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俱舍论·世间品 所记有关「缘起-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purva…kalayaj   kriyayaj   ktva…vidher   iti。
               samana…kartrkayoh purvakala iti vacanat。) ”。
               其實,對於不諳梵語的藏文讀者而言,這段譯文是全
               然洠в幸饬x的。


                                16 頁



        〃 kaw cid ”(奘師將之譯為「少行法」), 實為賓詞補語
        。 因此,奘師將原文之句譯為「無少行法有在起前,先至於
        緣,後時方起。 」這種譯法雖然是照顧到了梵語中不甚重要
        的語序,但顯然是無法同時兼顧原文的句構。 因為我們若是
        把奘師此譯的前一分句解讀為 「洠в腥魏我环ǹ梢栽谏鹨
        前先行存在」,則與真諦的譯讀應該是一致的; 至於奘師此
        譯的後一分句, 吾人亦可將之判讀為「它先遇合了其生起的
        條件, 然後方才起現」然則如此一來,吾人實難在奘師譯文
        之中見出前後這兩個分句之間的關係。 因此,原文本來相當
        清楚的意思反而在奘師譯文之中變得模糊不清。( 裕А20) 或
        許奘師在傳譯此句之際, 他心目中的意思是在說「吾人難以
        設想有任何一法能在生起以前先行存在, 它可以先遇合了其
        生起的條件 ,然後方才起現」, ( 裕А21) 但是《光記》與
       《寶疏》顯然都洠в须S順此一路數來理解奘師
        ──────────────
        ( 裕А20) 《光記》於此疏之曰:「若有少行法有在起前,可
                  得說言『先至於緣, 後時方起』,既無行法有在
                  起前, 先至緣已,後時方起,如何得說『至緣已
                  起』?」他的意思是說: 「如果有任何一法在其
                  生起以前先行存在, 則可以說『它先遇合了其生
                  起的條件,然後方才起現。 』(亦即論主的詞義
                  解釋方可成立)但是, 既然洠в腥魏我环ㄊ窃谄
                  生起以前先行存在, 而可以先遇合了其生起的條
                  件,然後方才起現; 那麼如何可以說『它遇合了
                  其生起的條件,然後方才起現,是緣起的意思。』
                  呢? 這也就是說論主若視“ pratitya ”為獨立
                  分詞 , 則論主之釋“ pratityasamutpada ”為
                 “pratyayaj prapya samud…bhavah ”根本上是講
                  不通的。 」普光把此句的文義判為是一項獨立的
                  理由, 用以表示文法學者反對論主的詞義解釋,
                  這一點雖然在義理上是洠в袉栴}的, 但是與原文
                  之義顯然並不相符, 因為如此一來,則難以見出
                  本句在義理結構上與第三句之間 可能存在的邏輯
                  關係,從而使第三句變得似乎是可有可無的。
                 《寶疏》在這一點上和《光記》之說相同(其疏文
                  可見之於裕А15 ), 也是把本句視為是文法學者
                  用來批評論主的詞義解釋所提出來的一項理由。
                  他們的這種詮釋, 當然是受到奘師譯文的影響
                 (或許玄奘本人正是如此來理解原文之義也說不定)。
        ( 裕А2 1) 事實上,這個意思正是 Poussin 對奘師譯文的判
                  讀(參見 L。M。Pruden  的英文轉譯, pp。413 ~
                  4。 )。 然而,這層意思或許是 Poussin 從其它
                  相關文獻得來的, 蓋藏文譯本與《稱友疏》(稱
                  友於其相關疏文之中並直接未牒引“ yah ”所引
                  領的形容詞子句)乃至《光記》和 《寶疏》均未
                  依 Poussin 的譯讀方式來理解原文之義,而且我



                                17 頁


        此一譯文。
          至於第三句, 真諦譯之為「無事不依作者成故」(因為
        洠в腥魏蝿幼骺梢圆灰揽孔髡叨桑〈司渲g明顯的是
        為了配合其第二句的譯文; 而由其第二與第三兩句的譯文,
        我們也可以清楚見出在真諦的詮釋之下, 這兩個分句之間在
        義理結構上可能存在的邏輯關係。 實則,這層關係在原文的
        表層句構裡並未浮現, 故而真諦此一帶有詮釋風格的譯文,
        可以說是試圖浮顯其深層句構之作, 就此而言,吾人以為此
        一譯文仍可算是頗為成功的意譯。 至於奘師之譯,所謂「非
        無作者可有作用」,吾人若對照原文“ na ca apy akartrka
        'sti kriya ”,則可以見出奘師此句之譯仍是隨順原文語序
        而來的「硬譯」, 既未考懀г牡木錁嫞踩粺o視於漢語
        的語法;就中,「非」之一詞乃譯自“ na ca api ”(甚且
        也洠в校 笩o作者」一語實譯自“ akartrka ”,而「可
        有作用」之句則譯自“ asti kriya ”。 實則,吾人若就原
        文而言,“ akartrka ”乃是用以修飾“ kriya ”的形容詞
        (此二者均為主格, 藏本譯作“ byed pa po med pahi bya
        ba ”,故而或可譯作「缺乏作者的作用」),而“ na ”是
        用以否定本句的動詞“ asti ”; 因此,若譯之為「無作者
        不可有作用」,( 裕А22) 這雖然不盡符合原文的表層句構,
        但是就其深層句構而言, 則可以說是相應原文之義的,而且
        也比較像是道地的漢語構句方式。 奘師所以並未如此翻譯,
        究其原因, 極有可能是在過度牽就原文語序的情況下,忽略
        了文義上應有的斟酌, 從而造就了「非
        ──────────────
                 們也很難見出在奘師譯文之中可以有這一層的意思
                 。
        ( 裕А22) Poussin 正是如此來判讀此句(參見  L。M。Pruden
                 前揭書,p。414。 )。 然而,這層意思極可能是他
                 得自稱友的疏文或來自藏本之譯,而非直接出自對
                 奘師之譯的判讀。《光記》對本句的疏文如次:
                「非無作者法體,可有作用; 以彼作用,必依體故
                 。」普光此處顯然是把奘師譯文中「非無」一詞,
                 視為是雙重否定的意思而將之理解為「有作者法體
                 ,可有作用;以彼作用,必依體故。」實則,在奘
                 師譯文之中的「非無」一詞,正如吾人在前文中所
                 分析的,乃是譯自原文“na ca apy a…'kartrka'”
                 ,故而並不能視之為是雙重否定的意思,因此我們
                 可以知道普光在判讀奘師譯文之際,根本無法見出
                 其「非」之一詞實際上的語法作用(雖然他的疏釋
                 在義理上與原文之義是相應的),蓋奘師此句譯文
                 實非道地的漢語構句。



                                18 頁


        無作者可有作用」這種不似漢語的構句形式。( 裕А23)
           根據以上兩家譯文的比對與分析,我們不但可以見出真
        諦以詮釋為導向的翻譯風格, 同時也可以看到玄奘近似逐語
        直譯式的譯筆。 此中,前者在翻譯上致力於抉發原文的深層
        語意, 而無視於其表層句構,對於特屬梵文語法的概念,諸
        如“ ktva ”以及其使用規則,不是未加理會, 便是語焉不
        詳的一筆帶過, 這些翻譯上的特色似乎多少都反映出了譯者
        梵土出身的外籍身份。 至於後者的傳譯特色,則是大異其趣
        , 他從不放過任何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