想。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情绪不稳定态下某种感受可以支配其他实际感受,甚至引导我们的行动。在协同学中,稳定模和不稳定模的竞争用役使原理来解释。读者可能还记得,在进行决策时,一种思想或概念开始“役使”其他可能的思想或概念。这些非平衡的相变,在最小信息的意义上,受非常少的几个序参量所支配。的确,作出决策以后而行动,意味着巨大复杂性的减少。过多的知识对于行动是阻碍,或如歌德所说:“行动的人总是肆无忌惮。” 
  认知现象被当作脑动力学的宏观性质和序参量,序参量支配着其间的微观过程。因此,所谓的心…脑相互作用,不过是一种不适当的、陈旧的形而上学的过时表述而已,它们假定了某些诸如力学中的碰撞球那样的相互作用实体。复杂神经系统中相变过程,从微观的神经相互作用中形成宏观性质,这可用来为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交叠领域建立模型。 
  协同学中把相变解释为某种对称破缺,这可以用对称势中粒子的阻尼运动来形象地说明(图4.20a)。 
  在势能的极大值,粒子的位置是对称的,但却是不稳定的。微小的涨落决定了粒子将到达两个同等稳定状态中的一个状态。在复杂系统探究方式中,图4.20a中的两个低谷被解释为两个吸引子。显然,感觉的模糊性和视觉系统自发地决定采取其中的一种解释,这是一个人们熟悉的心理学对称破缺的例子。在图4。20b中,存在一种图形的背景不稳定性。我们是否看见了白色或黑色的交叉?图4.20c显示了一种意义的模糊性。图中是一位老年妇女还是一位青年妇女? 
   
  在心理学中,对称破缺是由复杂系统的非线性因果关系支配的(“蝴蝶效应”),这大体上意味着,一个小的原因将引出大的结果。起始个体透视方式的微小细节,也是一种认知的倾向,可以“役使”其他的模式,并导致一种支配性观点。一个神经生理学的模型,必须模拟相应的细胞集合体的相变。 
  动物行进例如马的步态中的相变是大家所熟知的。随着速度的增加,马的运动模式也改变了,从行走变成了小跑再到奔驰,以使能量消耗最小化。这是在非平衡相变中经常观察到的滞后现象,这种现象被解释为神经系统中稳定态或吸引子的结果。思维中也出现相变。“啊哈…经历”和突然的“洞见”却是从涨落和不稳定性情形中出现的令人惊奇的现象。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例子,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和作曲家在“创造性”的不稳定性和困惑情形下,突然发现新的问题答案、作出新的发明、闪现出绘画新思想、创作新旋律等等。 
  复杂系统探究方式并未提供封闭的心理学信条,而是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研究纲领,去探索认知科学中的老问题和新问题,并使得它们更靠近经验的和实验的分析。因此,人们已经提出,要探讨细胞集合体的变化速率和学习、创造性、认知灵活性和形象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认知不稳定性现象被假定是神经过程的微观不稳定性的宏观性质。思维和期望被解释为支配着整个系统的活动性的序参量,如果它在接近不稳定点起作用。在心理学实验中可以见到这种理论的确证,实验通过暗示引起幻觉,并引起相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