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吕澂先生金刚经三义 解读-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于何无住,即于何处无住?即于种种想无住。印度人以此想表示概念,即心整体对象。分析为二,有为名言而为名想言者,有非名言所及,但有影像者即是意想。佛学中,专以此名想为“名言”,意想为“意言”。广义名言赅此二者,其内容不外三假中之名法二假。有情一世生心动念不离对象,即无一刻一念离于想者,谈般若行即不住此想,不住即不执、不著、不取,而此不执、不著、不取乃依想之形式关系而言。所谓想者,凡有所表白构画,即有表白构画之内容存在,常人因此而定说想之形式内容。相属不变,一有想起,即便相应执为实有者,是为凡夫。佛学无住行,即以此为中心,常人外学皆所对治,此即《金刚经》处处离想之义也。想有无量无边,但述八种即可统之,八复分二,即人法各四。

  人四即我、有情、受者、补特伽罗,由暂时之我至于相续之补特伽罗(即数取趣)。

  法四即非有无,即以四种层次来规定现象的存在模式,即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此师所言“即非有无”也。

  一切想中,此八最要,常人于此,极易执著。不住想者即不住此八想,于此八想不住,即通常所谓空义。

  《般若》谈空,《金刚》乃《般若》之精华而无空字。是离想之谓空,乃进而以空义说也。旧本将想字错解为无心之相,别为发明译不住相。所谓不住云者,实此想无住耳。

  ②云何无住?一切众生无一念能离想,是故证得无住甚难。然此关键即在“知”字,能知此想即可无住,是故知即无住发端,不知即成戏论。知有二义,即随顺教授及作意思维。随顺教授乃闻之事,作意思维是思之事。般若行之重要处在作意。然而念念思维作意实甚困难,因吾人心念,非如常人及心理学所讲之单纯,一念中即有若干刹那,每一刹那亦非只有一方面,而心与心所之所言,亦只是形容一刹那心所缘方面之多而已。如一心之起,最少亦有五遍行随起,实际亦不止此。故对此想之作意思维必须念念行之。即使作意念念融合,相续不断,久之即能于想成就无住,故此相续作意思维,为般若无住行之最要者,所以无著谈菩萨行欲令圆满,须假四十四种作意功能,与刹那心相续无间,念念所现无非四十四种作意。此皆寂因作意,为涅槃成就之因,欲入涅槃即从此下手,所谓云何无住者,即此无倒作意耳。

  ③无住次第。泛说有二,即定心与散心。定言心集中,散则反是。先于定心(是心集中时的瑜伽定心)说不住想,将余所有想一切除遣以练磨此心,令不集中时,心之余势(即功能)亦不消散,即《金刚经》将问发趣菩提者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此中修行谓即定心,非修行心即涣散,于此散心亦令之不出范围,是谓降伏其心。故此二心实为一义。即佛说发心,当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然无一众生得灭度者,是之谓不住于想。菩萨于此亦复不住。盖定心作意思维,于众生想亦不存在,若有众生想即非菩萨故。然于散心中亦不能有此想。定心散心皆离想者,本是名言故,于此名言知其念念之想,即能念为用,由发心至于成佛,一贯到底,胜进勤行,都无所住,而佛境显现矣。无著金刚说十八住,层层胜进,略之为三,即地前、入地、地上。初发心时即成无住心,所谓无所住而生心也。次之六度四摄等行,亦为无住度摄。《金刚经》言无住行施等是也。最后涅槃亦复无住。由是而知,从发心以至涅槃实一贯无住行也。

  无住次第约为定散二心,从初发心乃至佛皆可贯通,而无碍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