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07-诊家正眼-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迟则主寒矣,而又言独寒独热者,何也?必于阴部得沉微迟涩之脉,故又言独寒 
也;必于阳部得洪实滑数之脉,故又言独热也。独陷下者,沉伏而不起者也。)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形肉脱去者,大肉尽去也。脾主肌肉,为五脏之本,未有脾气脱而能 
生者。虽九候之中无独见之七诊,然终不免于死亡矣。)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 
从,顺也。谓脉顺四时之令,合五脏之常,及与病症为顺也。既得顺候,虽有独大、独小等,不至于死也。) 

卷一
必先问明然后诊脉
属性:《素问·征四失篇》曰∶“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气口,妄言作 
名,为粗所穷,何病能中?”(此言不问其症之所由起,先与切脉,未免模糊揣度,必不能切中病情者矣。) 
《素问·疏五过篇》云∶“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 
富后贫,名曰失精。”(脱营、失精,皆阴气亏损也。贵者忽贱,富者忽贫,未免抑郁而下舒,气滞则血 
滞,久则新者不生,滞者成疾,故言脱、言失者矣。) 
【按】古之神圣未尝不以望闻问切四者互相参考,审察病情,然必 
先望其气色,次则闻其音声,次则问其病源,次则诊其脉状,此先后之次 
第也。近世医者既自附于知脉,而病家亦欲试其本领,遂绝口不言,惟 
伸手就诊,而医者即强为揣摩;若揣摩偶合,则信为神手,而揣摩不合, 
则薄为愚昧。噫嘻!此《内经》所谓“妄言作名,为粗所穷”,如是而欲拯 
危起殆,何异欲其入室而反闭门耶!王海藏云∶“病患拱默,惟令切脉, 
试其知否。夫热则脉数,寒则脉迟,实则有力,虚则无力,可以脉知也。 
若得病之由,及所伤之物,岂能以脉知哉!故医者不可不问其由,病者 
不可不说其故。”苏东坡云∶“我有病状,必尽告医者,使其胸中了然,然 
后诊脉,则疑似不能惑也。我求愈疾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若二公之言,可以发愚蒙之聋 矣。 

卷一
望色
属性:(增补) 
《内经》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肝青象 
木,肺白象金,心赤肾黑,脾土色黄,一或有病,色必变见于面 
庭矣。然肺主气,气虚则色白。肾属水,水涸则面黎。青为怒 
气伤肝。赤为心火炎上。痿黄者内伤脾胃。紫浊者外感风 
邪。憔悴黝黑,必郁悒而神伤。消瘦淡黄,乃久病而体惫。山 
根明亮,须知欲愈之 。环口黎黑,休医已绝之肾。盖有诸内必形诸外,见其表以知其里。眉目 
一占,肺肝斯见。 
《内经》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五色者,气之华也。赤 
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 
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 
色,不欲如地苍。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 
且夫五脏六腑之精华,上彰于明堂,而脏腑各有偏胜盈 
虚,若色若脉,亦必随而应之,但当求其有神,虽困无害。然所谓神者,色中有光泽明亮是也。即 
脉有胃气,同一理也。良工精而候之,可以先知,经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者是也。 
《难经》曰∶“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 
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 
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 
(色青,脉涩而短,乃金克木;脉大而缓,乃木克土,皆为相 
胜之脉。)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浮大而散,心脉也,乃木生火;小 
而滑,肾脉也,乃水生木,皆为相生之脉。) 
《内经》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久, 
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 
