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5〕“龙门”,在今陕西韩城县东北、 山西河津县西北今称禹门口的黄河河道上之一山石险峡,宽仅百余米,黄河出龙门后河 道宽达二三公里。或说壶口瀑布处邻近的孟门山是龙门上口,河津龙门山是龙门下口。 “龙门西河”,指自壶口、龙门以南至风陵渡今晋西南的黄河。〔16〕“渭汭”,此指 渭水入黄河处。〔17〕“昆仑”,《山海经》神话中有昆仑丘,又称昆仑之虚,方八百 里,高万仞,是上帝的下都,山中万物尽有,有几种神和兽守护,亦西王母所居,并有 赤水、河水、洋水、黑水、弱水、青水六条水分别出其四隅。这种神话被《禹贡》净化 为一座实际的山,放在雍州,并有西戎中的一族居住,即以昆仑为其族名。其地当在今 青海境内,具体地点不明。(汉代寻河源,以当时认为河源所在的于寘南之山为昆仑。 又于临羌置昆仑山祠,敦煌置昆仑障,以及现在的昆仑山脉,都是《禹贡》以后的事。) “析支”,郑玄《注》云:“居此昆仑、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以析支 为山名。马融说:“析支在河关(今青海同仁县)西。”《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 原出三苗,本姜姓之戎别种,被舜逐至三危,即河关之西南羌地,滨于赐支。则似是水
 
名。并云赐支即析支(《大戴记?五帝德)作鲜支)。应劭说,析支在河关之西千余里, 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是析支亦成为居此地西戎的一族名。“渠搜”,《逸周书?王 会》作“渠叟”;《大戴记?五帝德》作“渠廋”;《穆天子传》作“巨蒐”,并记穆 王东还,经巨蒐走三十七天至今河套之地。按道里计,似渠搜在今祁连山之南,与析支、 昆仑依次在今青海省境。汉以后的《凉土异物志》云:“古渠搜国在大宛北界。”大宛, 属汉西域。《隋书?西域传》:“䥽汗国都葱岭之西五百余里,古渠搜国也。”《新唐 书?西域传》载唐改“䥽汗”为“宁远”,授其王为刺史,成为属地。按渠搜在《王会 篇》中记其贡鼩犬,自汉至唐常贡名马,都与贡织皮同属兽类之物。而䥽汗在前苏联乌 兹别克境内,可知是渠搜族当时所居之领土。(汉武帝置朔方郡,下设渠搜县,只是采 用古渠搜名。)〔18〕“西戎”,古代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为“夷”或“戎”, 西戎就是住在西方的少数民族。这里昆仑、析支、渠搜三支西戎就在雍州西部今甘、青 境内,其西至新疆境内外。“即”,就。“序”,次序。“即序”,已就次序,按部就 班地归于安定。按,“织皮”至“即序”十二字系错简,“织皮”系贡物,当在“琅薄∠拢案∮凇鄙稀!袄ヂ亍钡仁郑痹凇叭绱笮颉毕拢捌渫痢鄙稀R馈队砉薄犯鳌≈菸淖终路ǎ孜弥萆酱ǖ乩恚幼盼痢⑻铩⒏场⒐保ü卑ū局萏夭蜕偈褡濉√夭詈蠊钡溃抟焕狻=瘛凹街菡隆蓖鸭虼砑蚪隙啵坝褐菡隆痹蛴写舜Υ砑
(苏轼《书传》已初步指出),现原文暂不动,译文移正。


道九山:〔1〕汧及岐至于荆山,〔2〕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3〕 砥柱、析城至于王屋;〔4〕太行、常山至于碣石,〔5〕入于海。西倾、朱圉、 鸟鼠至于太华;〔6〕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7〕道嶓冢,〔8〕至于荆 山;〔9〕内方至于大别。〔10〕汶山之阳至衡山,〔11〕过九江,〔12〕至于敷 浅原。〔13〕


