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济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
  然而,拒绝进化论和自由市场经济学,最常见的理由还在于,以为动物和人天性自私,经济就像诗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笔下的大自然,“腥牙血爪”。《物种的起源》出版后,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以一句“适者生存”,令自然选择名垂千古。这是科学史上最引人误解的一种说法。打那以后,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就高举它的大旗,并将之错误地应用到人种理论、国家政治和经济教条当中。连达尔文的斗犬,托马斯?亨利?赫胥黎,也在一系列文章中强化了这种他所谓的生命“角斗”观,形容自然界里“只有最强、最快、最狡猾者,才能在战斗中活到第二天”。
  这种生命观本来不见得会成为主流。1902年,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社会评论员克鲁鲍特金(Pyotr Kropotkin)出版了《互助论》(Mutual Aid)一书,反驳斯宾塞和赫胥黎的观点。他质问斯宾塞:“倘若我们问大自然,‘谁是适者:是那些彼此不断战争的人,还是那些互相扶持的人?’我们立刻能看出,毫无疑问,学会互助习惯的动物才是适者。它们的存活几率更大,因此也获得了智商和身体组织的最大发展。”克鲁鲍特金多次涉足西伯利亚蛮荒地区,他发现动物本性上其实高度社会化、协作化,他认为,这种生存适应性,在进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动物世界,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物种都是群居生活的,它们发现联合是生存斗争的最好武器:当然,从广义达尔文主义上看,这里的‘斗争’并不完全是存在的手段,而是对抗一切不利于该物种的自然条件。”人类社会也是一样,不管是“原始人”、“野蛮人”、中世纪城镇,甚至当代社会,都不乏互助的证据。“互相保护就是这样确立起来的,因为只有保护长者,才能积累经验,得到更高的智力发展,进一步培养社交习性,从而维系、繁衍物种,继续向前进化。反过来说,不合群的物种,注定会走向衰落。”
  *******************
第20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20)
发布时间:

  克鲁鲍特金或许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但他对人类本性的看法却并非异想天开。他承认,“不同物种当中都存在许多战争和灭绝行为”,可他指出,“个体的自我意识”诚然是人类本性里的另一“趋向”,“与此同时,还有同等程度、甚至更多的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和互相保护……社交与互斗,都是自然的法则”。
  这有点儿像是要在自私与无私、竞争与协作、贪婪与慷慨、互斗与互助之间找到平衡。可这种观点完全被斯宾塞、赫胥黎的观点比了下去,可能跟两者的发源地有些关系:英国的经济竞争更激烈,俄国的经济更讲究平等主义。由于亚当?斯密是苏格兰人,人们一早就把他跟自私/竞争的人生观挂上了钩,各方评论家惯例低估(甚至根本不知道)他早期有关道德情操的著作。在这些作品里,他指出人同样具有群居性,有同情心和协作精神。
  生命错综复杂,好像是设计出来的,所以照我们民间科学直觉的推断,一定有个聪明的设计师。同理,经济错综复杂,好像是设计出来的,所以我们自然倾向认为它需要聪明的设计师。这样一来,我们以为政府就是经济制度聪明的设计师。
  然而,生命和经济并不是自上而下有意设计出来的;而是自下而上天然形成的,脱胎于较简单的系统。应急理论和复杂理论(皆认为复杂系统源自简单系统)中都可找到这种解释的身影。生命与经济,跟语言、文字、法律、文明和文化一样,都是天然出现的,是系统自我组织的突现特征,无需聪明工程师设计的蓝图帮助。这种现象并不需要神或政府来解释。相反,自然选择和看不见的手恰好说明,奋力求生、追求自身利益的个别生物和人,如何产生了复杂生态系统和经济的突现特征。我们稍后即将看到,生态和经济都是复杂适应系统:在这种系统中,个别粒子、部分或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处理信息,学习,使行为适应变化的环境。
  生态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通过进化,解决如下问题:在大型生物群落里,诸多互不相干的生物如何以相对和谐的方式共存。经济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通过进化,解决如下问题:大城市里诸多互不相干的陌生人如何以相对和谐的方式共存。查尔斯?达尔文和亚当?斯密,分别以独特的方法尝试解决各自的问题,却在偶然之间一起发现了一条精确的解决途径(事后我们才知道,这条解决途径,其实是一种高屋建瓴的大范围现象):复杂从简单中脱胎而出。其关键在于,我们的个别本性与进化系统的本性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影响我们自身和复杂适应系统的进化。
  *******************
第21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21)
发布时间:

