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床大明王朝六位皇帝-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8}事实上,蓝玉在世时就曾第一个发出燕王心怀不轨的警告。他北征纳哈出归来,以自己的观察进言太子朱标:“臣观燕王在国,阴有不臣心。”而野史记载,蓝玉事发,也正与朱棣的挑拨有关。

{49}年号正统、天顺,庙号英宗。

{50}年号成化,庙号宪宗。

{51}年号正德,庙号武宗。

{52}年号嘉靖,庙号世宗。

{53}年号万历,庙号神宗。

{54}年号天启,庙号熹宗。

伪君子朱棣

危机,并非巧合

专制政体第一脆弱之处,是权力继承环节。此环节尤其在作为政权创立者的第一代君主死亡以后,与作为继承人的第二代君主确立之间,普遍演变为严重危机。稽诸历史,自极权体制以来,中国所有大朝代无一例外在这时发生剧烈动荡。

帝权体制始作俑者秦,公元前210年,始皇帝死于巡幸途中,丞相李斯认为如果太子扶苏继位,将对己大不利,乃与宦官赵高合谋,伪造遗诏,杀扶苏及大将蒙恬,拥立嬴政第十八子胡亥为秦二世。

第二个大朝代汉,同样在此关头出事:高祖刘邦死,新君惠帝即为吕后所挟,七年后惠帝抑郁而死,吕氏径直临朝。

第三个大朝代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未等父皇晏驾,先下手为强,杀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李渊交出皇位做太上皇。

第四个大朝代宋,太祖赵匡胤壮年猝死,时年五十,传位其弟赵匡义,是为太宗。这件事很奇怪,因为中国王位继承制在商代逐步由父传子、兄传弟并举过渡到传子制以后,基本原则一直是父死子继(循先嫡后庶,先长后幼之序),如果无子,则兄终弟及——而赵匡胤共有四子,除长子、三子早亡,次子赵德昭、四子赵德芳均健在,皇位不传子而由弟继,大悖礼法,此事遂成千古之谜。被控制的官史竭力掩盖真相,并构造“金匮之盟”{1}的故事,给赵匡义继位提供合法性,稗史却普遍怀疑赵匡胤死于谋篡,最无争议的事实则是,赵匡义得位后,并未践“金匮”之约,而由其子孙继位,直至北宋亡。

末路皇朝清代,稍有差异。第一个正式在紫禁城当皇帝的顺治死后,第二任皇帝康熙顺利接班,没有出事。不过与历代开国皇帝相比,顺治的情况非常特殊,他既非朝代创立者(为满人打下天下的皇太极死于明朝灭亡的前一年,即1643年),且登极时年仅八岁,在位头七年,由孝庄太后监朝、多尔衮摄政,亲政不过十年便死去,像是匆匆过客。实际上,在清朝第二任君主康熙的身上,才找到历来开国皇帝的气象与感觉。如注重实质而不拘泥数字的话,那么应该说康熙才是清代政治真正的奠基人。一旦以康熙为界,我们发现则危机复至,前述规律再次起作用——康熙死前对此似已深有预感,他有子三十五人,长大成人者二十人,接班人问题是他一生唯一令他焦头烂额却始终未能妥善解决的问题,储君两度废立,竟不了了之。最终,皇四子胤禛在混乱和疑云中取得继承权,随后兄弟相残、血雨腥风……雍正以后又走上了正轨,乾隆、嘉庆、道光、同治……从此顺顺当当。

五大皇朝无一例外在这节骨眼儿上出事,当然不是什么巧合。朝代更迭之际,巨大的君权还来不及找到稳定的运行方式,第一代君主的过世往往意味着可怕的权力真空,不管死去的君主看上去是否曾经牢牢地控制着局面,事实上各种潜伏的势力早已悄悄等候着他一命呜呼的时刻的到来,以便随时把垂落的权杖抓在自己手中。

令帝权很难避免这种规律性动荡的,至少有三个原因:第一,王朝虽已更迭,但尘埃远未落定,在推翻旧王朝和建立新王朝过程中积聚的各种能量没有完全释放开,诸种势力之间的较量必在第一任君主身后有所解决。第二,尘埃落定之前,野心家、阴谋家最为高产,抢班夺权的意愿最为强烈,以此为背景,极易滋生阴谋集团,向立足未稳的秩序发起有力挑战,而当格局既定之后即便有这类人物,却往往孤掌难鸣,不能成其事。第三,极权体制自身有种种致命病症,尤其是权力高度集中而隐含的绝对排他性,致使政治游戏参与者之间只能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攫取到这样的权力就可决定别人的命运,反之则被别人所决定,屈抑一方为此不惜铤而走险,放手一搏。

