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绝活-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恚缘昧烁觥按蟊啤钡拇潞牛谋久春苌儆腥酥馈<词怪酪膊唤兴久

据有关史料记载,他少年时曾拜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的第一代传人(名字不详)学习八卦掌和八门器械。20岁后,先后在张矅、马玉昆、姜桂题、张勋等军阀所部当兵。清光绪二十二年(1894年)他参加了清政府对日作战的“甲午战争”。1717年7月,张勋在北京搞复辟,将宣统重新扶上了皇帝的宝座。几天之后,张勋复辟失败,“大兵黄”即从张勋的“辫子军”中退役,因生活所迫流落在天桥卖艺。开始,他只是靠练武卖艺挣钱换饭吃,后来转为对军阀权贵罪恶进行怒骂嬉笑,揭露他们的丑闻内幕兼卖药过活。他的漫骂招不少观众将他团团围住,每骂完一陈,就卖一回药糖。

20世纪30年代,北京的一些报刊均登过“大兵黄”的照片,其形象为“头戴青帽盔儿,花白胡须胸前飘洒,上身穿紫色马袿儿,下身黑套绒裤,足登青面千层底双脸儿布鞋,手持一只油光红润的葫芦和一挂香木念珠。如此不伦不类的打扮及其跳脚狂骂的特殊表演,遂使这位艺人排进了天桥八大怪的行列。据说他多次因谩骂被外五区警署拘禁,大兵黄全然不放在心上,一经放出,伋照骂不误。他每次开骂之前,总说:”“我身上带着殃榜呢!”所谓“殃榜”,是旧时迷信,带殃榜,犹如武将抬棺而战,具有拼死之意。

老天桥艺人大狗熊说:“大兵黄的个子又高又大,是个山东人。他一副老式打扮,黑缎子瓜皮帽儿,上面缀个红疙瘩,上身是黄缎子马褂儿里面穿蓝缎子长袍儿,马褂儿外头还套件酱紫色的坎肩,脚蹬一双青缎子双脸皂鞋,一年四季下身是青缄套裤。说起他的长相有几大:个儿大、脸大、鼻子大、嘴大、嗓门大,还长着一脸络腮胡子。他骂街时表情生动,五官跟着喜怒变化,连胡子都颤悠。他的腕子上套着串念珠,一手拿根枣木棍子,一手托个葫芦。那葫芦油光闪亮的,里面装着沙片糖,那是他自己用糖和生姜片熬制的。

大兵黄在市场里茶馆儿边上,摆了张桌子,他把棍子往地下‘咚’地一戳。然后左手托葫芦,右手二指一伸,表情生动地念起了《千字文》,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星辰,晨宿列张。’一直背到尾。背完了,人也招上来了。看看人围得不够,他就再来段《三经》。人都围得多了,大兵黄叹口气便骂开了:‘在下不才,做过六品官。可是时来铁如金,时去金如铁。我大兵黄如今落得这个下场,流落街头。真***小舅子!这些贪官常污吏,贪财好色不治国,净买小老婆。我大兵黄,报国无门,走投无路,只好把祖传的手艺拿出来,做了沙片请大家尝尝。’然后,他取出糖,向人们说:‘不甜不要钱!无病延年益寿,有病妙手回春。’人们爱听他骂,听他骂街,人们觉得解气,观众就纷纷买糖。”

老人们说大兵黄骂街是学问,只骂远的,不骂近的,以不挨抓不坐牢为界限。他每天下午三点左右到天桥,骂上两个钟头,到五点多回家,沙片糖也卖完了。他有句口头禅:“不骂天,不骂地,专骂贪官和污吏。”

大兵黄骂街,如同说书,骂每个军阀都是自成一段,对反动军阀的丑事给予无情揭露,一般都是有根有据的,但也有夸张的成分。比如他骂狗头将军张宗昌,说他有三十个姨太太。先把张宗昌土匪出身、投靠军阀的历史一说,然后话锋一转:“***小舅子,是望乡台上摘牡丹——不知死的鬼!真***活畜类!”这段是张宗昌在任山东军务督 办时,在一次祝寿宴席中,请自己的爱妾为众部下吹簫。一曲罢了,在座的师长们都纷纷称赞。可他的爱妾却说:“妈家不如我翁公吹得好。”这个翁公是张宗昌的父亲,在早先曾当过吹鼓手。张宗昌听他的小老婆说这个,便暴跳如雷,以为是有意说他的家丑,当下便把这个爱妾枪毙了。大兵黄每说到这一段,都要将棍子使劲往地一一戳,大吧张宗昌是活畜类。

他骂大总统曹锟,更是痛快淋漓。他先为众人讲述曹锟的丑闻:“曹锟的妈是个大麻脸,是个缠过足的小脚。有天坐马车逛大街,无意中将小脚儿露出来了。当晚曹锟再次拜见母亲说:‘有件事禀告母亲,孩儿乃堂堂大总统,希望您今后出门,别再把小脚儿伸出去,给儿留点体面。’第二天,曹母外出,故意将小脚儿露在外头,让好多人都看见了。当晚,曹锟再次拜见母亲,但他还没开口,他母亲就说:有道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像你这样的逆子,不配当我儿子!更不配当总统!你当总统,百性遭殃!从今往后,我不认你这个儿子!”

