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7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0 年,国际天文学会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脉命名为“郭守敬山”;1977
年 7 月,经国际小行星组织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把他们于 1964
年发现的一颗国际小行星,也正式命名为“郭守敬”。这个伟大的名字,将
像天空的星座一样,永放光芒。

李时珍

湖北省的蕲(q)县境内,有座依山傍水、历史悠久的古城,叫蕲州镇。
í
镇东门外的瓦硝坝,住着一户姓李的医学世家。老爷子是一位走方郎中,常
年身背药箱、手摇串铃,奔走于乡镇山村,为病人解除疾苦。医生的儿子李
言闻,深得乃父家传,加之勤奋攻读,博览经史,所以不但考取过贡生,还
因医术精湛出任过太医院吏目。在蕲州一带提起李郎中,无人不知,无人不
晓。
1518 年,李言闻的第二个儿子李时珍出世了。当时,没有一个人会想到,
这个瘦弱的男孩,日后会成为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在李家后院,种着好多药草,都是喜欢研究药学的李言闻采来的。李时
珍从蹒跚学步之日起,就和这些草木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喜欢看这些花草发
芽、开花、结果;喜欢看父亲怎样把它们制成草药,为别人治病。随着年龄
的增长,他对这些草药的性能日渐了解,越发如痴如醉,整日消磨在庭园之
中。当时,医生被豪绅贵族视为“下九流”,社会地位十分卑微。李言闻对
所受歧视刻骨铭心,自然不原让聪慧的小儿子重蹈覆辙,而把改换门庭的希
望全部寄托在了时珍身上。
李时珍虽酷爱医学,但为了不辜负父亲的厚望,只好把心思暂放在那枯
燥乏味的八股文章上。他聪明颖悟,才智过人,14 岁便考中了秀才。李言闻
乐得心花怒放,以为这下儿子升腾有望了。谁知事与愿违,从 17 岁起,李时
珍接连 3 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严峻的现实,教育了李言闻,使他终于明白了
一个道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子,强扭的瓜不甜啊。从此,李时珍
放弃了功名,一心一意当起了郎中。
还在李时珍少年时代,李言闻就常把两个儿子带到自己充当诊所的道士
庙“玄妙观”中,一面行医,一面教子读书,不时让孩子们帮助誊抄一下药
方。李时珍耳濡目染,对行医的知识技能越来越熟,兴致也越来越浓,常常

偷空放下八股文章,翻开父亲的医书,读得津津有味。《尔雅》中的《释草》
《释木》《释鸟》《释兽》等篇,他都背诵如流。
一天,李言闻应病家之邀,带着长子出诊去了,玄妙观中只剩下时珍一
人。这时,来了两位病人,一个是火眼肿痛,一个是暴泄不止。李时珍思索
了半晌,说道:“父亲要到晚上才能回来。要不,我先给你们开个方子,试
试看能不能治好。不行的话再找我父亲。”那泻肚子的病人难受极了,迫不
及待地说:“好,好,郎中的公子开方子还能有错?”另一个病人也捂着红
肿的双眼,连连催促时珍开方。李时珍便果断地开方取药,打发病人走了。
李言闻回到家中,发现了小儿子开的药方,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忙
问:“这是你开的?”时珍小声回答:“是的,不知道对不对?”然后,把
病人是什么症状,为什么要用这些药,这些药有什么性能等等,一股脑儿说
了一遍,讲得头头是道。李言闻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这才知道,儿子
不仅读了不少医书,还能在治病实践中加以运用,对症下药,确实是块当大
夫的材料,心中不觉又惊又喜。这时,做兄长的果珍在旁边听着弟弟大谈药
性,十分羡慕,暗自下决心定要干件漂亮事,让父亲看看谁的医道高明。
事有凑巧。没过几天,又有两个眼病和痢疾病人前来就诊,而那天正好
只有果珍一人在诊所。他一见这两人和弟弟说起过的那两人病情一样,便不
假思索,依照弟弟的方子作了处理。不料,第二天一早,这两个病人就找上
门来,说服药后病情反而加重,要李言闻看看是怎么回事。果珍在一旁不敢
隐瞒,只好如实相告。李言闻一听就连呼“错矣”。果珍还不服气:“同样
的病,同样的药,为什么弟弟对,我偏错了?”李言闻答道:“有的病症看
上去差不多,实质却不一样。”接着,把为什么那天时珍要以艾草为主药,
而今儿这两个病人却应该以黄连为主药的道理讲了一遍,把个果珍说得心服
口服。李言闻总是这样,从医理和病情两方面给孩子们灌输全面的医学知识,
使两个儿子都大得裨益。
李时珍 20 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滔滔洪水如猛兽般冲决
了江堤,蕲河两岸的千顷良田顿时化作一片汪洋。乡亲们流离失所,到处是
一片哭声。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病魔无情地吞噬着无辜的生命。李时
珍目睹惨景,心如刀绞,和父兄一道,没日没夜地救护着病人,不知把多少
濒临死亡的人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
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叫道:“李大夫你给评评理!我爹吃了这家伙开
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我去找他算账,他硬说药方没错。我们信得过你,
你给看看。”说着把给父亲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喏,这就是药渣。”李
时珍抓起药渣,一一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自言自语道:“这是虎掌
啊!”那江湖郎中一听“虎掌”,慌忙分辩说:“我绝对没开过这味药!”
“那肯定是药铺弄错了!”年轻人说着,就要往门外冲。李时珍忙拉住他,
说道:“别去了,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就以《日华本草》的记载来说,就
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了……”“对,我开的是漏蓝子!”江湖郎中急急
地插了一句。“是啊,药铺有医书为据,打官司也没用。”众人慨叹了一阵,
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的药,病人服药
后很快就死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
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

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
这一桩桩、一件件药物误人的事,在李时珍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毫无
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定存在着一些漏
误。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会耽误治病,重者
要害人性命啊!
深夜,月光如水,烛光摇曳。李时珍和父亲在灯下倾心而谈。听了儿子
的一番宏论,李言闻语重心长地说:“你想重修本草的想法不错,可是难啊。
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恐怕只有朝廷才有这么大的力量。何况,关于本
草的书,相当浩繁,你虽然读了一些,可研究得还很不够,远远不能适应修
书的要求。还是先在读书上狠下一番功夫吧,你说是不是?”
父亲的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李时珍的心。在以后的 10 年中,他全
身心地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医书宝库中,熟读了《内经》《本草经》《伤寒论》
《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以及历代名家著述和大量关于花草树木的书籍,单
是笔记就装了满满几柜子,为修订本草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1551 年,明宗室武昌楚王闻知李时珍医术精湛,聘他到王府主管祭祀、
礼仪和医务。李时珍本不愿与皇亲国戚交往,但考虑到楚王也许会帮忙,使
朝廷答应重修本草,于是就打点行装进了王府。不久,便因治愈楚王世子的
暴厥和其他不少人的疑难杂症而名扬朝廷,被举荐担任了太医院的医官。这
太医院,是明王朝的中央医疗机构,院中拥有大量外界罕见的珍贵医书资料
和药物标本。李时珍在这里大开眼界,一头扎进书堆,夜以继日地研读、摘
抄和描绘药物图形。努力吸取着前人提供的医学精髓。与此同时,他多次向
院方提出编写新本草的建议。然而,他的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面遭到无端
的讥讽挖苦与打击中伤。李时珍很快便明白,这里决非自己用武之地,要想
实现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只有走自己的路。一年后,他毅然告病还乡。
1552 年,35 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
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