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车-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协同作战的首次战例。同年7 月14日,法军总司令部参谋部作战局正式颁发了《坦
克部队战斗条令》,明确规定了坦克的战术技术性能,坦克部队的编成和运用原则,
并首次在条令中规定了坦克应密集使用的原则。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雷诺”FT—17坦克参加的最重要的战役发生在1918年7 
月。1918年7 月15日至8 月4 日,协约国军队与德军在马恩河地区进行了一次有众
多坦克参加的大规模战役,德军最高指挥部兴登堡元帅和鲁道夫将军不惜付出巨大
代价,准备7 月上半月发动进攻,以恢复军队的士气,即使打不赢这场战争,那怕
是促使协约国同意对德国签署体面的和约也是好的。基于此,德国人蛊惑人心地将
这场进攻称为“争取和平之役”。德国人企图以3 个集团军共48个师的兵力,在长
约88千米的地段上突破法军防御,前突到法军背后,随后向巴黎方向进攻。
    法军元帅福煦及时觉察到德军的企图,采取了建立纵深梯次配置防御和准备反
攻的措施,在受威胁的方向上集结了精锐兵力,增加了炮兵、航空兵的数量,特别
是增调了大批装甲兵部队,计划先以顽强的防御疲惫德军,随后转为反攻,把德军
赶过马恩河。7 月15日,德军发起进攻,突破法军第二第6 集团军的防御,向前推
进5 千米~8 千米,强渡马恩河。为减少损失,法军主动放弃第一阵地,于16日和
17日在第二阵地前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并将21个坦克营分别配属给步兵师,准备实
施反击。7 月18日4 时35分,法军213 辆坦克在炮火掩护下支援第10和第6 集团军
出其不意地转人反攻。联军在约50千米宽的地段上,集结了25个步兵师和3 个骑兵
师,另有500 辆坦克、213 门火炮和约1100架飞机。与其对峙的是德军18个步兵师、
918 门火炮和约800 架飞机。当天,联军突破敌纵深9 千米,攻击了别洛—新圣弗
龙—绍丹—苏瓦松一线,19日和20日,联军第5 、第6 集团军的反攻从兰斯至苏瓦
松全线展开。这次战役由于有500 辆坦克参加,整个战法产生了较大变化,对法国
解除德军的威胁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次战斗中,德军损失12万人,联军损失约6 
万人。
    “雷诺”FT—17轻型坦克后来被20多个国家所购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共生产了3187辆,成为当时世界上装备数量最多、装备国家最多的坦克。
    “雷诺”坦克之所以如此受到青睐,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其采用了旋转式炮塔,
后来,这一发明成为坦克结构的主流。至于“雷诺”FT—17型坦克上的旋转炮塔究
竟是埃司了将军设想的,还是雷诺公司设计人员设计的,现在已无据可查,然而,
这一设想使坦克的作战威力大增,坦克可随时随地迅速转移火力。
    有人甚至认为,没有旋转式炮塔,坦克就不能发展到今天,很可能早被淘汰出
兵器大家族了。
           富勒理论在希特勒军队中生根
    康布雷战役结束后,人们不再怀疑坦克在突破堑壕防线时的作用,德国人开始
改变对坦克的看法,开始以缴获的英国坦克为蓝本,制造A7V 型重型坦克,英国人
更是加快了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
    然而,尽管各国均改变了对坦克的看法,但几乎所有人仍只把坦克作为支援步
兵突破堑壕防御体系的武器来使用,而没有想到把坦克大量集中使用会有什么效果。
    不过,富勒是清醒的,他从德军1918年3 月的一场战斗中制订出至今仍闪现智
慧光芒的《1919年计划》,那次战斗中,德军采用了渗透式战术,用受过专门训练
的步兵,紧贴着炮弹炸点前进,遇到抵抗后个从正面进攻而是寻找弱点,向英军的
纵深渗透。这一新战法使德军8 天内突入64千米,进入英法军队没有设防的后方,
直接威胁巴黎的安全。
    英法联军的防线濒于崩溃,联军死伤23.5 万人,被俘7 万人,尽管后来联军
死命顶住了德军的进攻,但是,富勒还是从德国人长驱直人的进攻战中发现了英法
联军最致命的薄弱部位——前后方之间的交通线和司令部。