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 
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此四者,而明告之。” 
又曰∶“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 
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灵枢》曰∶“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 
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音团。)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积神于心,以知往今。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 
聚。(驹驹然,如马之奔散。)其病散而气痛,则聚未成也。”浮沉浅深,皆内外阴阳之 
义。然细绎之,浮沉虽有内外之殊,而吉凶必以夭泽为辨。如浮而泽者,浮则其病浅,泽则神有余,虽病即 
愈,吉之吉者也。若浮而夭者,其病虽浅,神气将衰,主病气渐重之兆,安得谓之吉 
乎?如沉而夭者,沉则其病深,夭则其神不泽,其病必死,凶之凶者也。若沉而泽 
者,其病虽深,神将复振,主病气渐退之兆,安得谓之凶乎?此只就一浮一沉之中 
而分顺逆,若更以顺色浓淡察之,则顺又有轻重之别矣。至于察其散抟,以知远 
近,未尝不叹色之聚散不定也。散者,如云撤散而不聚,其色渐渐而散,先浓后淡, 
先定后行也,主病色渐退之兆,即经所谓“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 
聚未成也”,可见以色之聚散以为验。抟者,如物抟聚而不散,其色渐渐而聚,先淡 
后浓,先行后定也,主病气方来之机,即经所谓“散为痛,抟为聚,左右内外各如其 
形色耳”。气色散者,为痛而不至成聚。若抟聚不散,则成聚而不止于痛。由此观 
之,病气方来,霍然之期尚远;病气渐退,痊愈之日已近。夫如是,重病色逆,若兼 
撤散之形,未可即决其凶;轻病而色顺,如兼抟聚之形,未可即言其吉。然不明不 
泽之色,虽非吉兆,乃不致沉夭,亦非必死,故曰其病不甚也。此皆轩岐言外之义, 
若不体认会悟其微,而决吉凶,一有不验,言望色难凭,咎将谁归?所云“各色各见 
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又将各部而察之,其条分缕析,如江海之通众流,岂能以纸上之言尽者哉! 
黄帝曰∶“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肤 
不仁。”又曰∶“黄赤为热。色贵明润,不欲沉夭。夭然色不泽,其脉空虚,为夺血。” 
鼻位中央,属土,主脾;通呼吸,兼主肺,为肺之官也。鼻色黄者,小便难。独鼻尖青黄者, 
其人必为淋也。青者腹中痛。微黑者有水气。白者亡血。黄白无泽,气虚有痰。紫浊 
时病。赤为热。鲜红有留饮。鼻孔干燥,必衄血。鼻燥如烟煤,属阳毒热极;及鼻孔冷滑而黑,属阴毒冷 
极。皆危。鼻塞浊涕是风热。鼻流清涕是肺寒。鼻孔痔胀,属肺热有风。颧色赤者,心病。颧与颜黄黑者, 
肾病。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病虽小愈,必卒死。伤寒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颧见青气 
者死。面白颧赤,火克金也,为贼邪,其病不治。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耳间青脉起 
掣病。耳痛,耳肿,耳聋,及耳前红肿,皆系少阳之热。人中平满主有水,土败 
唇反,甲笃乙死。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脾病者唇黄。唇见五 
色者,病在脾。唇色如红莲光泽者,无病。舌干唇燥为脾热,燥而红者吉,燥而黑者凶。肿赤者热极,青黑 
者寒极。黄者血虚,白者失血。口苦胆热,甜者脾热,淡亦脾热。口燥咽干者,肾热。舌干口燥者,心热。 
口噤切牙者,痉病。唇口生疮声哑者,狐惑。齿燥无津,阳明热极。齿燥脉虚是中暑。唇舌苔上有断纹者, 
难治。唇青舌卷,环口黧黑,口张气直,唇口颤摇者,死。舌短颧赤者,心病。少阴气上逆,厥则啮舌。舌 
色鲜红润泽者吉,黑者凶。湿滑者吉,燥涩者凶。白苔者,胸中有寒,丹田有热。苔白而滑,邪未入府,在 
半表半里,宜和解,苔黄者,邪入胃,宜下。苔燥黑生芒刺者,难治,法宜急下。身不热,口不渴,苔黑 
而滑者,属阴寒,法宜急温。舌卷焦黑而燥者,阳毒热极,宜急下。舌青苔滑,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