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千古大变局: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一个关键人物-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论出生北京还是山西,慈禧于1852年选入皇宫,这是一个“铁板钉钉”不可否认的事实。其时,作为慈禧的亲父也好,养父也罢,惠征还在安徽宁池太广道任道员。第二年惠征在镇江病逝,已在宫中被封为兰贵人的慈禧,尚没有本事走出宫门半步。也就是说,所谓慈禧扶柩归乡,吴棠错送银两等相关传说纯属子虚乌有。一个最起码的事实,那就是慈禧太后终其一生,根本就没有到过江南。

其他传得“有鼻子有眼睛”的野史趣闻,也多属捕风捉影、胡编滥造,可在类似的考证中剥去言之凿凿的外衣,澄清事实,使其“原形毕露”,还历史以真相。

慈禧所置身的时代,是一个男人专权,女人饱受歧视,缺乏最基本“人权”的封建时代。清廷明确规定,女人不得参政、议政、主政。因有民族压迫这重枷锁,汉族女性较满族女子尤受欺凌,从小裹脚遭受身体摧残,“三从四德”的心灵摧残更是伴随一生,就连入选宫女的资格也没有。“山西说”如若成立,慈禧刚一出生,便“定格”于社会的最底层,儿时的苦难肯定令她不堪回首。有一次,慈禧忍不住对身边的女官德龄说道:“自余髫龄,生命极苦,尔所知也。以余非双亲所爱,尤觉毫无乐趣。吾娣所欲,亲必与之。至于余者,靡不遭呵叱。”慈禧儿时不受双亲喜爱,经常受到他们的呵叱,奇怪的是,妹妹却极讨父母欢心,对她简直是百依百顺。这是否从另一角度证实慈禧确为惠征养女?当然,也有可能是慈禧从小个性太强的缘故。不然的话,她十六岁时便具有“五经成诵,通满文,二十四史亦皆浏览”的本事,则无从解释。按“山西说”推算,慈禧十二岁被一农民转卖给惠征,先为奴婢,后为养女,为婢时不可能求学,也就是说,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要达到史书所记载的个人学养,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不管怎么说,儿时“极苦”的生活,既是她生命向上的顽强动力,也是她一辈子挥散不去的沉重阴影——此后在宫廷中极力追求、铺排的豪奢生活,便是一种变态的补偿。

慈禧从社会底层晋为贵族,后跃居掌控大清帝国命运的主宰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被外国人评价为“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人,在世界历史上也绝无仅有”。她比皇帝还要皇帝,那些歧视女人的男人无不对她俯首帖耳,所有王公大臣无不不诚惶诚恐地匍匐在她的脚下不敢仰视,战战兢兢而又心悦诚服地顶礼膜拜,哪怕当时最优秀、最权威的“极品男人”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胡林翼等,也被她玩弄于股掌之间。在男性执掌所有话语权的社会与时代,慈禧以一名女人身份抗衡“反拨”,达到他人难以企及的“相对高度”,除了机会与幸运,更多的恐怕在于其鲜明的个性、突出的才华、超越他人的能力,以及对封建传统文化的因势利导与“合理”运用。

八旗秀女选入宫中,由下至上分别为宫女、答应、常在、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层次等级极为森严。后宫佳丽如云,慈禧从一名普通宫女脱颖而出,是其成功的第一步。广为流传的慈禧当年以兰贵人的身份躲在宫中某一绿荫之处,在已买通的太监“牵线搭桥”下,靠南方小调撩逗皇上,取悦圣心,不过是一则想当然的传闻而已。慈禧其实根本不会南方小曲,她喜好的是京剧、山西梆子等北方戏,兴趣来了,当然也会唱上几曲。慈禧获得咸丰帝的宠幸,由多重因素的综合效应所致。她天生丽姿,容貌出众,据德龄在《慈禧太后私生活实录》中所记,古稀之年的慈禧“还是一个很美丽动人的女性”,一双手“不仅白腻,而且是极柔嫩,决不在我们年轻人之下”,由此可以推想五十年前豆蔻年华之时的慈禧该是多么娇美出众。英雄爱美人,皇帝爱美女,自古皆然。加之她又是那么聪明伶俐,善解人意,使得咸丰帝“初幸慈禧,颇有惑溺之象,《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者,仿佛似之”。对此,慈禧曾不如得意地对人说道:“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此语不仅道出了貌美遭人嫉妒之事,更反映了慈禧工于心计,极有手腕,其他宫女根本不是她的对手。此后她将这种手段用于官场政治,就更其老辣游刃有余了。

