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与此异。〔6〕“是告楚病也”,是使楚知韩病。
〔7〕“秦闻之必大怒忿周”,此句与下句《雍氏之役》章作“秦闻之必大怒,焚周之 节,不通其使”,可见“忿周”二字应属下句,“忿”是“焚”的假借字。〔8〕“即 不通周使”,据上文此句“即”字应是“节”字的通假字。连上文“忿周”,当读为“忿
(焚)周即(节),不通周使”。〔9〕“果与周高都”,以上是据《战国策?西周策》 的《雍氏之役》章,事当王赧十五年。


三十四年,苏厉谓周君曰:〔1〕“秦破韩、魏,扑师武,〔2〕北取赵蔺、 离石者,〔3〕皆白起也。〔4〕是善用兵,〔5〕又有天命。今又将兵出塞攻梁,
〔6〕梁破则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7〕善射 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
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扼剑,〔8〕曰:“客 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9〕夫去柳叶百步而射 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鉤,〔10〕一发不中者, 百发尽息。”〔11〕今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公之功多矣。 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12〕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公不如称 病而无出。’”〔13〕

【注释】〔1〕“苏厉”,苏秦、苏代之弟。详见本书《苏秦列传》。“周君”, 据《战国策?西周策》的《苏厉谓周君》章,知是西周君。〔2〕“扑师武”,《苏厉 谓周君》章作“杀犀武”。《集解》徐广曰:“扑,一作‘仆’。”“扑”通“仆”, 是折杀之义。“师武”,即犀武,魏将。公元前二九三年(当周赧王二十二年),秦将 白起大破韩、魏联军于伊阙,虏韩将公孙喜,杀魏将犀武。〔3〕“北取赵蔺、离石者”,
《苏秦谓周君》章作“攻赵,取蔺、离石、祁者”。“蔺”,在今山西柳林县北。“离 石”,在今山西离石县。“祁”,“在今山西祁县东南,皆赵邑。按白起攻取赵的蔺和 祁在公元前二八二年(当周赧王三十三年),即《六国年表》、《赵世家》所说“秦拔 我两城”,而蔺与离石相近。参看顾观光《七国地理考》、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辩》。 梁玉绳《史记志疑》以为蔺、离石之拔皆在白起为将之前,甚至连《吕氏春秋?审应》 所说赵惠王时蔺、离石入秦也加以否定,这是不对的,其实战国城邑屡失屡复,未必前 已拔之而后即不可再拔之。〔4〕“白起”,秦将,详见本书《白起王翦列传》。〔5〕 “是善用兵”,《苏厉谓周君》章作“是攻用兵”,“攻”通“工”,亦巧善之义。〔6〕 “梁”,魏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7〕“养由基”,春秋中晚期楚人,善射。
〔8〕“释弓扼剑”,放下弓,握住剑柄。〔9〕“支左诎右”,左手执弓,直臂向外支 撑,右手抠弦,曲臂向内拉引,形容射姿。“诎”,周“屈”。〔10〕“弓拨”,弓不 正。“矢鉤”,矢弯曲。《荀子?正论》:“羿、蠭门者,天下之善射者也,不能以拨 弓曲矢中。”〔11〕“息”,犹弃。〔12〕“倍韩”,《苏厉谓周君》章作“践韩”, 是道经韩地之义。“倍”同“背”。〔13〕“公不如称病而无出”,以上是据《战国策?西 周策》的《苏厉谓周君》章,此章《史记》系于王赧三十四年下。


四十二年,秦破华阳约。〔1〕马犯谓周君曰:〔2〕“请令梁城周。”〔3〕 乃谓梁王曰:〔4〕“周王病若死,则犯必死矣。〔5〕犯请以九鼎自入于王, 王受九鼎而图犯。”〔6〕梁王曰:“善。”遂与之卒,言戍周。〔7〕因谓秦 王曰:“梁非戍周也,将伐周也。王试出兵境以观之。”〔8〕秦果出兵。又
 
谓梁王曰:“周王病甚矣,〔9〕犯请后可而复之。〔10〕今王使卒之周,诸侯 皆生心,后举事且不信。不若令卒为周城,以匿事端。”〔11〕梁王曰:“善。” 遂使城周。〔12〕

