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2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早的轮船


     轮船,是中国人发明的。它以轮带桨驱动船行。
     我国最早制造轮船的,是唐朝的李皋(733~792)。他从车轮得到启发,
造船时,不用风帆,也不使用桨橹,却在船舷两旁各装一个车轮。每个车轮
有 8 个叶桨片,轮与轴连,轴上装踏脚板。航行时,水手像踏水车一样,用
力踩踏。轴转轮动,“以轮拨水”,好像无数支桨在持续不断地划动。随着
车轮的旋转,船便如离弦的箭,破浪而去,而在西方,直到 15 世纪,才有这
种形式的船出现。很显然,比中国晚了 700 多年。
     李皋之后,宋朝的大将李纲,也曾效法他,在湖南省长沙造了一些轮船。
只是到了杨么时,轮船的建造技术和规模,才达到了鼎盛阶段。
     公元 1130 年,钟相、杨么因为不堪忍受南宋封建王朝的残酷压迫,在洞
庭湖畔率领农民举起了起义的大旗。杨么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起义军将
领,一次战斗中,起义军俘虏了当时为朝廷效力的造船高手高宣,杨么把高
宣当作贵宾看待,并请高宣帮起义军造一种新船,高宣设计的这种轮船不用
篷帆和桨橹,只在船舷两旁安装对称的车轮,让水手用脚踩踏,用车轮来替
代桨橹。
     大的战船装有 24 个车轮,船长二三十丈,甲板上建有三层楼,底层是水
手们踩踏车轮的工作间;中间一层是箭楼,为射手们的射击场所:最上一层
则是战士们投掷石块、鱼叉、铙钩、木老鸹等战斗武器的岗位。
     有了这先进的战船,杨么队伍的军事实力更强了。他率领着起义军,焚
烧官府,镇压豪绅,扫荡恶势力,以不可阻挡的气势,直逼南宋王朝。

        最早的海陆变迁理论

     大家知道,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所撰写的《梦溪笔谈》,是一部集前人
和他本人科学业绩之大成的辉煌巨著,被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在这个“坐标”上,沈括不仅标示着天文、历法、物理、化学、数学、生物
等方方面面的科学成就,还镌刻有地理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首先,他在世界上最早科学地论证了海陆变迁现象。关于海陆变迁,我
国的先人对此早有认识,大家熟知的“沧海桑田”一语,便是对这种现象的
生动概括。晋代的医学家、炼丹家葛洪,还在《神仙传》一书中,以神话故
事的形式,表达了这种认识。
     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海陆变迁的认识,也
有一定的深度。
     白居易对沧海变桑田的过程作了合乎科学的解释:海浪对陆地泥沙的不
断冲刷,是使大海淤填成陆地的主要原因。
     沈括率先对这一现象作了科学的论证,从而把海陆变迁的认识推向了一
个新的阶段。1074 年,沈括奉命到河北西路,也就是现在的河北西部、河南
北部等地区巡察。当他沿着太行山向北行走的时候,在山崖间,他常常看到
含有螺蚌壳和鸟卵形的砾石,像一条长带,横贯在石壁中间。经过观察分析,
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指出:
     “由此可见,这里过去曾经是海滨。然而现在东面距海已经近千里了。
今天所称的大陆,都是淤泥沉积而成的。尧杀鲧的地方在羽山,按过去的说
法,羽山在东海中,而如今的羽山却在陆地上了。黄河、漳河、滹沱河、涿

水、桑干河等河流,都是含有大量泥沙的浑水。今天,函谷关、陕县以西的
地带,河水都在地面以下流动,河道低于地面不少于一百余尺。这些河流携
带的泥沙年年向东流,全都沉积为大陆的泥土,这是必然的道理。”
    沈括的这段话,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海陆变迁学说。他不仅非常正确地阐
释了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还很科学地论证了海陆变迁现象,把古老的沧海
桑田说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了。这比西方意大利人达·芬奇(1452~
1519)最早理解亚平宁山中的螺蚌壳化石为海中古生物遗迹要早 400 多年。