【注释】〔1〕“道”,《禹贡》作“导”。“九山”,《禹贡》无此二字。旧释 “导山”为治山通水,苏轼以为即《书序》的“随山浚川”,王夫之以为是因人所经行 之道测试之,胡渭以为是循行之意。按,“九山”本来是泛指很多的山,但这里司马迁 适将这一段九个“至于”所叙之山综括为“九山”。以后历代学者先后将所叙各山综括 为两条、三条、四列、四重及地脉终始等说,反映了“道山”是第一次按山势对我国山 脉进行了一次初步的科学清理。〔2〕“汧”,音 qi1n,山名,即汉代扶风汧县的吴山, 在今陕西陇县南,汧水(今称千水)所出。“岐”,山名,在今陕西岐山县,居汧山之 东。“荆山”,即北条荆山,在今陕西朝邑县。自汧、岐至荆山,是沿渭水北岸,横贯 今陕西省,东抵黄河西岸之山,系北岭六盘山系的陇山山脉,皆属雍州。〔3〕“壶口”, 在陕西吉县西南黄河上,“雷首”,山名,即今山西西南部界于黄河与涑水之间的中条 山。迤逦而东,长数百里,随地异称,据云共有九名。雷首为其西端主峰,在今永济与 芮城之间。此外尚有首阳、尧山、薄山、襄山、甘枣、渠猪、独头及历山等名。“太岳”, 山名,迤逦于今山西翼城县浮山以北、太谷县以南汾河东岸,主峰为霍县东南的霍山。 自壶口至太岳,是接着上述荆山的叙述,大体是从汾水入河附近起,由今山西省西南端, 沿汾水东岸向东北直抵山西中部的阴山山系太岳山脉,皆属冀州。〔4〕“砥”,音 d!,
《禹贡》误作“底”。砥柱山即三门峡河中石山,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南黄河上。《水经 注》云“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亦谓之三门”。《陕州志》:“三门:中, 神门;南,鬼门,北,人门。”今已修三门峡水电站。“析城”,山名,在今山西阳城 县西南。“王屋”,山名,在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济源县西北,居析城山之东南。自砥柱
 
至王屋,是叙今晋南豫北黄河北岸自西向东的诸山,当系太岳山脉东南支阜,也都属冀 州。〔5〕“太行”,山名,为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位于山西省东边 与河北、河南两省的边界上,沿东北—西南走向,蜿蜒千余里,称太行山脉,属阴山山 系。旧文献所称太行山,常指今河南沁阳、修武与山西晋城之间的太行山。“常山”, 禹贡原作“恒山”,《史记》避汉文帝讳改。恒山原在今河北省曲阳西北,为恒水所出, 位于太行山东北的河北省境内,其高岭名大茂山。至汉时定为北岳,并于其地置常山郡。 宋时为辽所占,金时以其在京城之南,遂改以晋北浑源境之玄岳山为北岳恒山。清代祀 礼亦移其地,北岳恒山遂永在太行山北之山西省东北境。然《禹贡》恒山自在河北曲阳 境。“碣石”,渤海北岸作航海标志之石,在今河北乐亭县南海岸边。自太行至碣石, 是叙从山西省东南向东北迤逦并横过河北省北部的太行山,接着是直抵渤海岸边的燕山 东部余脉,也都属冀州。自汧岐至碣石,连雍、冀两州,除砥柱在河道上外,皆为渭水 和河水以北之山,是北条北列。〔6〕“西倾”,山名,在今甘肃岷县以西的青海东境。 “朱圉”,山名。旧皆以为是汉天水郡冀县悟中聚的朱圄山,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北甘谷 县西南三十里的渭水南境。王树■始谓实即今卓尼,为一语之音转。就西倾、朱圉、鸟 鼠自西而东北之顺序言,王说是。顾颉刚先生亦主此说。“鸟鼠”,鸟鼠同穴山,在今 甘肃渭源县西南。“太华”,即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县南十里,汉时定为西岳。自西倾 至太华,是从青海东部西倾山,东连陇南至陕南的整个秦岭山脉,居雍州南部,亦即梁 州北界。〔7〕“熊耳”,山名,在河南卢氏县东南,绵亘二百余里,为伊水与雒水的 分水岭。下文“道九川”的雒水则发源于另一熊耳山。“外方”。山名,《汉志》颍川 郡崈高县下云:“古文以崈高(崇高、嵩高)为外方山。”即今河南登封县境汉时定为 中岳的嵩山。根据《禹贡》文意,就地形来看,实际当指熊耳山和伊水东南、北起嵩山 斜向西南的伏牛山一带诸山。“桐柏”,山名,在豫鄂边界上,即今豫南桐柏、信阳一 线和鄂北枣阳、随县一线之间的一座山脉。其主要支峰大复山、胎簪山,在桐柏县境之 西,为淮水所出。“负尾”,《禹贡》作“陪尾”,古轻唇音皆读重唇,故“负”与“陪” 声纽同,而“负”与“骜”又同在古音之咍部,故“负”与“陪”同音通用。《汉志》 江夏郡安陆县有横尾山,古文以为陪尾山,即今湖北安陆县北的横山。自熊耳至负尾, 是接着太华迤逦向东南的豫省西南境内诸山,最末迄鄂境随县、安陆间,这都在豫州境 内。(元吴澄始以为负尾当指山东泗水县之陪尾,其后学者多从之。就地形看,不仅相 去太远,尤以中间隔以广大的华北平原,山势了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