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唐-第7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豆卢瑑的这个提议,殿中所有人都是震惊万分。

行台属于州以上道一级的官职,早在北魏之时,就已经普遍设置行台省,之后的东魏、西魏、北周、北齐都沿用,在隋唐之时,也一度设立。唐初也设立过行台省,不过天下平定后就已经废除。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行台制度存在数百年,性质也有不同,但大致为四种类。

即做为临时中央政府的行台,做为尚书省分支机构的行台。处于过渡形态下的行台,还有就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的行台。

北魏北齐之时,行台已经成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北魏前期的行台便是皇帝亲征之时,所设立的临时性中央政府行台,在这种情况下。原京师之地还设立一个留台。

而十六国时期,在地方建立行台,这种行台已经是尚书省分支机构。

而在北魏六镇起义之前,朝廷常常抽调一部份官员组成行台,到处地巡查或处理军政事务,这些称为使者行台、出嫁行台或者统军监军行台。因为北魏后期战乱不止。尚书省无力承担行台,行台的官员多是由中央其它各部官员担任。由于战事持久,这些行台渐成长期机构,节制地方军事,甚至战事停止后,由于地方不稳。行台也不会马上撤消,而是成常驻地方机构,在一些军事重镇,行台区已经开始形成。

到了北魏末期,已经形成了七个固定的行台区,而且行台官员已经从中央调任变成了地方官任行台,从中央派出机构。变成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台的官员升迁亦在行台内部升任,而不必转道他台。

唐初,全国分设六道,建立了六个行台省,其中最大的行台省为陕东道大行台省,由李世民担任大行台尚书令。不过唐初的行台,只维持了十年,最后便全部撤消。

唐初的六道行台为中央尚书省派出地方机构,总管军事兼领民政,位高权重。

襄州道行台。就曾一度领有交、广、安、黄等二百五十七州。

六镇行台,以李世民等皇子为尚书令,但显州道和东南道二道,却是以淮安土豪杨士林与和州贼帅杜伏威任尚书令。

唐初的行台官员品级,与中央尚书省的设官相当。品级相同甚至只低一阶。

如中央尚书省尚书令正二品,大行台尚书令也为正二品,行台尚书令为从二品。

其它如左右仆射、左右丞、都事、主事,六部尚书、六部侍郎也都同样设置。

由于行台权柄太重,因此最后只维持了十年,待唐朝中央基本掌握局势后,便一一撤消了六道行台。

整个大唐,正式的尚书令只有李世民一人担任过,但行台尚书令,却还有数人担任过此职。李世民、李元吉、杜伏威、杨士林都先后任行台尚书令之职。

唐初的六道行台,比起唐玄宗的十道节度使权利要大的多。而唐玄宗时的十镇节度使,比如今的节度使也是权利大上许多。

朝廷上次封了李璟节度都使,统领一个节度区,辖制十二镇,换来了李璟终于调动了几万兵马。

现在,局势更加危险,河北四镇都尊李璟为皇帝了,这个时候,豆卢瑑想来,也只有给李璟更大点的权利才能诱使他出兵。行台的权利巨大,但若是比起大齐皇帝来,明显还是差一些的。

而这个时候,朝廷承担不起李璟叛乱的后果,想来想去,也唯有给李璟升官,给他行台尚书令和齐王的官职。虽然这样的做法,只会让李璟以后更加难以控制,尾大不掉。

但就会是饮鸩止渴,也绝对要比马上渴死的好。先稳住李璟,解决掉河北叛乱,然后再来徐徐图李璟。

田令孜听到豆卢瑑的提议,眼睛一翻,差点准备跳出来怒骂他一顿。可转念一想,眼下他还是低调一些,因为除此外,他也想不出更好的计策。真的李璟反了,大唐要是没了,他这个太监难道还能再投靠李璟不成。

不少官员也和田令孜一样,感觉这个封赏太高了,哪怕是为了安抚李璟,可这也给的太高了。

卢携出言反对,豆卢瑑据理力争,先前已经给李璟加到了节度都使了,除了给行台,齐王,难道其它的官职李璟还会在意?与眼前的局势比起来,虽然行台和齐王的官职爵位很高,可他们不也是没有办法么。再说了,眼下李璟控制的二十一州地盘,朝廷给不给行台,实际上李璟还不是如行台一样的完全控制着?

