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唐-第1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董昌的使者终于带着圣谕到来后,钱镠在杭州刺史府中与手下的五虎上将举杯欢庆。

董昌妄然称帝,这下就算李璟也绝不会再容忍了。没有了李璟的支持和保护,连老天这下也救不了董昌了。不枉他费了这么我功夫,董昌居然真的一头往里钻,真是个愚蠢的家伙啊。一想到曾经为这家伙卖了多年的命,钱镠就觉得不值。

钱镠当即聚文武议事,朗声道:“董昌谋反,我身为大唐臣子,岂可坐视不顾?”然后又假腥腥道:“不过昔日董昌有恩于我,我也不能遽伐,还是先劝其迷途知返,如若不从,再行讨伐。”

钱镠先写了一封信,令其幕客沈滂带着信去见董昌,信中说:“与其闭门作天子,与九族、百姓俱陷涂炭,岂若开门作节度使,终身富贵邪!及今悛悔,尚可及也!”

然后又马上亲笔手书一封,让使者出海赶往燕京,向李璟报告。信中写道董昌对李璟各种怨念,尝说各种怨恨之语,还说董昌打着李璟招牌,做下诸多恶事,使秦王贤名在浙东受损。如今董昌竟敢称帝,他钱镠做为秦王的十三门徒,以及江南行省总督,义不容辞为秦王扫平董昌这等宵小。

当天,钱镠刚把信送出,根本不等两边回信,就斩杀董昌来使,焚其圣谕,然后领军三万,直攻越州!

第996章 谁得利谁嫌疑

真龙元年,在李璟的授意下,监军国事睦王李倚正式上书长安朝廷,提请幽州蓟城正式升为大唐第六座都城,以京师为西京,改东都为东京,改北都为北京。凤翔府号为西京,成都为南京,燕京为上京。中京京兆府,东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南京成都府、西京凤翔府,并改幽州为顺天府,共为六府六京。

上京顺天府,设留守朝廷,以监国睦王李倚镇守上京留守监军国事,以平章军国重事秦王李璟为上京留守,顺天府尹。同时,在上京设立三省六部诸衙,一应仿长安朝廷设置,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又有三台六部五寺九监,留守部衙规则只比长安中枢朝廷低半格。李璟就任上京尚书令兼中书令、侍中,并任御史台御史大夫。

新设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三台,与秦藩诸部衙合并。合并后,上京总有六省,除尚书、门下、中书核心三省外,还有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三省辅助,主掌宫廷等事务。在尚书省下的六部之外,还有九寺的职能为六部补充,并且秦藩还设有次一级的财政、建设、交通等十八个司,这十八个司并不直属于六部,是独立于六部二十四司之外的新设之司。

原有的监察厅、检察厅等厅衙依然保留,加上秦藩原来的内阁和五军都督府以及参谋院,整个秦藩的中央部衙规模扩大许多,职能分工更加明确。

总的来说,依然是省阁院府的格局,三省和内阁及参谋院、五军都督府这四大部门为核心。

上京各部衙纷纷兼并重组或者新设,整个燕京的权力格局也再一次洗牌。

李璟也借此机会。开始对调中枢的重要官员们。

尚书省的崔芸卿和李振这两个左右仆射,李璟将他们调任到门下和中书二省,尚书省其它官员也多调任二新设之省,然后又从地方各行省抽调官员以及部份燕京官员,组成新的尚书省。同时。内阁也完成换届,原内阁学士们调任地方,新的内阁学士从各书院和学院抽调德高望重的学者担任。就连参谋院和五军都督府也与兵部一起,三衙对调。

短短时间,李璟就对整个秦藩的上层来了一次大调整,其目的自然是不让人长期执掌一衙。特别是挂着参加政事的政事堂宰相们长期把持一衙,使得诸相的权利过大,以影响抑制李璟的君权。早在以前,李璟就定下了各个官职的任期,这并非是空话。

如尚书省的左右仆射,这是首相和次相。李璟早就规定,五年一任,最多连任两年。届满之后,就得转任他职。按李璟的制度,以后各省的主官,如尚书省左右仆射,门下省门下左右侍郎。中书省中书左右侍郎等必须有先在地方担任总督的履历,才能入选。而少则一届,多则两届之后,三省主官要么退休,要么就得按制度对调中央他省。第二次中央三省任职,只能任职一届五年,届海后,要么加大学士、或者太傅等荣衔成为秦王顾问不再理具体事务,或者再转任地方行省担任总督职务。

