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0-类证活人书-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恶寒矣。妇人恶寒,尤不可近火,寒气入腹,血室结聚,针药所不能治矣。 
x(六十三)问恶寒x 
恶寒有二证∶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 
宜解表,脉必浮数,属桂枝汤(正方一)、桂枝二越婢一汤(正四)、麻黄汤(正方二十)、青龙汤(正方三十六)证也; 
发于阴者宜温里,脉必沉细,属理中汤(正方七十四)、四 
者可治,宜建中汤(正方三十七);若少阴病恶寒而蜷,时时自烦,不欲浓衣,用大柴胡汤下之。(正方三十)若发热微 
恶寒者,属柴胡桂枝汤也(正方三十一)。发汗后反恶寒者,虚故也,属芍 
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也,不可更吐下也。发汗面色赤有热者,为欲解,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正方二) 
伤寒大下后,复发其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 
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正方一),攻痞大黄黄连 
泻心汤(正方五十九)。虽然,太阳、阳明、少阴,皆有恶寒,要之,太阳病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也。阳明证俱宜下,唯恶寒中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 
发其汗耳。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寒者,白虎证也(正方六十四) 
。又问∶有汗出恶寒者,有汗出多而微恶寒者,有头汗出而微恶寒 
者,何也?仲景云∶太阳病,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心 
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正方六十)。阳明病脉迟汗出多, 
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也。(正方一)头汗出而微恶寒者 
,属少阳,宜小柴胡汤也。(正方二十九)又问∶背恶寒者何也?背恶寒 
有两证∶三阳合病背恶寒者,口中不仁,口燥舌干也;少阴病背恶寒者,口中和也,以 
之。口中不仁、口燥舌干而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正六十五) 
口中和而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正方六八)仍灸之(仲景云∶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 
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x(六十四)问恶风x 
恶风者,卫中四时之虚风,所以恶风也,其人当汗出而脉缓也。数与桂枝汤(正方一)、桂 
枝加葛根汤(正方十八),使遍体微润连日 
当自解矣。又有太阳病发汗多,亡阳遂漏不止,卫虚而恶风者,当温其经也。其人恶风, 
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也(正方六)。若伤寒四 
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也(正方二十九)。风湿相搏,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正方二十二) 
x(六十五)问伤寒不得汗x 
《甲乙经》云∶热病脉常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而得汗 
者,生。大抵伤寒营卫俱病则无汗,麻黄汤(正方二十)、葛根汤(正方二十六)、 
大青龙汤(正方三十五)、葱豉汤(杂方七十四)可选而用之。若伤寒连服汤剂而汗不出者,死。如中风 
法。蒸之,温热之气于外迎之,无不得汗也。薪火烧地良久,扫除去火,可以水洒之 
,取蚕沙、柏叶、桃叶、糠麸皆可用,相和,铺烧地上,可侧手浓,上铺席,令病患当上卧 
,温覆之;夏月热,只布单覆之,汗移时立至,俟周身至脚心皆汗 
,乃用温 
粉扑止汗, 
移上床。最得力者,蚕沙、桃、柏叶也;无蚕沙亦得,单桃叶亦得,蒴藿亦可;用麸糠,乃 
助添令多尔;不用亦得。伤寒亦有气虚不能作汗者。仲景云∶脉浮而迟,迟为无 
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正方二),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如虫行 
皮中状者,此久虚故也,宜术附汤(正方七十)、黄 建中汤(正方三十七)。 
x(六十六)问自汗x 
伤寒无汗者七证,自汗者九证。太阳伤寒、刚 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阴 
易病、冬阳明病,皆无汗(凡少阴证无汗,类麻黄汤之证,然类麻黄证。脉阴阳 
俱紧,少阴脉微细为异也。又汗出为阳微。故仲景云∶阴不得有汗,脉阴阳俱紧而反汗出为 
亡阳,属少阴经也)。汗出者九证,卫不和自汗。病患脏无他病,时发 
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属桂枝也。(正方一)太阳病发热汗出者, 
此为营弱卫强,故汗出,欲救风邪者,宜桂枝汤。又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 
和 
者外不谐也,以卫气不共营气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伤风自汗。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为中风,属桂枝汤(正方一)。又云∶太 
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桂枝加葛根汤(正方十八)主之。汗出而渴者,五 
苓散;(正方六十六)不渴者,茯苓甘草汤。(正五十三)虽然,仲景云∶伤风自汗,用桂枝 
然桂枝汤难用,须是仔细消息之。假令伤风自汗,若脉浮而弱,设当行桂枝汤,服后无桂枝 
脉息证候而烦者,即不可再服也;若伤风自汗出而小便数者,切不可与桂枝也。仲景云∶太 
阳病自汗,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若小便难者,可桂枝汤内加附子服之;(正方六)若小便数 
者,慎不可与桂枝附子汤,宜服芍药甘草汤;(正方五七)若误行桂枝附子攻表,便咽干烦燥 
,厥逆呕吐,作甘草干姜汤(正五十五)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与调胃承气汤(正四十三),微溏则止其谵语,缘芍药甘草汤 
主脉浮自汗,小便数者,寸口脉浮为风,大为温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小便数,仍汗 
出,为津液少,不可误用桂枝,宜服芍药甘草补虚退风热通治。误服桂枝汤后。病证仍存 
者,风温自汗。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 
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属葳蕤汤,(杂四十五) 
中湿自汗(《难经》云∶何以知伤湿得之?然当喜汗出,不可 
止。何以言之?肾主湿,故知肾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中暑自汗(太 
阳中热者, 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属白虎汤),(正六十四)阳明病自汗 
不恶寒,反恶热, 然汗自出者,属阳明也。若阳明病汗出 
多而渴者,不可与五苓散,以汗多胃 
中燥,猪苓复利其小便故也。故仲景云∶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阳明病其人汗多,以 
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谵语者,属调胃承气汤(正四十三)。虽然,阳明汗多急下,若 
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尔不可攻之,须自大便导之,宜用蜜煎导法。(正一百十二) 
阳明病汗出而脉迟,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宜桂枝汤。(正方一)阳明法多汗则脉浮,无汗而喘 
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正方二十)亡阳自汗太阳病发汗多,遂 
漏不止,其人恶风,当温其经,宜桂枝加附子汤。(正方六)伤寒尺寸脉俱紧而汗出者,亡阳 
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其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 
主之。汗多不止者,可用温粉扑之。若汗多不止,必恶风烦躁,不得卧者,先服 
防风白术牡蛎汤(杂二),次服小建中汤,(正三十七)柔 自汗(太阳 
病发热,脉沉细,摇头口噤,背反张,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柔 
,小续命汤主之也),(杂五十七)霍乱自 
汗(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 
主之)。(正七十五)虽然,少阴不得有汗,而少阴亦有反自汗出之证( 
阴证四肢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 者,亡阳也)。阳明病法多 
汗,而阳明亦有反无汗之证,不可不 
x(六十七)问头汗出x 
病患表实里虚,玄府不开,则阳气上出,汗见于头。凡头汗出者,五内干枯,胞中空虚,津液少也,慎不可下,下 
之者谓之重虚。然头汗出者,有数证∶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 
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有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 
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小柴胡汤主之)。(正二十九)伤 
寒 
五六日,已汗下,胸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