豆卢瑑指出,眼下河北形势已经十分的危险了,若是李璟真的被反贼说动,那对朝廷的危害太大了。朝廷应当趁着李璟还在观望之际,拿出能让李璟安心的条件来。

李儇听着满殿大臣的议论,心中气血翻腾,恨不得甩袖而走。可他也明白,虽然这些话让他听的愤怒,可他也没有其它的更好办法。豆卢说的没错,朝廷现在承担不起李璟马上叛乱的后果。

最起码,朝廷得做出更强的准备。

至少,朝廷得拖到解决掉河北四镇,或者说重创河北四镇之后。

节度使、元帅、节度都使,一路给李璟高升,到了现在,节度都使都已经满足不了李璟了。今天给了行台,那以后李璟就真正的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东北道二十一州就彻底的掌控在李璟的手中了。可是他还有别的选择吗?就算他想与李璟开战,可起码不是现在。

想了许久,李儇目光再一次扫过殿中。

众臣都等待着皇帝的决定,自皇帝一心亲政以来,众臣也渐习惯皇帝参与这些军政大事中来。

“传朕旨意,加安东郡王、河北、东北道元帅、淄青等十二镇节度都使李璟东北道行台尚书令!”李儇冷冷的说道。

众臣等了一会,没有听到预料中的加封齐王的旨意,都有些奇怪的抬起头向皇帝望去。都到了这个时候了,难道还要吝啬一个王爵?

李儇确实不肯加封这个王爵,李唐虽然给异姓功臣封王,但封一字王的却是极少的极少。一字王,可是位比亲王,这次加李璟亲王,那下次又要拿什么来加封李璟?

既然皇帝心中已经不喜李璟,他心里便下意思的想的多了起来。

众臣没有想到皇帝这个时候居然还会有这样的打算,都愣愣的跪坐在那里。

看着诸臣的反应,李儇心中一阵怒火闪过,胸口起伏几次,最后强忍着怒火补充道:“给李璟加封东北道大行台,大行台官员由李璟自行考核任免。令李璟接到旨意后,立即出兵攻打幽州!”

最后,李儇宁愿给李璟大行台,也不愿意给李璟一字王爵位。

殿中众臣见此,想了想,便也沉默接受,没有人再出声!

第677章 小朝廷初具气象

眼看着年关将近,帅府又开始筹备起年节的节赏。今年灭掉了高句丽,攻取了整个辽河的中下游和鸭绿江的下游两岸,再加上辽西走廊和燕山的蓟檀二州。

乾符五年,李璟的地盘一下子扩充三倍以上。

虽然中原之地战乱四起,可东北道的地盘上却是极为丰收与喜悦的一年。去年不但军事上取得极大的胜利,同样也是粮食的大丰收的一年。而得益于东北大开发计划,各种基础建设的上马,登州的手工制造业和商贸也是极为红火,各州的矿产等,也一样火爆。

打了这么多胜仗,且如今又是多事之秋。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璟早已经和李让等人计划好了,要拿出一大笔赏钱来,给将士们发一笔厚赏。同时,为了让那些迁移去淄青登莱的高句丽人,和迁到东北的中原汉人能过个更丰富的新年,李璟也准备特别拔出一笔钱来购买各种年货下发给他们,这也算是一种补贴。

对于李璟的这个提议,李让与其它人都是赞同的。这次的节赏以发实物为主,这又是一大笔政府订单,那些商铺工坊老板们赚一笔的同时,最后帅府也一样能得到一笔税钱。

新年渐近,年味渐浓,到处都是拿着攒下的过年钱上街采购年货的人们。温饱之余,大家也都有了些余钱,这新年自然就得丰富一些。给家中的婆娘扯几尺花布做身新衣裳,给孩子们买几斤棉花,一人做一件暖暖的棉袍。还要买门神镇年兽。买新桃符,另外现在还流行过年在门前贴对联,在门上贴福字,这些自然也是不能少的,别人家既然都有了。自己家也不缺这两钱,当然也得有。

此外,还得买点糖块、瓜子、山楂、榛子这些,梨子、桔子这些也买些装盘。还得买些茶叶待客,大过年的,酒自然也是不能少的。另外还得那些大白菜、包菜等新鲜蔬菜。如今手里有些余钱了,这年自然得过丰富些,鸡鸭都要买,鱼也得多买些,还得买二三十斤猪肉,再买点羊肉、牛肉。

到处都是满脸带着满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