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7-医学入门-第1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香港脚膝胫软柔。 
脚曰气者,风寒暑湿四气蒸于足,循经入脏之深,而发则以渐,非若四气中人虽浅而骤也。外证全类伤寒, 
且有六经传变,一如太阳头疼身热云云,直至厥阴烦满囊拳。又有合、并二病。但初起脚膝软弱顽痹,转筋赤 
肿为异耳。如太阳证见外踝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皆痛者,随四气偏胜发散,麻黄汤加防风、羌活、细辛、葛根、 
白术、茯苓,防己,或败毒散合槟苏散。阳明证见髀膝外廉下入中指内痛者,随四气偏胜微利,大柴胡汤加羌 
活、细辛、杏仁,或升麻葛根汤合槟苏散。少阳证见诸足指节痛者,宜和解,小柴胡汤去参加防风、葛根、细 
辛,白术、茯苓、麦门冬、干姜、小草。三阳合病,拘挛便闭者,合前三方加减而服,名左经汤。或专入足太 
阴经,证见股膝内廉、足大指端内侧痛或浮肿者,古桂附汤加防己、白术、茯苓。少阴经,证见足小指下连 
足心,廉股内痛冲胸不食,面黑溺涩,小腹不仁者,难治,八味丸救之。厥阴经。证见足大指连内廉,脐腹 
胀痛,脚挛干呕者,养真丹。如足三阴挛痹缓弱,上攻胸胁肩背,下注脚膝,足心热者,换腿丸。要之,风多 
入肝,病筋走注,脉浮无汗,小续命汤加独活。风毒肿痛,排风汤、槟榔散;筋急掣痛,乳香定痛散。湿多入 
脾,病肉重着,行起忽倒或肿,除湿汤;痰多者,用此汤吞清州白丸子。暑多入心,病气喘闷烦躁,所患必热, 
败毒散加大黄。寒多入肾,病骨挛急掣痛,所患必冷,五积散、越婢汤加木瓜,通用千金续命汤、流气饮子、 
乌药顺气散。烦躁者,单竹沥饮之;便闭者,三和散、脾约丸;毒瓦斯冲心作痛者,苏子降气汤下养正丹,或吴 
萸煎汤,刺入姜汁救之,死在旦夕。寻常春夏,槟苏散加川楝子,热肿赤者,败毒散加木瓜、苍术;秋冬, 
五积散加木瓜、槟榔、牛膝、吴萸。最忌补汤淋洗,草药摊 。其证有因于气,因于饮食及丹石者,不可不知。 
瘀血昏忘如狂,胸胁小腹不快; 
血乃人身河渠,贵流通而不贵凝滞。或当汗不汗,津液内渗;或不当汗而汗,津液内竭;或利小便过多, 
以致血热化为恶瘀;又或其人素有跌扑闪挫、善思善郁、过食煎炒,以致血热瘀滞。蓄于上焦,则衄血善忘, 
甚则昏迷,良久乃苏,或胸胁腹皆满痛,谵语昏愦,谓之血结胸证;蓄于中焦,则头汗作渴发黄;蓄于下焦, 
则如狂便黑,小腹急结,按之则痛,其脉必芤涩。外证寒热,全类伤寒。太阳证则如狂,阳明证则善忘,少阳 
证则寒热似疟。大概治上,犀角地黄汤;治中,桃仁承气汤;治下,抵当汤、丸。然必证重脉数,方可抵当攻 
之;证轻脉微,通用犀角地黄汤,加青皮、芩、连、大黄,或小柴胡汤加桃仁、生地兼栀子、茵陈。一切血证, 
皆此治法不易。伤寒有用承气大下不解,反便坚善食者,瘀血也。凡病日轻夜重,便是瘀血,所以打扑伤损, 
证亦类伤寒。 
疮毒饮食如旧,掀发肿痛可求。 
凡患痈疽背发疔疮,一切无名肿毒,初起寒热,全类伤寒。但伤寒不食,疮毒饮食如常,且身有红肿 
痛处可验。不可妄施汗下,宜外科法治之。俗呼流注伤寒,流者,行也;注者, 
住也。血气流行,遇寒邪则凝涩,结如堆核,大者如拳,小者如李,初起寒热,全类伤寒。未溃者,宜败毒散 
合凉膈散加金银花;已溃者,托里散,不可作正伤寒治之。俗呼赤膈伤寒,胸膈赤肿疼痛,寒热类伤寒,非正 
伤寒也,宜荆防败毒散合小陷胸汤,里实者,防风通圣散。 
痘疹尻足当时冷, 
凡幼稚及年长之人,忽类伤寒证,如未患痘疹,尻足中指皆冷,宜从痘证初热条治之。 
劳发痰火待日周。 
素有痰火,略有劳动,便发寒热,全类伤寒。轻者,将息周日自愈;重者,颈腋膊胯之间遂结核肿硬, 
或消,下次遇劳又发,治宜八物二陈汤,加降火和解之药。 
外感疏泄勿甚, 
旧谓伤为中,感冒为伤。今悉分之,正恐人以伤寒重剂而治感冒轻病,变生异证。盖感寒虽亦恶寒面惨, 
