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李好(晋江金牌推荐vip2014-06-30正文完结,种田文)-第1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请了捕头,县丞主薄和典史就不用说了,这是必须的,三班六房的人是做了饭让人送过去的。

    杜榆也开始了在彭泽县的生活。

    要说这彭泽县,虽然很穷,可是不管水果和水产都很丰富,只是因为偏僻,很多东西都运不出去,靠近海很近,杜榆到这里来,就吃了好几次的海鲜了。

    她吃起来也不过敏,想着等过一段时间,弄些干海鲜,给家里那边打包送过去,也让他们都尝一尝。

    到了这边,人手还是明显的少了,杜榆和胡氏商量,就要继续买人了,而且,最好是买个当地人,这样这边的风土人情什么的,都是可以通过当地人了解的。

    虽然可以通过秦太太,陈太太他们知道,可是这些人也不是本地人,没有本地人了解的更清楚。

    秦太太倒是介绍了一个熟悉的牙婆,牙婆这个职业,真是哪里都有,而且这牙婆官话说的还不错。

    彭泽这地方有地方方言,说起来语速又快,不知道的根本就听不明白。

    目前杜榆正在学习这彭泽的方言,走到哪学到哪,不然真的是只有被人糊弄的份儿了。

    “娘,既然要买人,给王太太那边也买个丫鬟吧。”总不能他们这边有人伺候,王太太那边没有吧。

    胡氏说道:“行,那就多买几个,我的意思是,买个活契怎么样?毕竟我们也不在这里住一辈子,到时候我们走了,这些人背井离乡的,想着也难受。”

    作者有话要说:为了写县衙的布局,俺是看了好多古代的县衙,这一章用了好长时间才弄出来啊。

    结果一看,也没有写多少。

 第157章 县衙人物

    杜榆可觉得这是上不能心软;他们不熟悉这里的情况,真的弄成了活契;对这些下人的掌控力度就不高,到时候人家要是想糊弄他们;或者是被人收买了,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必须是死契;生死都掌握在他们手里,这样才能忠诚度更高一些。

    杜榆跟胡氏这样一解释,胡氏就不坚持了;和别人相比,当然是自己家人更重要。

    所以最后买来的下人都是死契。其中一个婆子夫家姓王;夫婿也死了,她没有生儿子,被族人赶了出去,占了她丈夫的田产,然后她就自卖自身,这王婆子做饭手艺很好,尤其擅长地方菜,也就是彭泽这一代的菜,试做了第一顿,胡氏和杜榆都觉得很不错,杜有忠在吃食上是不挑的,妻女觉得好,那他也就觉得好。

    另外买了四个丫头。都是十来岁的年纪,按照杜榆大嫂丫鬟的叫法,刚好和小丫的名字也差不多,分别叫小绿,小紫,小连,小墨。

    把小连给了王太太使唤,杜榆这边加了一个小墨。小绿和小紫就是给胡氏使唤了。

    李大壮家的就是管着这几个丫头的。王婆子呢,只管着灶上的事儿就好,其他的不用她操心。

    而李大壮就成为杜有忠身边的长随。

    只不过现在杜有忠出门都有官轿,除非是不想以县太爷的身份出去,就让李大壮去赶马车。

    到了这边,也要给下人分发月钱的,现在胡氏就让杜榆管着。朝廷里也会给县太爷一定数额的奴婢使用费,但是也挺少的,据说前几任的县太爷,都有县衙专门雇来的人来做饭。那些钱就是给这雇来的人的。

