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孙悟空是个好员工-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腰系的是蓝田带,足踏的是步云履,手执的是如意金箍棒,是多么英雄!如今跟你做了一回徒弟,您总不能让我戴着这个金箍儿回去见故乡人吧?”唐僧为难地说:“当时菩萨只是传授了我“紧箍咒”,没有什么松箍咒。你且起来,我再饶你这一次,下次不可再犯凶恶了。”
    谁知白骨精挨了孙悟空第二棍,并不善罢甘休,又摇身变成一个老公公,手拄龙头拐杖,颤颤巍巍地从那山坡下走来。猪八戒说:“师父,祸事来了!大师兄打杀了他的女儿,又打杀了他的老婆子,如今他来找人,我们如何交代呀?”孙悟空叫道:“呆子,不要瞎说。先弄清情况,再做议论也不迟。”他一双火眼金睛紧盯着那妖精,心里头恨得咬牙切齿,忽然掣出金箍棒,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手起棒落,终于将那妖精着着实实地打死在山道中。
    唐僧再一次被吓得掉下马来,又坐在路旁的石头上,要念“紧箍咒”。孙悟空慌忙拦住说:“师父莫念!您且先看看这妖精的本相!”原来,那老公公被一棒毙命之后,早已化做一堆骷髅。唐僧因为孙悟空屡次违背他的教导,以为孙悟空还在故弄玄虚,所以不肯相信,说道:“有心向善之人,如春园之草,虽不见其长,却日有所增;惯于行恶之辈,如磨刀之石,虽不见其损,却日有所亏。你如今一连打死三人,足见本性凶恶,你回去罢!”
    孙悟空说:“师父错怪了我了。这厮分明是个妖精,有心害你。我如今替你除了害,你为什么就不相信我呢?”无论他如何辩解,唐僧只是不听。孙悟空只好叹道:“罢,罢,罢,您屡次三番要赶走我,我若不走,倒显得赖皮了!”便拜别了师父,无限悲愤地踏上了回头路。
    
    第七章
    唐僧与孙悟空之间的对错
    人们喜爱《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却未必喜爱生活中的孙悟空。因为力量型的性格,实在是因为太过霸道而不招人喜欢。但是,力量型是如此意志坚强,以至于能够在反对中成长。无论有多大的阻挠,他也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所以,只要妖精未被打死,孙悟空与唐僧之间的冲突就很难避免。
    有人说,唐僧一心向善,却不能明辨是非,显得迂腐了。也有人辩护说,唐僧未必真的错了,因为消灭敌人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以暴制暴,像孙悟空那样,一棒子将敌人打得粉身碎骨;另一种办法则是通过感化的力量,将敌人变成朋友。然而,单从故事的情节来看,唐僧错在不能明辨是非,自然无从感化那个白骨精。孙悟空则错在不该以暴制暴,他是那样神通广大,完全可以尝试金箍棒之外别的办法。
    还有,力量型的孙悟空速度确实太快了,完美型的唐僧喜欢慢条斯理,很难跟得上来。而且,孙悟空的态度也总是那么强硬,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如果他能够慢一些,能够注重与伙伴们沟通,将会有助于赢得大家对他的理解。明明是一心除害,反而被师父和师弟们误会,多么不值呀!
    至于唐僧,也确实是太慢了呀,而且老是喜欢务虚。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每一次唐僧都会来一通善恶哲学,却从未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孙悟空交换一次彼此的想法,反而愤怒得屡次三番地要赶走孙悟空,使得团队的力量大为削弱。
    公共关系的确不是一个善字可以了得的。与人为善固然不错,但你能确保每次都对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身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或成员,有时候难免会遭遇白骨精的魔法,而不能明辨是非。唐僧之错,其实不在于受到迷惑,也不在于是非不分,而是在于没有能够在团队的管理实务上建立一个有效沟通的平台。
    让我们对孙悟空们说,白骨精并不可怕,没有必要那样紧张。也让我们告诉唐僧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方法也许不合适,但以后可以改。然而,如果他们不能学会彼此理解,如果他们不注意团队伙伴之间的沟通,他们就会因为矛盾重重而闹得四分五裂。
    