大兵黄揭露曹锟的另一丑闻是:有一次曹锟去为浴池洗澡,看到搓澡工李某容貌较好,体态标致,在李某为他搓澡时,禁不住兽性大发,将搓澡工鸡奸。而后,这个搓澡工竟因此而飞黄腾达,被曹锟委任为财政部长。大兵黄说到,都气得青筋暴露,破口大骂:“***小舅子,曹锟这个王八蛋真他妈活畜类!”

在日本侵华时期,大兵黄将其耳闻目睹的日本鬼子罪恶行径——向观众讲述并破口大吧,对激发广大群众的抗日爱国情绪起了激化作用。当时的观众,都最爱看大兵黄骂大街,买他的沙片糖。大兵黄也自称每天上地摊骂街都背着棺材,脑袋早拴在裤腰带上了。对于他这样的一个充满傲骨的传奇式人物,写过《天桥史话》的成善卿先生写过一首诗赞扬大兵黄:

行武出身大兵黄,流落天桥卖药糖。

阅尺人间不平事,破口大骂鬼魍魉。

军阀政客全不怕,也曾几次进牢房。

天生傲骨性难改,怀揣“殃榜“骂文章。

(五)沈三

沈三,本名沈友三,出生在北京广安门内牛街一个普通的回民家庭。自小就酷爱习武摔跤,他20来岁时,以卖牛肉为业,后又当过兵。自参加杨双恩跤场后,在父辈的指导下,练就一身纯熟的掼跤技艺。

掼跤作为一种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有关史料和文物证时,早在两千多年前,秦二世就已经把摔跤作为宫廷的主要娱乐项目并在民间有所发展。秦以后,西汉、晋、隋、唐、宋、明历代,摔跤运动逐渐发展,宫廷与民间摔跤运动也日益丰富起来。

到了清代,摔跤运动更加蓬勃发展。清代各朝皇帝均十分重视提倡摔跤,设有“善扑营”,是宫廷的专业队选拔表演队。善扑营分左右两翼(训练场所)。东营在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大佛寺内;西营在北京西北小护国寺内。跤手称为“布库”,京人俗称“扑户”。布库分头、二、三、四等。

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灭亡后,善扑营便随清廷而瓦解。那些一向靠着俸禄的布库们,渐渐陷入困境,为谋生路,纷纷改行,一部分人被迫撂地以摔跤卖艺谋生,以维持生计。

北京的掼掼跤场,始于天桥,而天桥的掼跤场上的跤手即是从清代的“善扑营”演化而来。民国十一年(1922年),原善扑营帽库杨双恩,开台在天桥卖艺,主要练些拳脚,偶有同道帮场,则表演掼跤,第二年,有“私练”(清代食钱粮的布库叫官跤,又叫官腿;民间个人称私练或私跤)名沈三者,与惁双恩合作,在西市场东街合意轩落子馆后身儿开辟了天桥第一处掼跤场,因其技艺精湛,颇受群众欢迎,每日观者甚多。自此,清廷善扑营的掼跤技艺,外传到天桥,并逐渐形成了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育运动项目。

沈三的师傅宛永顺原是天坛扑户的总管。清亡后,宛永顺没了铁杆儿庄稼,便教些徒弟摔跤。沈三年轻好强,靠自己的勤奋好学,除了做牛杂碎的生意外,便跟宛永顺学摔跤,开始他学跤只为防身,并不卖艺。有一天,他推车卖牛杂啐到天桥叫卖,途中碰到了当时靠打拳卖艺的惁双恩老人。沈三平常也跟杨老头拳术。沈三见老人愣在地上发呆,便问道:‘师傅您怎么了?’杨老头儿一言未发,眼泪却流了出来。原来是惁双恩在天桥练了几趟拳,等到向观者讨钱时,大家却一哄而散。杨老头儿60多岁,落到如此一步是无论如何也受不了的。

“别忙,我去找几个兄弟给你老帮帮场。”沈三一脸豪气,拍着胸脯说:“您老给我看着车,我去去就回

不大一会儿功夫,沈三便找来几个平常一块儿玩跤的小兄弟,他们一个个脱光了膀子,摆好了架势,在场子上摔起跤来。场子里一热闹,人们便纷纷围过来看,观众兴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