    这边杜榆他们自己有,所以就没有要,反而把这县衙雇的嗯送到前面,给值班的差役们做饭去了。

    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倒是让差役们对新来的县太爷印象很好。

    毕竟嘛,人活在这个世上,都是要吃饭的,现在县太爷能够把公家给他补贴的钱,用在他们身上,这一般人都会觉得对方很好的。

    也不是刻意的收买他们,毕竟这不过是一点儿事,但是也得县太爷能想到啊,想不到,就是宁可自己用着,也不会给他们这些差役用的。

    转眼就进入了秋收,彭泽县这边水多,主要是种水稻的,因为天气暖和,所以一年能种两季水稻,春末的时候收一茬,秋天的时候再收一茬。

    杜有忠就忙起来了,毕竟这秋收是很重要的。胡氏这边接到了很多帖子,都是彭泽县的大户家里的给胡氏送来的,想要来拜访。

    杜榆也跟着看呢,晚上回来问问自家爹的意见,什么人可以见,什么人不可以见。

    杜有忠一向的做法是,自己是个男人,把外面的事情都给弄好了,就不要妻女多操心了。

    所以杜榆想的那些,帮着自己的爹一把的想法,基本上就用不着,要知道杜有忠人家阅历和见识比杜榆这个姑娘多多了,她想得到的,杜有忠肯定更想的到,比她做的也更好。

    虽然杜榆有着现代的思想,可是在这古代,大部分都不管用的。

    比如说,要想富,先修路,这谁不知道啊,问题是,修路也不是一说就成的,一来需要人,二来需要钱,又不像现代一样,直接承包给某集团,某个工程队,这边都是需要普通老百姓去出工的,这就是所谓的服劳役。

    是免费工,所以你总不能长期的就为了修路,就把平民百姓给压下来吧,那这样,地里的庄稼可就没有人去种了。

    所以呢,古代人口严重不足,连现代的百分之一都达不到,偏远的地方,更是地广人稀,真要全部用来修路了,那么就只能饿肚子了。

    所以杜榆根本就抖不了机灵。在后宅这一亩三分地上发光发热吧。

    秦太太和走太太他们当然是有儿子或者孙子的,不过杜榆主要见得是小姑娘,旁人也会旁敲侧击的打听他们的情况,知道杜榆这小姑娘已经定亲了,有些有心思的,就不会再想了。

    和鲁金凤一样,她是县令千金,杜榆现在也是县令千金,而且体型什么的,也比鲁金凤要强,盯着县令千金的本地人也不少,都想着家里有适龄的少年,可以和县太爷来个结亲呢。

    不管县太爷以后去哪里任职,这不都是当官的?

    娶了他家的闺女,那以后肯定是对自己家有帮助的。但是这个愿望,在知道杜榆已经定亲了,定的还是县令太太的娘家侄儿的时候,就已经打破了。

    就是他们条件再好,人家县令太太也不会同意的,那可是她娘家侄儿。

    不给谁面子,也不会给娘家丢面子的。

    秦太太这边,也是很可惜,杜县令一家子来了这边有一个多月了,她冷眼观察,觉得杜家的那位小姑娘真是不错,现在还帮着管家呢,秦太太有个孙子,和杜榆的年纪差不多大,她还想着,等大家都熟悉了,给自己的孙子提亲呢,毕竟,和上官结亲,这只要好处没有坏处的。

    可是谁知道,这小姑娘年纪小小的,竟然都定亲了。

    秦婉娘说道:“十三岁也不算小了吧,大姐姐十二岁就定亲了呢。”

    秦婉娘说的是她爷爷兄弟辈的一个姐姐,在他们这些姑娘排行中,是老大。

    秦婉娘父母双亡,从小就被秦太太带在身边,就是出去跟着丈夫任职,也都是一直带着的。

    她如今才十一岁,秦太太也在操心她的婚事,毕竟他们年纪大了,秦婉娘又没有父母,如果他们当祖父母的不给她操心这事儿,以后可怎么办好?

    最好是在他们有生之年,能看到秦婉娘出嫁生子,那才算是放心了。

    听说杜太太还有个儿子,没有定亲呢。

    只是一打听,杜太太的儿子都十五岁了,自己的孙女才十一岁呢,这年龄有些不合适。

    秦太太只是在自己心里打算,当然不可能把这想法告诉自己的孙女,不过,让孙女和杜家那边多接触接触也是好的。

    邹三娘和邹四娘和杜榆同岁,今年都是十三岁,只不过一个是在年初过生,一个是在年尾过生。

    邹三娘的姨娘姨娘白姨娘也是跟着住在主薄后宅的,听说还挺受宠。

    主薄主要是掌管县衙文书帐薄的官员。品级也很低,只是九品。

    而典史呢,就没有品级,属于不入流的,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正因为是不入流没有品级的属官,所以可以有县太爷自己任命,也可以是在地方上选。

    陈典史就是彭泽县人。他在新县令到来之前,也担心自己这个典史的职位要被县太爷换上自己带来的人,所以还想了好几个办法呢,结果杜有忠来了。

    并没有把他给换下来,还很信任他,陈典史就对新县令满意了。

    邹三娘和邹四娘几乎是每天都会找杜榆过来聊天的。

    杜榆发现,虽然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