这是一个严格的规定,三省的主官。得先有地方总督的任职履历,然后得在六部中担任过尚书主官,之后才能拜相成为三省主官。拜相入三省后,第一次可以连任两届,最多十年。然后必须得转任三省中的其它二省。或者转调地方行省。第二次中央三省主官只能担任一届,届满就得离职,或者调入地方,或者加荣衔成为秦王顾问,不再理具体实务。

对于其它的中央主要官职也几乎如此,内阁成员更是只能从学院和书院中选任德高望重五十岁以上者,任满最多两届就不能再连任。

而分掌兵权的参谋院和五军都督府以及兵部三衙,更是严格规定不得连任,五年期满,就得三衙对调。

虽然这样的制度,会照成一些弊端,比如一些贤相可能得受制于任期,任满之后不得续任。但李璟认为,把官员的任期缩短,也还是利大于弊端的。把整个官制弄的流动起来,这会大大增加中央和君主的集权,防止出现权相,或者各部衙职能下降的危害。同样的,这也是增强君主权威,平衡秦藩官制设定中诸相权力很大的一种方法。

在李璟如今的权威之下,这新的改革很快就颁行下去。

崔芸卿调任到了辽西行省任总督,保留同平章事的宰相荣衔,和太傅的荣衔,但不再是政事堂会议成员,也就等于不再是真正的宰相。尚书右仆射李振,则被调任中书省门下左侍郎之职,按新制度,三省的六个主官都直接就是政事堂的参知政事,是宰相。因此,李振依然是真宰相。不过从尚书省转到门下省,他也从次相位置离开,制度规定,首相由尚书省左仆射担任,次相由尚书省右仆射担任。

新的尚书省左仆射之职,李璟提名由郑从谠担任,次相之职由郑畋担任。这个拜相结果,让不少人都大为惊讶。二郑虽然在天下名望极重,但他们毕竟是李唐之臣,投奔秦藩时间并不久。秦王居然直接拜二人为相,而且还分别任首相次相,主掌尚书省这个核心中的核心部门,他们很难不震惊。不过许多人马上想到,年前郑从谠和郑畋都被李璟授为东北新设行省的总督,到现在,这个任职刚满一年。可从制度上来说,二人却是有地方行省总督的履历,是完全符合三省主官须先有行省总督履历的。并且二人上月从东北调回燕京,都还在六部中各担任了一个月的尚书职。从制度上来看,他们的拜相没有丝毫的问题。但从另一边可以看出,这是秦王早就谋划好的,为了让他们拜相,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为他们铺路了。

新一届的政事堂成立,这一次共有十三名大臣得授参加政事,拜为宰相。三省六名主官,加上六部中的史部、户部、兵部三部尚书,以及参谋院和五军都督府各两人,一共十三名宰相。而核心部衙中的内阁,却在新制中规定是不得拜相的。内阁本身的作用就是为了平衡相权,因此,内阁不得入政事堂。不过内阁的权利却丝毫没有削减,这一次内阁成员更是从原来的九个,扩增为十三个内阁成员。

新的内阁首辅为名士司空图,次辅则是江西人芳林十哲中的郑谷。十三名内阁成员,全被授予文华阁大学士之位。

政事堂十三名宰相,文华阁则有十三名内阁大学士。

在这轮秦藩中枢的大调整同时,李璟也对地方进行了一轮大调整。

真龙元年四月,东北地区已经基本稳定下来,秦藩取得了全面控制。也就在这一月,李璟正式传令,代朝廷赐封渤海王大玮瑎为顺国公,原渤海地区和东北其它地区,自东面大海一直到西边的潢水发源的大兴安岭以外的蒙古高原的东端,将包括北海贝加尔湖在内的这一广大地区,全部划省设州立县。

在燕山山脉以外的地区,除辽东、辽西、安东、热河四行省外,新设海东、辽宁、吉林、松江、合江、黑水、嫩江、兴安八个行省,整个关外地区,划为十三行省。南至渤海湾,东至窟说岛、北至外兴安岭,西至大兴安岭外的北海,这一广阔的地区,都为秦藩的关外十三省之地。

而在关内,则有北平、河北、山西、山东、淮海五个行省,另外又有秦宗权的山南行省、杨行省的江北行省、钱镠的江南行省,董昌的浙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