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杭州坊巷录-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衙弄北十五奎巷,南与城隍楼牌巷相通。宋曾名竹竿巷,属长庆坊。命名十五奎巷有两说:一说巷徽州会馆内有一大石龟,俗名石乌龟巷,因嫌其不雅,改称十五奎巷。另一说,明嘉靖年间,巷人多习骑射,科举考试时一举得十人,故称十武魁巷,谐音读成十五奎巷。据传南宋僧人宝宁在巷内尝建百法寺,淳熙十四年(1187)改称广润寺,元复为百法寺。明隆庆年间,总督胡宗宪平倭有功,此寺改为祠祭祀他。巷内原来还有祭祀行刺秦桧的殿前小校施全的施公祠以及玄妙观,已毁。巷东口之四眼井,为千年古井。 
  九刀庙巷 
  九刀庙巷,因巷内有九刀庙而得名。传说庙中供九把大刀,代表三国时名将关云长及其部将关平、周仓、王甫、赵累、廖化、伊籍、冯斗、程畿等九人。庙建于何时不详,毁于解放以后。 
  大东门 
  凤起路与新华路交叉口处的大东门,宋曾在此设后军寨,寨有朝东之大营门,故称。寨南驻楼子营。宣和二年(1120),因讨睦州方腊,威捷第一指挥马军、全捷第二第三指挥部步军驻扎在这一带。故附近巷名旧多以驻军名之。 
  大东门 
  大东门(直街)乃宋后军寨之东门,即大营门也,转南有楼子营。大营前古称大路营,《西湖游览志》:“大路营,在褚家塘。”《武林坊巷志》:“褚堂巷亦作褚家塘,为褚遂良故里,地旧濒茅山河,吴越钱氏大路营在此。褚家塘即大路营口。清代讹为池塘巷,沿用至今。“传说,春秋时,其地为吴公子庆忌宅。据《杭州重建观成堂记》碑文载:”昔褚河南之孙名载者,归自广陵(今扬州)得机杼之法,而绸业以张。“褚载为褚遂良九世孙,对推动杭州绸缎业的发展有殊功,。后被尊杭州丝绸同业祖师。宋至道元年(995)建庙曰”通型“以祀。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丝业同人捐资重建,称”通圣“。清道光年间,杭州绸业界又集资在”通圣“庙侧建”观成堂“(俗称机神庙)作为平时议事之所,后又改堂作绸业会馆。杭州祀丝绸祖师的机神庙,还有三处:东园巷机神庙、闸弄口机神庙、红门局机神庙。以东园巷机神庙(址在今东园巷小学)香火最盛,中祀轩辕氏(黄帝、蚕丝之神)、左伯余(服装之神),右褚载(织机之神)。其地历来是屯之处,今尚留大营前地名。 
  大井巷 
  宋时为吴山坊,坊内有大井,称吴山井巷,俗称大井巷。相传此井为五代吴越时德昭国师所凿,周四丈,其水甘冽泓莹洁,异于众泉。南宋绍兴年间,太尉董德元捐钱购石板盖上,中凿五眼。宋淳?七年(1247),临安大旱,城井皆涸,独此井日下万绠,不盈不减,都人神之。安抚赵与 在井旁立祠保护。明洪武初,参政徐本立石刻“吴山第一泉“五字。背面记述此井在南宋淳?年间大旱利民之事,今碑已废。(钱14)大井巷内围绕有许多故事,流传至今年代最早的是:明代万历元年(1573)在井旁开设了一家朱养心药室,汲取井水炼制专治疮毒的膏药。据《乾隆府志》记载:朱养心,余姚人,幼年入山采得方书,专治外科。迁来大井巷开药室,手到病除,远近驰名。旧时杭城多火灾,惟朱养心从不受害,传说曾有乞丐(道士)遍体生疮,哀求诊救,经主人款留调治百日而愈;乞丐临别时在堂上画了一条喷水的乌龙,掷笔而去。 
  三元坊巷 
  三元坊巷对方便弄,宋为修义坊。俗称凌椒姜巷,为屠 所聚,亦呼肉市巷。据《说杭州》记载,明淳安人商略尝住此巷,他参加乡试、会试、殿试均得第一,“连中三元”,后官至兵部侍郎、春坊大学士,地方官员遂在巷口建青石碑坊,记得“三元坊“三字,遂改巷名为三元坊巷。 
  下袁井巷 
  在巡抚署北,即抚宁巷北侧。明《万历志》称这里为袁酒巷,因有南宋时当过京兆尹的袁彦纯曾在这里卖过酒,故有此名,后讹称袁井巷。 
  万寿亭街 
  体育场路南有万寿亭街,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圣祖南巡,诏蠲本年田赋,赐80岁以上老人粟帛,70岁以上者免本身徭役;增各府州县童生进额,万民高呼,建亭本以祝圣寿无疆,街以亭名。 
