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2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舟节。龙舟竞渡的时间因地而异。南方各省,有的在元宵节时举行,有的
则在端午节。云南傣族则按傣历在清明节后 10 日左右泼水节时赛龙舟;贵州
清水江一带苗彝的龙舟节在阴历五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举行。世俗相传的这
一节日的意义,或在于祈求丰年,或在于避瘟逐疫等。
     赛龙船是龙船节的最重要的活动。参加“龙船赛”的人由鼓头、锣手和
水手三部分人组成。鼓头是位长辈,他坐在龙颈处,面向水手,比赛时击鼓
指挥。锣手都由一名男扮女装的少年担任,他坐在鼓头前面的龙头和母船的
接合处,应声击鼓,协助指挥。水手们全由身强力壮的青壮年担任,其中 1
人手里拿着三响火铳,站立在母船前面,负责放炮和篙水;预备划手 2 人,
坐在母船上打杂应急;母船后面是 4 个中年划手,各持一柄短桨,再后面是
1 名舵手;主划手共有 32 人,每人手里握 6 尺长的划撑两用的桨棒,分别站
在两侧的子船上。
     比赛时,鼓锣一声紧似一声,只见船头的鼓头、锣手、篙手,随着船势,
前俯后仰,船尾的舵手趁势猛蹬,众人齐力挥桨,一时浪花伴随着疾驶如飞
的船体,犹如腾云驾雾,十分壮观。
     赛完龙船,在密布白色帐篷的河坝上,人们又展开了彩鼓舞、踩笙芦舞、
赛马、斗牛以及球类等比赛活动,一直玩到深夜,还久久不愿离去。
     “三月三”节
     “三月三”是海南岛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为
期 1 天。这一天,黎族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交往。一清早,黎族姑娘穿上艳丽
的眼装,提着五香饭竹筒,向五指山汇集。小伙子则在节日前进深山密林中
打猎去了,节日这天,他们返回村寨,向姑娘们讲述打猎经过,描绘自己如

何机智勇敢,以博得姑娘们的赞赏。节日里,青年男女们欢聚在一起,唱起
山歌,跳起“打鹿舞”、“打柴舞”等。歌声一停,姑娘们纷纷走到自己喜
爱的人面前,小伙子则赶快打开事先准备好的花伞,一对对并肩走去。若双
方情投意合,小伙子则要给姑娘戴上鹿角发簪,姑娘也要回赠小伙子自己织
的美丽彩带作定情信物,然后双双坐在草地上,津津有味地吃五香饭,倾吐
爱慕之情。“三月三”被黎族青年视为定情的节日。
    火把节
    火把节是中国西南部彝、白、哈尼、傈僳、纳西、普米、拉祜等民族的
传统节日。火把节因以点燃火把为节日活动的中心内容而得名。节日时间多
在农历六月初或二十四、二十五日前后,一般连续 3 天。火把节的产生与人
们对火的崇拜有关,人们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期间,
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于寨中,各家门前竖小火把,入夜点
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绕行田间、住宅一周,将火
把、松明子插于田边地角。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的周围弹唱、跳舞,彻夜
不息。节日期间,各地区还举行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
歌舞等活动,并开设集市贸易。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的年节。它的时间在清明节后,相当于农历的四月十
三日至十五日之间。
    泼水是傣族年节的主要喜庆活动。在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
去身上一年的污尘,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泼水有文泼和武泼之分。文泼
是对长者,舀起一勺清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
流下,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则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
用盆、用桶都可以,互相追逐,劈头盖脸地泼。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
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也就越是高兴。
    泼水节起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大地由一个火魔统治着,
他是一切生命的敌人。火魔有 7 个美丽善良的女儿,决心要杀死这个万恶的
父亲,为民除害,可是苦于找不出办法。后来她们得到释迦牟尼(佛教中的
佛祖)的帮助,知道只有用火魔头上的一根头发,才能杀死火魔。七姑娘最
聪明勇敢,她趁着火魔熟睡的时候,拔下这根头发,勒住火魔的脖子,火魔
的头就滚下来了。可是,脑袋落地,滚到哪里,火就烧到哪里,祸害仍旧不
能消除。七姐妹被弄得形容憔悴,满身污秽。她们利用紧张的空隙用水冲洗
身体。就这样,一直到火魔的脑袋变成尘土为止。从此,泼水就成了纪念 7
个大义灭亲的姑娘和互相净身洗尘的祝福仪式。
    除了泼水,傣族的年节活动还有赛龙船,男的划,女的也划;敲起象脚
鼓,跳起孔雀舞(傣族人民把孔雀当做吉祥的象征,以跳孔雀舞表示美好的
愿望);还有“丢包”,在村边广场上,未婚男女青年,分别站成一排,用
一种装满棉子的菱形布包,向自己爱慕的对象掷去。
    开斋节
    开斋节是中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柯尔克孜、乌孜别克、
塔吉克、塔塔尔、保安等民族的共同节日之一。开斋节在新疆地区亦称“肉
孜节”。按伊斯兰教的规定: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凡是成年男女穆斯
林(有患病等情况者除外)都要入斋。每日从黎明到日落不饮不食,这一月
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教历十月一日为节日。

