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他的鹰瞵虎觑转向遥远的北方。公元前 489 年,伐齐,两年后,伐鲁;再
一年后,又两次伐齐,并且在公元前 484 年,杀掉了多谋善战的伍子胥。
公元前 482 年,当吴王夫差在千里之外的黄池(今河南封丘一带)会盟
诸侯,同晋国争当盟主的时候,强大起来的赵王勾践乘虚而入,一举攻下了
吴国都城,杀掉了太子友。
公元前 475 年,越王大举进攻吴国,围城两年。现在,轮到吴王夫差乞
哀求和了。越王却说:“上天曾经把越国赐给吴王,吴国不肯接受,现在上
天把吴国赐给越国,越国岂敢推辞?”吴王无奈,只好拔剑自裁,结束了持
续了几十年的吴越战争。
姑苏台大火三月。然而,西施哪里去了?那个传说中为着祖邦的存亡而
忍辱负重的西施?那个传奇式的英雄?
西施有无之谜
关于西施的有无,历来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一派意见是:
(一)西施是古代美女的通称,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屡见。早于勾践 200
年的《管子》中就说:“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她怎么又可能传奇
式的出现在 200 年之后的吴越战场上呢?
(二)所有与西施有关的先秦典籍,都不曾提到“美人计”。连热衷于
鼓吹忠义节烈,并且最善于钩奇猎隐的司马迁也没有提及“西施”一词,可
见美人计故事,实是后人杜撰。
(三)美人计故事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
500 年后的袁康、赵晔,又怎么可能知道这段湮没了 500 年之久的历史陈迹?
(四)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国家的兴亡,有它深刻的政治、经
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原因,绝不是一两个从属人物所能左右的,何况
是被封建社会排除于政治舞台之外的女子。然而,一到国家败亡,就找出女
子来当替罪羊,夏桀有妹喜,商纣有姐己,周幽有褒姒,不一而足。因此,
吴越战争中的美人计,也不过是“女祸亡国论”的变种,是封建社会史学家
和小说家的惯技,认真不得的。因此,西施实无其人,美人计也实无其事。

另一派意见是:
(一)《管子》一书,并非一时之作,也非一人之作,常有后人补人的
文 字 , 因 此 , 用 这 来 论 证 西 施 的 迟 早 , 有 没 有 35
是不足为据的。而一到战国时期。诚朴如《墨子》,方正如《孟子》,旷达
如《庄子》,都曾对西施的“美”交口称誉,西汉初年的贾谊《新书》、刘
向《说苑》、刘安《淮南子》更是言之凿凿,西施确有其人,是不容置疑的。
(二)施行“美人计”或者误中“美人计”,都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
儿。因此,西施之事,为吴、越两国史家所讳言。柄笔严谨的司马迁未能纳
入《史记》,是不足为奇的。然而这富于传奇色彩的人或事,必然在吴越地
区广为流传。此事首先由籍贯吴越的作家袁康、赵晔分别披露,正是理有必
然。
(三)浙江绍兴出土了两面汉代制作的吴越人物画像铜镜,画像内容、
题款有吴王、伍子胥、越王、范蠡、越王和二女。画中吴王怒视伍子胥,伍
子胥则慷慨拔剑作欲自刎之态,越王与范蠡窃窃私语,暗自得意,那宽袖长
裙、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的二女就当然是西施和另一同献的美女郑旦了。为
西施教习歌舞的土城山遗址尚在,供西施居处游览的姑苏台、馆娃宫、西施
洞、玩月池等遗址尚在。西施其人其事,是不必怀疑的。
当然,吴国的灭亡,必有其自身的不可不亡的原因。西施的出现,只是
加速吴王的腐败,在客观上为越王灭吴创造了某种条件而已。夸大西施在灭
吴过程中的作用,或者完全否认这种作用,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唐代诗人罗
隐在《西施》一绝中说得中肯: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失踪之谜
围城两年,大火三月,西施却下落不明。
一种说法是:吴越战争之后,西施被安置回乡,在风景秀丽的若耶溪畔,
度过了晚年。初唐诗人宋之问在《浣沙篇》写道:
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
鸟惊入松萝,鱼沉畏荷花。
不过,这只是后代学子的一种善良的愿望,在历史上却是找不到根据的。
第二种说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和西施时代相距不远的《墨子》记载
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
裂,其事也。”文中所举的比干、孟贲、吴起之死,均与史实相符,可见,
西施被沉,也是真的。古本《吴越春秋》说:“吴亡,西施被杀。”《吴越
春秋逸篇》也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鸱夷”,
就是皮袋,伍子胥也是装在“鸱夷”里,投入了钱塘江的。民间传说:他的
怨,他的怒,终于化成定时而发的潮水,形成千古奇观“钱塘潮”。想不到
西施也落得个同样的结局。于是,小说家们又附出新情节,冯梦龙《东周列
国志》和柏杨先生的《皇后之死》说:越王把西施掳归故国,越夫人醋劲大
发,逼着越王,把西施沉水,还说:“这种亡国的妖孽,留着何用?”
第三种说法却颇为浪漫:《越绝书》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
泛五湖而去。”根据这条史料,明代的戏曲作家梁辰鱼编成了颇具影响的《浣
纱记》。他说:“范蠡和西施早已定情。吴亡后,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范蠡却
认为越王雄猜阴狠,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激流勇退,在一个风清月