  小营巷 
  马市街中段有条通往直大方伯的小营巷,清光绪时,官书局曾设于此据《杭州与西湖史话》记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三十一日,太平军二次攻克杭州后,镇守杭州的太平军主将听王陈炳文,在此设指挥部,俗称听王府。小营巷即因曾为太平营地而得名。 
  小庙巷 
  东起窑瓶巷,西出新华路。旧有真武院,创自南宋,祀真武神。明毁,崇祯六年(1633)重建,规制未复,湫隘不称,里人呼之小庙。小庙巷西出乃新华路之北段,此地旧为升平街,即宋之琼花街,为春秋庆忌宅也。《梦梁录》:琼花园,在褚家塘东。《七修类稿》:琼花,惟扬州有之,类聚八仙。(南宋)宦者陈源取孙枝接于八仙根上,至今流传,杭褚家塘琼花园是也。褚家塘有土地祠,见古碑,知祠名通圣者。通圣(庙)祠祀褚载。通圣庙址在小庙巷北之小井弄(已湮),即现杭州丝绸工业之公司驻地。 
  上仓桥 
  宋名安和桥,元代名圣安寺桥,明以圣安寺为仓,改名胜安,清称部院仓桥。元元贞二年(1296),西僧错监藏奉基层奉旨建圣安寺于桥东。至正二年(1342)毁于火,后改为军器库。明改军器库为贮粮用的预备仓,俗呼老人仓,又因系圣安寺基改建,亦称圣安仓。 
  马子弄 
  东出建国南路,上板儿巷西,断河头东,《梦梁录》巷十三:“杭城户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去,谓之‘倾脚头’,各有主顾,不敢侵夺,粪主必与之争,甚者经府大讼,胜而后已。”马子弄实为马子铺集市。民国时期,断河头为粪船麋集之地,当时杭城有三家“金汁行”(粪行),垄断粪汁,断河头亦有一家。 
  王马巷 
  东起海狮沟,西至新华路。宋名枢密巷,《咸淳临安志》,枢密院亲兵营凡四,一在褚家塘。巷以枢密得名。明改称王马巷,《成化杭州府志》称,凝真庵为里人马教授舍宅。今巷正对凝真庵,扬清祠即奉王公骑之处,故以王马名巷,巷有白衣寺,旧有好木庵,亦称西江禅院,因好木禅尝隐于此,故名。
  丰乐桥 
  在回回新桥北面,宋属善履坊东,旧名踏道桥,因桥畔有临安(杭州)名酒肆丰乐楼,为朝士会饮之处,故名丰乐桥。 
  元宝心 
  北起四牌楼西端,南塞。长10米,宽2米。地处瑞石山东麓山坳中,以形得名。杭州地名中有以“人名”、“事名”、“物名”等,这里是以“形”名的,因地势高高拱起,如元宝“心”。也是为讨口彩。它的东面连接四牌楼、城隍牌楼,这条路古代是皇帝上山的路,康熙、乾隆几欠上吴山都经由此路,从元宝心连接的登山道有宽阔、整齐的石砌台阶,可见当年皇家气派。元宝心60号有阮公祠,系祀清浙江巡抚阮元的祠堂。 
  元宝街 
  下袁井巷与牛羊司之间有元宝街,西起牛羊司巷,东至金钗袋巷,为杭城惟一保存至今的古石板路。整条街东西两端低,中间高,呈弓形,中间横铺石板120余块,每块长1至2。2米,宽70至90厘米,厚8至10厘米,两侧为直铺石板,每块长1。5米左右,宽30至50厘米不等。金钗袋巷至牛羊司巷段。原是石板路,后改建成石粉路面。该路全长210米,路宽2。5至3。5米,石板与石粉路面。元宝街之名,是因元代省府富藏库在朝天门(鼓楼)外,疑其旧址在此。“元宝”或因富藏而称。后人因巷内两侧高墙如元宝之两翼,中间石板路光滑如元宝心,疑为以状取名。被誉为国宝的胡雪岩旧居坐落在望仙桥东南堍,这里在南宋时是奸臣秦桧的相府,以后从这里至新宫桥扩建为德寿宫,供宋高宗赵构退位为太上皇时居住。 
  天水桥 
  宋名天水院桥,御街由此折西,桥跨城北小河,桥东为皇城修内司绸兵营。桥西有草料场,桥北为省仓上界及六部架阁库。 
  井亭桥 
  系解放路与浣纱路相交地段的区片名,南宋时有甘泉坊。清代时为井亭桥大街。唐代李泌守杭州时开凿六井,李后任宰相,人们称甘泉坊之相国井,井上有亭,井旁之桥称为井亭桥。宁时井亭桥横跨于清湖河(今浣纱路)之上,民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