【注释】〔1〕“秦破华阳约”,“华阳”,韩邑,在河南新郑县北。“约”,《集 解》徐广曰:“一作‘厄’。”“厄”通“阨”,疑即阨塞之阨(音 8)。此年赵、魏 攻韩至华阳,秦派白起、胡阳救韩,大破赵、魏于华阳。〔2〕“马犯”,周臣。“周 君”,下文作“周王”。〔3〕“梁”,公元前三六一年魏迁都大梁后,魏亦称梁。〔4〕 “梁王”,应为魏安釐王(公元前二七六——前二四三年在位)。〔5〕“则犯必死矣”, 谓周王恐秦灭之,若周王忧惧而死,马犯亦必不能活。〔6〕“图犯”,为犯打算,指 出兵戍周。〔7〕“言戍周”,以戍周为名。〔8〕“出兵境”,出兵于境。〔9〕“周 王病甚矣”,《索隐》引《战国策》“甚”作“瘉”,含义正好相反。这里应作“瘉”, 指病愈。〔10〕“犯请后可而复之”,犯请待以后情况许可再履行诺言,报魏九鼎。〔11〕 “以匿事端”,掩盖最初戍周的目的(实际上马犯之意本非戍周而是城周)。〔12〕“遂 使城周”,据《索隐》,以上出《战国策》,今本无,《史记》系于王赧四十二年。


四十五年,周君之秦,〔1〕客谓周冣曰:〔2〕“公不若誉秦王之孝,〔3〕 因以应为太后养地,〔4〕秦王必喜,〔5〕是公有秦交。交善,周君必以为公 功。交恶,劝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6〕秦攻周,〔7〕而周冣谓秦王曰: “为王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声畏天下。〔8〕天下以声畏秦,必 东合于齐。〔9〕兵弊于周,合天下于齐,则秦不王矣。天下欲弊秦,〔10〕劝 王攻周。秦与天下弊,则令不行矣。”〔11〕

【注释】〔1〕“周君”,据《战国策?西周策》的《周君之秦》章,知是西周君。
〔2〕“周冣”,周公子,当时随王入秦。下文作“周聚”,是同一人。(《说文》积 聚之“聚”作“冣”,聚会之“聚”作“聚”,汉以后字书往往混“冣”为“冣”。“冣” 同“最”。)〔3〕“秦王”,应为秦昭王(公元前三○六——前二五一年)。〔4〕“应”, 邑名,本为周初所封小国,在今河南鲁山县。《周君之秦》章作“原”。原,在今河南 济源县西北。二字相近。“太后”,即秦昭王母宣太后,详见本书《穰侯列传》。“养 地”,供养之地。〔5〕“秦王必喜”,《周君之秦》章作“秦王、太后必喜”。〔6〕 “劝周君入秦者”,前人多以为即周冣,但从文义看似应为另一人。以上是据《战国策?西 周策》的《周君之秦》章,《史记》系于王赧四十五年。〔7〕“秦攻周”,《战国策?西 周策》的《秦欲攻周》章作“秦欲攻周”。〔8〕“声”,名声。“畏”,恶。〔9〕“必 东合于齐”,战国中期以来,齐、秦是东西对峙的两大强国,小国不从秦则往往合于齐。
〔10〕“弊”,《秦欲攻周》章作“罢”,“罢”同“疲”,与“弊”义近。〔11〕“则 令不行矣”,以上是据《战国策?西周策》的《秦欲攻周》章,《史记》系于王赧四十 五年。

五十八年,三晋距秦。〔1〕周令其相国之秦,以秦之轻也,〔2〕还其行。
〔3〕客谓相国曰:“秦之轻重未可知也。〔4〕秦欲知三国之情。公不如急见 秦王曰‘请为王听东方之变’,〔5〕秦王必重公,〔6〕重公,是秦重周,周 以取秦也;〔7〕齐重,则固有周聚以收齐:〔8〕是周常不失重国之交也。”〔9〕 秦信周,发兵攻三晋。〔10〕
 

【注释】〔1〕“三晋距秦”,《战国策?东周策》的《三国隘秦》章作“三国隘
秦”。“隘”,阻扼之义,与“距”义近。〔2〕“轻”,看轻,不重视,与下“重” 字含义相对。〔3〕“还其行”,《三国隘秦》章作“留其行”。“留”,迟缓不进之 义,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以为“还”是“迟”字之误。〔4〕“轻重”,轻视、 重视。〔5〕“请为王听东方之变”,《三国隘秦》章“变”作“处”。“听”是侦伺 之义,《荀子?议兵》:“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注:“听,犹耳目也。”“处” 是处置之义,与这里的“变”字义近。〔6〕“秦王”,秦昭王。〔7〕“周以取秦也”,
《三国隘秦》章“周”上有“重”字,是衍文。“取秦”,谓合秦。“取”通“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