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第2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69 168
 
167 166 165
 
164
 
163 162 161
 
160 159 158
 
157 156
 
155
 
154
 
153
 
152 151
 
150 149
 
148
 
147 146
 
145 144













































 
143 142 141 140 139
 
138 137
 
136 135
 
134 133 132 131 130




























 
129 128 127
 
126 125 124
 
123 122
 
121
 
120 119 118
 
117 116
 
115 114
 
113
 
112 111
 
110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103 102 101
二 三 四
十二 十三 十四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哀王安世元年。即戴王贺元年。安世子
'130' 二 三

六 七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七 八 九

四 五 六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十五 十六 十七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十一 十二 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九 来朝。 十 十一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十一 十二 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来朝。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来朝。





【注释】〔1〕“彭城”,故址在今江苏徐州市。本书《纪》、《传》皆言楚王韩
信都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史记志疑》云:“楚王韩信都下邳,《纪》、《传》 甚明,此言彭城,误。盖信废改封刘交,始都彭城耳。”〔2〕“临淄”,故址在今山 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3〕“吴”,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4〕“寿春”,故址在今 安徽寿县。《史记志疑》云:“英布初为九江王,继为淮南王,皆都于六,《纪》、《传》 甚明,而此独言都寿春,误。盖以后之王淮南者都寿春,而没其始都之地也。”〔5〕 “蓟”,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6〕“邯郸”,故址在今河北邯郸市。〔7〕“淮阳”, 故址在今河南淮阳县。《史记志疑》云:“梁王彭越都定陶,此云淮阳,误。而《史诠》 谓当作‘睢阳’,亦误。盖至孝文子梁孝王武始徙都睢阳耳。”〔8〕“陈”,故址在 今河南淮阳县境。〔9〕“马邑”,故址在今山西朔县。《史记志疑》云:“韩王信未 尝更封代王,此《表》失列韩国,与代共在一格,故妄以韩为代耳。当改‘代’作‘韩’。
 