  第10章 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2004年4月29日,星期四,美国人自“9?11”事件后再度遭到震惊——巴格达城外阿布格莱布(Abu Ghraib)监狱里传来的虐囚消息,暴露了我们在伊拉克战争里不为人知的阴暗面。穿着士兵服和T恤的美国女兵用狗项圈拉着伊拉克囚徒穿过走廊。一群裸体男人,羞辱地垂着头,两名美国大兵站在一旁,露出自以为是的胜利微笑……还竖起大拇指!一群裸体男人,难堪地挤在一间房里,头上罩着布袋,双手无力地掩着羞处。两个伊拉克男人在模拟口交场面。壮硕的士兵牵着两条比利时牧羊犬,正作势要放狗去咬惊恐的囚徒。此外还有新型的电刑场面:一个戴着头巾的男人站在箱子上,双臂伸开,电线绕过他的脖子,顺着他的手消失在画面之外。
  我们都知道有些人残酷成性、作恶多端——是我们要反抗的“坏人”。可剪着精干短发、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玩橄榄球、上教堂、爱父母、高大健康的年轻美国人居然是“坏人”?怎么可能呢?到底是谁在料理一切?难道美国不是一个发达的民主社会吗——事事讲法律、保护公民自由和平等人权?
  有一个美国人并不对此感到吃惊。事实上,早在35年以前,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大楼的地下室里,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就见识过了这种情况。当时他做了一次实验,研究环境力量是否能将好人变成坏人。那天晚上,他看到阿布格莱布的照片时——尤其是头蒙布袋的裸男模拟性交的那张,忍不住回想起了1971年8月的第二个星期。他随机指派一群大学生志愿者充当模拟监狱环境下的“警卫”和“犯人”。按照预先计划,实验本来要持续两个星期。可到了第六天,津巴多就被迫中止了它,因为那些聪明、健康、受过良好教育、讲究道德的年轻人要么变成了残忍兽性的警卫,要么变成了情绪受损的犯人。难道我们在30年来对恶的社会心理研究中什么也没学到吗?津巴多禁不住这样想。看到军方领导、政客和社会评论员轮番上阵,在惊骇中畏畏缩缩,说这些只是少数坏苹果的所作所为,他惊觉自己应该做点什么。过去的研究和当前的事件,均体现了他所谓的“魔鬼效应”:也即环境的变化,令得平凡的好人做出了极端邪恶的事情。
  *******************
第22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22)
发布时间:

  津巴多认为,我们不该把恶归咎到少数坏苹果身上,而应该更审慎地考察发现装坏苹果的木桶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进化令得人人都具备作恶的能力,可只在极少数的环境下人才会作恶。在经济生活中,倘若安然的“贪婪是善”伦理是惯例而非特例,市场资本主义早就崩溃了。恰恰相反,谷歌及其“不作恶”的企业信条才是惯例。
  市场要讲究道德,必须存在两个条件:(1)靠个人关系强化的内部信任;(2)靠社会制度强化的外部规则。在本书的最后两章,我们将看到信任如何通过直接的个人接触建立和巩固,又如何通过社会制度加以强化和维系。本章我们主要介绍制度性刹车失效时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恶的特质论认为,恶是负面的人性所致。恶的环境论则认为,恶是堕落环境的产物。宗教(原罪)、医学(内科病)、精神病学(精神疾病)和法律(个人责任)普遍采用恶的特质论;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等则更倾向于恶的环境论,因为他们敏锐地察觉到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