    第七章
    本我,自我,超我
    “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哲学名词。当女人在孕育一个生命时,这个被称做孩子的生命体就有一种天赋的“本我”。随着孩子的出生、长大,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上的各种急剧变化,他们的注意力开始从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对主观世界的探索转移,从而导致他们的“自我”意识。“本我”是无意识的,但“自我”却有意识的,于是就有了“我是谁”的自问。
    “我是谁”的自问把一个人从社会历史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自我中心意识是一个人必然和必须的成长过程,他开始相信自己就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他开始追求独立。
    然而,个体的独立也使得他容易对自己产生一种误解,他以为自己是一座孤岛。于是,他把人生看成是生与死之间的一个短暂停留,把自己看成某一特定时期中社会的产物,自己的生活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他相信自私的合理性,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他有了深刻的孤独感,精神上的痛苦亦随之而来。
    当一个人真正觉悟之后,他就会从这些由于误解而产生的种种痛苦中解脱出来,他终于认识到自己与其他人一样,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文化的作品。个人独立不代表真正的成功,他放下了“自我”,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以及一种永恒的快乐。
    这样,放下了“自我”的他便进入了“超我”的境界,超然物外,成了一个精通游戏规则的智者,就像2000多年前在菩提树下忽然开悟的释迦牟尼一样。
    
    第七章
    惠能的故事
    达摩大师是释迦牟尼的第二十七代弟子,他在梁武帝时代来到东土传教,是中国禅宗的始祖。他将佛法传给了他的中国弟子慧可,慧可又将佛法传给三祖僧璨,僧璨又将佛法传给四祖道信,道信又将佛法传给五祖弘忍。弘忍门下的大弟子神秀自命不凡,认为弘忍大师必然会把衣钵传给他,就在白墙上写了一首偈词,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谁知弘忍竟大失所望。为什么呢?因为从这首偈词中可以看出,神秀的自我意识相当强烈,与真正的佛法还相去甚远。在寺院做火工的惠能是个文盲,听得僧人们传唱神秀的偈词,心里有所感悟,也创作了一首偈词,请别人代写了出来,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了,不由得暗暗称奇。因为惠能出身低微,又不识字,居然有超然物外的胸襟,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觉悟者。于是,就像菩提祖师半夜三更传授心法给孙悟空一样,弘忍大师也用拐杖在惠能面前敲打了三下,相约于半夜三更,将衣钵传授给了惠能。是为六祖。
    
    第七章
    真情与技巧
    唐僧的自我反省,就如同神秀的“时时勤拂拭”,但这种“拂拭”充其量只是洁身自好。过分强调自我,必然会伤害人际关系。虽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关系普遍存在,但那种人际关系并非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而不过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技巧,说得严重一点,就是勾心斗角。
    无论是唐僧的洁身自好,还是孙悟空的自以为是,或者是团队成员之间的勾心斗角,对于团队的合作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比如孙悟空,明知前面有妖怪,却暗自打起了小算盘:“我若把前方有妖魔的消息如实告诉师父,师父一定害怕。不告诉他吧,又不知道以后究竟会发生什么变故。”想来想去,就有了一个主意:“对了,让八戒先去探路。万一遇到妖怪,打赢了算他一功。如果运气不佳,被妖怪捉了去,俺老孙再去救他也不迟,也好趁机显示我的本领。”
    于是,他一边迎面向着师父走过来,一边揉红了眼睛。猪八戒果然上当了,叫道:“沙和尚,歇下担子,我两个分了散伙!”唐僧听见了,喝道:“走路走得好好的,瞎说什么?”猪八戒说:“你没看见大师兄在哭吗?他是个钻天入地的好汉,连他也哭丧着个脸,可见妖怪是多么凶狠了!识时务者为俊杰,不如趁早散伙来得明智。”唐僧也慌了,迎着孙悟空问道:“你怎么哭丧着个脸?吓唬我呀?”孙悟空说:“我吓唬您干吗?刚才报信的樵夫说了,这座山上的妖怪十分凶狠。我一个人恐怕打不赢他们,故而发愁呢!”唐僧连忙安慰他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