             地震预测

    有文字以来的最早地震记录,据查,是在《竹书纪年》中。该书记载了
公元前 1831 年的一次地震。《吕氏春秋》、《诗经》、《左传》等先秦古籍
中,也都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地震记录。
    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在许多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他创造了
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水运浑象”;发明了机械日历;写出
了著名的数学专著《算罔论》;制造出指南车、记里鼓车等机械。
    张衡一生中就遇到过多次地震。据记载统计,从公元 92 年至 139 年间,
京城洛阳和陇西就连续发生 20 次地震,其中有 6 次还是破坏性极强的地震。
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郡,以致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倒屋塌、物毁人亡。
面对这深重的灾难,张衡的心被强烈地震撼着,他决心制造出一架观察地震
的地动仪,为抗震救灾服务。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张衡终于造出了他日思梦想的地动仪。他为这架仪
器取名为“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用青铜铸造而成。它的外形很像我们日常用的带盖凸肚茶
杯,直径大约有 189.4 厘米,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8
个方位等距离镶铸着 8 条龙。龙垂直向下,翘着头,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
若吞欲吐的样子。每个龙头下的地上,都对准龙嘴蹲着一只仰头张口的铜蛤
蟆,在那里等着接龙嘴里的小铜球。
    那么,这地动仪是怎么测定地震的呢?原来,它的中央竖着一根上粗下
细的大铜柱,铜柱的旁边通着 8 条道,每条道上都设有发动机关,连着龙头。
一旦某个方向发生了地震,大铜柱就倒向那边,并触动发动机关,使发生地
震方向的龙张开嘴巴,吐出铜球,落到铜蛤蟆口中,而其他的龙则不动。球
落时,还能发出激扬的声响。观测人员根据铜球落入铜蛤蟆口中的响声,就
知道了在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发生了地震。
    汉顺帝永和三年,也就是公元 138 年二月初三的这一天,地动仪的一个
龙机关突然发动,一个小铜球落到了铜蛤蟆嘴里。按张衡的说法,落球的方
向当有地震发生。3 天后,陇西(今甘肃省东南部)有人飞马来报,说是那
儿发生了地震。这正是地动仪标示的方向。
    张衡地动仪的制造成功,是世界地震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利
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大地震动波,进行远距离测量。这一原理直到现在仍为
人们所使用。在国外,直到 1000 多年后的 13 世纪,古波斯才有类似的测震
仪;而欧洲,就更晚了,在 18 世纪才出现利用水银溢流来记录地震的仪器。
    张衡虽然很早就创造出了地动仪,但由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于科学技
术上的发明创造不予重视,所以,他的研究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地动仪制造

出来后。不仅没有推广使用,最后竟连这一科学硕果也因没能很好地保护而
丧失了。这无疑是科技史上的巨大损失。近代的科学家复制了张衡创造的候
风地动仪模型。现在这一模型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

             煤的开采

    公元 1275 年的夏天,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由于受到
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马可·波罗还在元朝廷里当了官员,并在中国整整住
了 17 年。公元 1295 年底,马可·波罗返回了威尼斯。他的邻里乡亲除了欣
赏他带回去的丝绸瓷器外,还请他讲他在中国遇到的新鲜事。马可·波罗对
他们说:“在中国,有一种黑石头,能像木柴一样燃烧,但火力却比木柴强,
从晚上烧到早上还不会熄灭。”马可·波罗把这件新鲜事写到了他的《马可·波
罗游记》中。
    其实,马可·波罗说的这种奇怪的“黑石头”,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煤。
在马可·波罗见到煤时,我们中国人用煤作燃料已经有 1000 多年的历史了。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在马可·波罗之前五千多年前,就认识了煤。
    煤,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石涅、石墨、石炭等。成书于战国时代
的《山海经》,便有这样的记载:“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
女床山就是“陕西凤翔的岐山”。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女床山的南面多产赤
铜,山的北面多产石涅,也就是“煤”。这是古籍中有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