    富勒把司令部比为军队的头,把前线的部队比为四肢,把前后方交通线比为联
结头和四肢的神经,他认为打败敌人并不需要打烂它的四肢,只要切断它的神经或
打烂它的头颅,敌人的整个躯体就瘫痪了。倘若神经和头都深藏在厚厚的堑壕、销
甲之后,步兵即使能像德国人那样打破铠甲,体力也耗尽了,不得不停止前进,敌
人乘机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徒步战斗的步兵显然不可能切割敌人的神经,要
做到这一点,只有使用坦克和摩托化步兵。于是,富勒制订出协约国军队在1919年
的进攻设想——《1919年计划》。
    这个计划设想协约国军队在145 千米宽的正面分三路发起进攻。中路最早发起
进攻,以1700辆火力强、装甲厚、速度慢、行程短的重型坦克为主,其后是乘坐履
带式车辆或汽车的摩托化步兵。左、右两路各有400 辆正在研制的“中型D ”型坦
克。这种坦克重20吨、时速40千米/ 小时,行程161 千米,可安装一门57毫米炮和
3 挺机枪。中路先以一部进攻,突破德军前沿防御,德军必会全力抵抗,并从其他
地段调兵增援,等德军增援部队到来之后,左右两侧的坦克出击,从德军兵力空虚
的两侧进行进攻,2 个~3 个小时后即可突入纵深32千米,然后转向,像铁钳一样
合拢,将一部分德军包围起来。这样,左右两侧遭到攻击后的德军必然陷人首尾难
兼顾的状况。这时,中路的重型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发动全力攻击,与左右两路的军
队一起围歼德军,从而在德军的防御体系上撕开一个大口子。这时,在后方待命的
1200辆坦克则全力从这个缺口冲人德军战略后方,使其战略后方全面瘫痪,然后撒
开,把德军的整个西线防御打个稀巴烂。
    然而,富勒的《1919年计划》还未全部完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在1918年11月
11日结束了,《1919年计划》只得无可奈何地被束之高阁。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虽然从康布雷坦克战和后来的几次小规模坦克
战中体会到,坦克在对付堑壕防御体系时的威力,但战胜国中像富勒那样有头脑的
军事将领却为数寥寥,大多数人将坦克看成是支援步兵的利器,是长了履带的骑兵,
只用作为步兵主力警戒、侦察、屏护。
    法国战后几乎没有研制新型坦克,也没有生产多少坦克。英国的情况相对要好
一些,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方面重点发展空军,另一方面就开始了新型坦
克的研制工作,这期间,英国诞生了种类各异的新型坦克。
    同研制坦克一样,关于坦克的战法研究也在英国蓬勃兴起。富勒和后起之秀利
德尔·哈特上尉是其中代表人物。富勒认为,装甲兵只有坦克是不够的,还要有归
装甲兵指挥的“坦克陆战队(即现在的装甲步兵)”和“皇家坦克炮兵(即现在的
自行炮兵)”。富勒的“皇家坦克炮兵”的言论引起英国皇家炮兵的惊恐,炮兵将
领们担心自己研制的自行火炮会被坦克军抢走,为此,竟然在10年内没有发展自行
火炮。
    利德尔·哈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步兵,1920年参加了《步兵训练教范》
的编修工作,他主张以1918年德军渗透战术为基础,进行洪水式进攻,用步兵像洪
水一样渗人敌方防线空隙,最后将其冲垮。那时,利德尔·哈特还没有注意到坦克。
然而,他同富勒有了交往之后,很快就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后来竟成了对后世
影响极大的装甲战、机械化陆军的鼓吹者。
    1922年,利德尔·哈特发表了其主张陆军全部实现机械化的论文——《‘新模
范军’的发展》。他认为实现陆军机械化应分三步走:首先是实现师的运输车辆机
械化;第二是实现炮兵的牵引化和履带化;第三步是实现步兵营的装甲化和履带化。
利德尔·哈特主张未来陆军应多种均衡配置,一个旅应有2 个坦克营、3 个机械化
步兵营和贝个机械化炮兵团,旅的通信和勤务分队也全部机械化,最后形成以坦克
为主、机械化步兵和机械化炮兵为辅的陆军。
    利德尔·哈特在1925年~1938年间利用担任《每日电讯报》和《泰晤士报》军
事记者的便利,宣扬机械化陆军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