白的夜晚,带着西施,驾着一叶扁舟,泛五湖而去。
不数年,齐鲁一带有一位来历不明的富家,私资巨万,人称陶朱公,据
说,就是这位亡去的范蠡。
西施本是农家女子,只是因为天生丽质,做了越王政治斗争中的工具,
事成之后,“兔死狗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看一看灭吴后的范蠡出逃、
文种被杀,就知端的。唐代诗人李商隐说:“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
西施。”皮日休也说:“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都是深信此
说的。可不悲哉!

李师师和宋徽宗

一代名妓李师师和北宋君主的风流韵事,传说很多,散见于南宋以来的
多种笔记、小说,其中以无名氏的《李师师外传》和张端义的《贵耳集》,
比较详细、真切。
《外传》中的李师师
据《李师师外传》记述:李师师,北宋汴京人,是一个洗染工的女儿。
汴京的风俗:父母喜爱的儿女,就送到佛寺去挂个出家的名儿,叫做“舍
身”,师师小时候也舍了身,当时佛门弟子习惯称“师”,所以父母就疼爱
地叫她“师师”。
师师 4 岁的时候,父母双亡,一个后来称做李姥姥的烟花女子收养了她。
长大以后,她色艺双绝,在汴京各教坊中名列第一,宋徽宗赵佶是一个
风流天子,他不理朝政,却热衷于琴棋书画,声色犬马,他听说李师师艳绝
一时,就想见见她。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徽宗叫太监张迪送去许多裘衣、彩缎、珍珠、金银,
假称是大商人赵乙,李师师让他等了好久好久,直到深夜才接见他,态度傲
慢,露出不屑一顾的样子。徽宗问她年纪,她不答;再问,她把座位移得很
远,取下瑶琴,独自弹起《平沙落雁》的曲子来。徽宗是精通音律的人, 只
见她轻抹慢拨,音韵淡远,不觉忘记了疲倦,才弹三遍,鸡就叫了,徽宗只
好悻悻地离开。这是大观三年(1109 年)八月十七的事。
李姥姥说:“赵客人礼仪不薄,你怎能这样冷漠。”
师师说:“一个金钱的奴仆罢了,我为什么要敷衍他?”
不久,街头巷尾就传出了皇帝到过李家的新闻,李姥姥听了,吓得半死,
流着泪对师师说:“要是真的,就要满门抄斩了!”
师师说:“不要怕,他既然肯来看我,又怎会忍心杀我?逛妓院的事,
皇上一定很忌讳,决不会公开的。”
果然,赵佶不曾见怪,春节的时候,还送来一张蛇跗琴和白金。后来,
他们就交往起来了。
师师喜欢的,他都喜欢;师师需要的,他都备办,他们在一起一会儿弹
琴,一会儿下棋,一会儿写字,一会儿作画,愉快极了。
这年九月,赵佶还画了一幅题为“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
的画,送给了她。
为了来往方便,赵佶以治安保卫为名,围了一条通道,直通李家,叫做
“潜道”。从此,赵佶同师师来往,就不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