公元1398年,明朝立国者朱元璋死了。历史规律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危机如期而至,并以最壮阔、最宏伟的方式加以演绎,成为历史上所有此类危机中一个完美的、淋漓尽致的范例。由卝文卝人卝书卝屋卝整卝理

殷红的血

虽然自秦起,帝权是同一性质,但朝代之建立,则各有不同。秦帝国的诞生是列国长期争霸、强者胜出的结果。晋、隋、唐、宋属于另一种模式,由旧政权内部的大贵族、军阀等强力人物,以政变或反叛方式夺得权力。元、清帝国则是外部强大的军事入侵致使中原汉族政权解体(亡国),而形成的异族统治。除此以外,只有汉、明两朝是经过农民起义的长期战争亦即由“匹夫起事”造就的国家。

汉、明这种政权有两大鲜明特征:第一,“起事”之前没有一个明确的权力认同,新政权完全是赤手空拳打下来的,无人先窃威柄,其领袖人物的地位是在“起事”过程中逐渐地历史地形成的,不像其他各朝代统治集团内部领导权归属早已确定——比如,秦始皇灭六国是商鞅变法后六十年间秦国强大的结果;晋皇族司马氏早自曹魏时期的司马懿起已形成威权;隋文帝灭周前已在朝中总揽大权,成为实际的统治者;唐高祖、宋太祖都是军阀,早就自成一统,推翻旧朝不过是水到渠成之事;而分别灭宋灭明的元、清两朝,更是以完整、独立的异族政权取代中原汉族政权。第二,汉、明两代天下未定之际,群雄并起,英才辈出,“起事”者共同组成一个豪强集团,虽然内部有主从之分(后来演变为君臣关系),但并不是集团领袖一人独享威望,相反,许多成员都兼有英雄般的声誉、重大功勋、军事实力以及政治资本,所谓“功高震主”者大有人在。具体地说,无论刘邦还是朱元璋,他们一方面固然是那个豪强集团的领袖,另一方面,在某种意义上又可以说不过是集团之一员,他们与集团其他成员的关系微妙地介乎于主-从、兄-弟之间,这种“君臣+伙伴”的关系,对于领袖的绝对权威始终构成潜在的挑战意味。

不单刘邦集团和朱元璋集团,我们在历史上另外两个类似的却功败垂成的集团——李自成集团和洪秀全集团——同样发现上述特征。并且,李、洪集团最后的覆灭,根本正是这两大特征发作所致。

以汉、明模式建立起来的政权,打天下的任务一旦结束,马上都面临豪强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即如何使权力集中并将它真正巩固起来。首先必须渡过这个危机,才谈得上其他,否则就会迅速崩溃。所以我们看到,唯有汉、明两代初期发生了大肆杀灭功臣的情形,别的朝代却不必如此。刘邦用几年时间,一一除去韩信、彭越、英布等强大的异姓王,韩信死前说出了那段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朱元璋做得还要高明些,像做外科手术一般精确,稳扎稳打、有条不紊地逐个消灭李善长、刘基、徐达等所有一同“起事”的文武重臣,直到临死前还解决掉最后一个危险人物蓝玉。

韩信很可笑,大可不必发那样的感慨。这并非情感和道德问题,是权力本质使然。一遇到权力,忠义一类道德的诗情画意就烟消云散,无人信,也不能信。试问,面对手下一群战功赫赫、足智多谋的能人,朱元璋能躺在兄弟情义上高枕无忧吗?就算他愿意古道热肠,对方也难保不动点什么心思;毕竟那么巨大的权力,诱惑力也同样巨大,谁都挺不住,除非已经超凡入圣。而且,越是像刘邦、朱元璋这样大家同起于布衣的豪强集团,日后越可能手足相残,将所谓的“兄弟情义”碎尸万段,因为称兄道弟意味着彼此彼此、平起平坐,这是极危险的关系,当面临患难之际它是发展事业有力的纽带,可一旦到了“有福同享”的阶段,它马上就变成对绝对权威的巨大威胁,势必引发血流成河的清洗。就这一层而言,倒是一开始主从关系就很明确的曹操、李渊或赵匡胤集团,来得比较简单,也比较相安无事。

帝权本质是家族统治,是一个家族统治天下所有家族。它对权力的认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