又信都阳翟,后乃徙马邑,已辨其误于《月表》中。”〔10〕“信”,即齐王韩信。汉 初诸侯王。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初属项羽,继归刘邦。被任为大将。在楚汉战 争中,刘邦屡用其策,战功卓著,后被刘邦封为齐王。汉四年(公元前二○三年)汉王 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详见本书《淮阴侯列传》。〔11〕“英布”,汉初诸侯王。六县
(今安徽六安东北)人,曾坐法黥面,故又称黥布。秦末率骊山刑徒起义,属项羽。在 楚汉战争中归属刘邦,并从刘邦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击灭项羽。汉四年(公元前二
○三年)七月,以九江、衡山、庐江、豫章四郡封英布为淮南王。详见本书《黥布列传》。
《史记志疑》云:“‘十月’乃‘七月’之误。”甚是。〔12〕“张耳”,汉初诸侯王。 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秦朝末年他与陈余从武臣北定赵地,武臣为赵王,他为丞相。 项羽分封诸王时他被封为常山王。后又投奔刘邦,又改立为赵王。汉四年(公元前二○ 三年)十一月,以故秦之邯郸、巨鹿、常山三郡封张耳为赵王。详见本书《张耳陈余列 传》、《汉书?高帝纪》。〔13〕“齐王信徙为楚王”,此《表》及本书《淮阴侯列传》 皆云徙信为楚王在汉五年(公元前二○二年)正月,《史记志疑》云:“《汉书?高帝 纪》汉六年十月,人告信反,十二月执信废之。《史?本纪》以告反亦书于十二月,已 属误端,而此又书反废于五年,尤误。”〔14〕“卢绾”,汉初诸侯王。丰(今属江苏) 人。秦末随刘邦起义于沛(今江苏沛县),入汉中,为将军。后从刘邦破燕王臧荼。后 被封为燕王。本书《韩信卢绾列传》云汉五年(公元前二○二年)八月封卢绾为燕王。
《史记志疑》云:“封绾在后九月,非九月也。《月表》、《将相表》、《汉异姓表》 甚明。此及《汉书?高帝纪》言九月,与《绾传》言八月,同误。”〔15〕“彭越”, 汉初诸侯王。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人。秦末聚众起兵,楚汉战争时,率兵归属刘邦, 屡建战功。后又从刘邦击灭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后被封为梁王。事详《汉书?韩 彭英卢吴传》。〔16〕“吴芮”,汉初诸侯王。初为秦番阳(今江西波阳东北)令,被 称为番君。秦末率越人起兵,并派部将梅鋗领兵从刘邦入关。项羽分封诸侯时被封为衡 山王。汉朝建立,改封为长沙王。事详《汉书?韩彭英卢吴传》。〔17〕“交”,即刘 交。高祖之弟。本书《楚元王世家》云:“汉六年,立交为楚王。王薛郡、东海、彭城 三十六县。”〔18〕“肥”,即刘肥。高祖之子。《汉书?高帝纪》载:汉六年(公元 前二○一年)春正月壬子,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七十三县立子肥为 齐王。《史记志疑》云:“《汉书?纪》《表》作‘正月壬子’,是也。此作‘甲子’, 误。”〔19〕“刘贾”,本书《荆燕世家》云:汉六年(公元前二○一年)春,“废楚 王信,囚之,分其地为二国。??立刘贾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世家》又云: “荆王刘贾者,诸刘,不知其何属初起时。”《汉书?荆燕吴传》云:“荆王刘贾,高 祖从父兄也。”师古注:“父之兄弟之子,为从父兄弟也。言本同祖,从父而别。”〔20〕 “成王臣”,即吴臣,吴芮子。芮死,子臣嗣。详见《汉书?韩彭英卢吴传》。〔21〕 “废”,《史记志疑》云:“张敖以高祖九年废,《史》、《汉》《纪》《表》《传》 甚明,此与《异姓表》误在八年。”〔22〕“隐王如意”,高祖之子。《史记志疑》云: “考《汉书?高帝纪》,高祖七年十二月,代王喜弃国自归,即于是月辛卯立如意为代 王,至九年正月赵王张敖废,乃徙代王如意为赵王。此表于代王格内既不书如意王代, 而如意之王赵亦不言自代徙,岂非疏乎?”〔23〕“(淮南王英布)反诛”,高祖十年
(公元前一九七年),彭越、韩信相继为刘邦所杀。因此淮南王英布亦举兵反叛。后战 败逃往江南,被长沙王臣诱杀。见本书《黥布列传》。〔24〕“(梁王彭越)反诛”, 高祖十年(公元前一九七年)秋,彭越太仆告发彭越与其将扈辄谋反,高祖囚之雒阳。 吕后令其舍人复告彭越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事详 见本书《魏豹彭越列传》。〔25〕“中都”,故址在今山西平遥西南。〔26〕“国除为 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秋,淮南王英布反,东击荆,荆王刘贾与战,不
 
胜,走富陵,为英布所杀。国除为郡。事详见本书《荆燕世家》。〔27〕“厉王长”, 即刘长。此年英布反叛,战败逃往江南,被长沙王臣诱杀。改立刘邦子刘长为淮南王。 事详见本书《淮南衡山王列传》及《黥布列传》。《史记志疑》云:“案‘十二月’当 作‘七月’,英布以七月反,厉王即以七月封,《史》、《汉》《高纪》甚明,《通鉴》 从之是已。此作‘十二月’,与《史?淮南王传》、《汉书?诸侯王表》作‘十月’并 误。”〔28〕“恢”,即刘恢。彭越谋反被诛后,改封高祖子刘恢为梁王。见《汉书?高 五王传》。《史记志疑》云:“刘羲叟《长历》三月丙辰朔,无丙午。恢、友同封,友 于三月丙寅日封,则恢之封亦必是丙寅日矣。”〔29〕“友”,即刘友。高祖十一年(公 元前一九六年),赵王如意被吕太后毒死后,乃立高祖子刘友为淮阳王。事见《汉书?高 五王传》。〔30〕“更为吴国”,高祖十二年(公元前一九五年),立沛侯刘濞为吴王, 王故荆地。见本书《荆燕世家》、《吴王濞列传》〔31〕“灵王建”,高祖十二年(公 元前一九五年),燕王卢绾亡入匈奴。立高祖子刘建为燕王。见《汉书?高五王传》。
〔32〕“哀王回”,成王臣子。成王臣死,子回嗣。见《汉书?韩彭英卢吴传》。〔33〕 “初置鲁国”,以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