慈禧既懂满语,又通汉文,入宫前便具有一定的“国学”基础,并非某些宣传品所说的那样不学无术,全然愚昧无知。从她留下的一份亲自草写的早期诏书中那不少的错别字,可知其文化水平不是太高,但她对书本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迷信,入宫后仍长期读校古书、临书作画不已。她特别爱读《红楼梦》,几乎到了略能背诵的程度,并常以贾太君自居。据《慈禧写照记》所载,太后“能为诗词,出笔清新,非同凡响。又能为古文辞,得大宗气派”,“独能振笔疾书,洋洋千言不穷,斯真稀有之才”,又说她“最富记忆力……彼于古名家之诗文词,能滔滔背诵,如数家珍”。咸丰帝懒于国事寄情声色,不少奏章便让慈禧代阅。因她书法不错,有“端腴”丰采,又“常命其代笔批答奏章”。慈禧于权力似乎有着一种本能的兴趣与敏感,她津津有味地做着这一切,还相机参与政事,为咸丰出谋划策。日子一长,就对最高权力机构的一套运转模式了解得一清二楚,为日后的垂帘听政提供了便捷与基础。可以想见的是,没有这段执掌清廷政权的实习与锻炼,若对政事一无所知,此后的垂帘听政便无法施行。

慈禧地位的遽变与尊显,最关键的一项,是她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就连慈禧生子这一被清宫记录在案的大事,也有稗史野乘扇动想象的翅膀,舞动生花妙笔,说载淳并非慈禧亲生,而是她将另一名产子的宫女毒死后抢夺而来的猎获物;还有一本小说虚构得更为有趣,文中描写慈禧确曾做了母亲,只是所生仅为一名女婴,后在大小太监们的帮助下,才从宫外偷偷换回一个男孩。以上两说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未尝不可,若认定为历史事实,则不值一驳。慈禧如若没有确凿的生养儿子这个重要砝码,其他一切都是镜中月与水中花。对此,别的宫女就是不服气也不行,有本事你也培育一名皇子竞争嘛。有人说这就是天意。天意也好,人为也罢,总之是慈禧凭此而扶摇直上了,在产下载淳当天,未满二十二岁的她就被晋封为懿贵妃。因当时后宫没有皇贵妃,慈禧之上,只有一位贞淑贤明、心地善良的孝贞皇后,她便一跃而成为后宫第二号人物。

真正考验慈禧并改变其命运的日子,当属咸丰帝病逝的1861年。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二次鸦片战争向纵深发展,英法联军突破清军一道道严密的防线进占大沽口,攻陷天津。当军机处奏报这一败绩时,正在圆明园与后妃欢宴的咸丰帝当即束手无策放声痛哭,皇后钮祜禄氏与其他嫔妃更是无计可施,哭成一团。唯有慈禧一人表现得十分镇静,只见她走上前来劝说皇上道:“事危急,环泣何益?恭亲王素明决,乞上召筹应会之策。”是的,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拿出对策才行,慈禧的临事不乱、极有主见由此可见一斑。这种素质既是后天练成,更多的则属与生俱来的个人禀性与天赋。

英法联军乘胜进军,北京岌岌可危,咸丰皇帝更是吓得不行。他不想留在北京与洋人周旋,更不想成为他们的俘虏,便将一个烂摊子交给恭亲王奕訢全权处理,自己则率一班朝臣嫔妃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就在咸丰出奔前夕,身为懿贵妃的慈禧,则极力劝说皇上留在京城,抵抗到底。受传统文化影响,慈禧不仅不崇洋不媚外,骨子里更有着一股本能的排外复仇情绪。

1861年8月28日,逃往热河的咸丰帝病故。第二天,皇后钮祜禄氏被尊为母后皇太后,因其徽号为慈安,故称慈安太后,又因她住在紫禁城内被称为东宫的钟粹宫,又名东太后;作为新皇同治的生母,懿贵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因其徽号为慈禧,故称慈禧太后,又因她住在紫禁城内被称为西宫的长春宫,又名西太后。如果不是英法联军入侵,咸丰不会死得这么快;如果不是死在承德避暑山庄,而在京城驾崩,慈禧也没有机会很快除掉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赞襄政务大臣;更重要的是,咸丰帝的临终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