其头疼发热,不如伤寒之甚,脉多沉迟;感风虽亦恶风鼻塞,其发热等证,亦不如伤风之甚,脉多浮数。大概 
未发热者,感寒,香苏散;感风,苏葛汤、古苍荆散。已发热者,九味羌活汤之类热服,肌体微润即愈。寻常体 
薄多疾之人,只于原服药中加生姜、陈皮,或寒用二陈汤,风用三白汤加减。详见杂病。 
内伤补益兼投。 
外感挟内伤者,素冒风寒未发,加之饮食劳倦触动,外证全类伤寒。但左手人迎及关脉,大于右手气口 
一二倍,此外感重而内伤轻也,治以九味羌活汤去苍术、生地,用白术,随六经见证加减。如内伤脾胃,外感 
寒邪者,藿香正气散、人参养胃汤。如内伤饮食,外感风寒者,平胃散加黄连、枳实;便闭加桃仁、大黄。如内 
伤生冷,外感风寒者,五积散。内伤挟外感者,先因饮食劳役过度,身痛腰腿酸软,而其体已解 ,又感冒风 
寒,外证全类伤寒。但右手气口及关脉,大于左手人迎一二倍,此内伤重而外感轻也,治以补中益气汤,或调 
中益气汤,随六经见证加减。误作伤寒,大发其汗者死。内伤房室,又感风者,玉屏风散,或加桂枝、白芍; 
内伤房室,又感寒者,川芎汤。风寒两感者,玉屏风散合川芎汤。体薄者,通用十全大补汤,少加防风、羌活、 
细辛、白芷。肢冷者,加姜附。阴虚者,八物汤加陈皮、炒干姜,不可误用风寒燥药,愈亏肾水。内伤虚损, 
四肢无力发热,亦类伤寒,但必兼盗汗、遗精、白浊为异,内伤卫虚恶风,荣虚恶寒,亦类伤寒,但居密室则 
不恶也。内伤阴虚火动,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但体清瘦,脉无力为异,内伤大渴体热,脉洪大,似阳明中热 
白虎证,但脉无力耳。内伤长夏困倦,似外感湿热,或发热头疼似温暑病。以上俱宜补中益气汤,或四物汤、 
四君子汤加减。详内外伤辨及杂病各条。解 出《内经》,解者,肌肉解散; 者,筋不束骨。其证似寒非寒, 
似热非热,四肢骨节解散,怠惰烦疼,饮食不美。或因伤酒,或中湿,或感冒风寒,或房事过多,或妇人经 
水不调,似痧病而实非痧也。治宜通其气血,疏其腠理,以内伤兼外感药调之;轻者,从俗刮痧,刺十指及委 
中血。痧证类伤寒,见杂病蛊瘴。 
上一段论类伤寒名义。 
旧以痰饮、虚烦、香港脚、食积、疮毒、瘀血,劳发、痘疹八证,六类伤寒。添加感冒、劳伤,共成十证。 
要之百病皆类伤寒,不可不知。 
正、类伤寒如斯,传变伤寒何谓?尝闻∶传阳则潮(热自)汗(便)闭(溺)涩(腹)满,(口)渴(发) 
狂谵(语),甚则(发)斑呕(血)喘急,能升墙屋;变阴则厥冷呕吐利,不渴静蜷,甚则咽痛郑声,欲坐井 
地,请以初证言之。 

外集·卷三(病机)外感
伤寒
属性:头痛三阳所主,而湿痰鼻塞胸烦; 
太阳表证,头痛自巅顶连两额太阳穴者,分有汗、无汗治之,若头痛如破者,急用连须葱白汤姑止之。 
阳明表证,额痛连鼻目齿,葛根葱白汤、葱豉汤;阳明里证,晡热汗多头痛者,调胃承气汤;阳明证汗多烦渴, 
脉洪头痛者,白虎汤加白芷。少阳证,头角痛连耳,往来寒热者,小柴胡。湿家鼻塞声重头痛者,令病患先噙水 
一口勿咽,次将瓜蒂散一字入鼻内,搐出黄水为度。痰涎头痛难当,胸膈烦满欲吐,寒热者,瓜蒂散吐之。凡 
头痛连脑痛甚,手足俱寒者不治。 
巅痛厥阴所司,而脾肾从足至颈。 
三阴无头疼。太阴、少阴脉至颈胸而还,惟厥阴上系与督脉会于巅顶,下颃颡连目出额,必兼干呕吐沫, 
却无身热,亦与阳证不同,三味参萸汤主之;轻者,小建中汤。若厥阴得浮脉,则阴病见阳易愈。若脉沉痛入 
泥丸,手足冷爪甲青者,谓之真头痛。有上证而连齿痛者,属少阴厥证,俱不治。然风温在少阴,湿温在太阴, 
而反头痛,至阴毒及太阳少阴两感,亦有头痛,不与阴证无头疼相反耶。然少阴虽有反热而无头疼,厥阴虽有 
头疼而无身热,且头疼终不如阳经之甚。若身热头疼两全者,则属阳证。 
项强连背邪初临, 
项硬而不能左右回顾,太阳初证。表实无汗,葛根汤;表虚有汗,桂枝汤加葛根。若误下邪气乘虚入里, 
反结胸而项强又不解,谓之结胸项强,大陷胸汤、丸,兼理中丸,或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