届时,各地穆斯林都要举行礼拜和庆祝活动,走亲访友,互相祝贺。家家炸
油香馓子等食品,招待客人和互相赠送。虔诚的穆斯林还沐浴净身,在清真
寺做礼拜和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分头上坟,悼念亡人。
    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中国蒙古族的传统节日盛会。“那达慕”意为娱乐、游戏。
那达慕大会源于一年一度的祭“敖包”活动。“敖包”以石块堆积而成,原
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成为祭祀场所。祭“敖包”最初带有宗教色彩,
意在通过祭祀,祈求吉祥多福,人畜兴旺,同时也举行一些体育娱乐活动,
以后逐渐演变为那达慕大会,成为欢庆丰收和畜牧业兴旺的节日盛会。那达
慕大会每年多在夏秋季节由一旗或数旗联合举行。
    在那达慕大会上,最精彩也最引人注目的节目是摔跤、赛马和射箭,被
称为蒙古男儿的“三竞技”。
    当赛马比赛就要开始的时候,只见青年骑手们一字儿排开,腰扎彩带,
头缠彩巾,威风凛凛,神采奕奕。在赛马场的起点和终点,插满了各种鲜艳
的彩旗。只听号角一吹,就见骑手们纷纷飞身上马,一时红巾飞舞,如万箭
齐发。那万马奔腾的场面真是壮观极了!
    改革开放以后的那达慕大会,白天除了进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等
活动外,晚上还举行歌舞、电影、杂技、说唱等庆祝活动。会上还要表彰劳
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营商业部门、供销社还在现场组织物资交流,在会
上摆摊设架,经营绸缎、布匹、日用百货、节日食品等,并收购牧民们的牲
畜、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真是购销两旺,一派繁荣的景象。

           服饰文化

    旗袍
    旗袍是中国妇女的一种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被
称为旗人,因此称其长袍为旗袍。满族先民原居住在东北长白山和黑龙江一
带寒冷地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袍,分为单、夹、皮三种。他们穿用这
种长袍时,习惯用布带束腰,以便于骑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旗袍的
式样逐渐有所变化,如在领口、衣襟、袖口等处镶花纹或彩牙儿等,使服装
更美。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穿旗袍,样式由肥变瘦,紧腰身,长及
膝下,直领,衣袖由宽变窄,并有长短袖之分,两侧开衩,显得更加美观大
方。
    藏袍
    藏袍是中国藏族的传统服饰。样式是宽领敞口,肥腰广袖,右侧掩襟,
缝缀扣襻或襟带,长可及地。藏袍用毛皮、氆氇以及各种呢、绒、绸、缎、
麻布、棉布等为衣料,制成单、夹、棉、皮长袍。藏袍在衣领、袖口、襟衩、
下摆等处,镶有细毛皮或花氆氇及诸色绒、布宽边。牧区牧民睡眠时,将皮
袍腰带解下系于底襟,再将袍领提至头顶,作为被袋使用。藏袍的款式因地
区不同而稍有差异,牧区皮袍多不挂袍面;西藏中部农区的妇女所穿藏袍和
东部一些地区居民所穿藏袍有的是无袖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