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7-医学入门-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狂言乱语加辰砂;小便闭加瞿麦、滑石;大便难加黄芩;劳复加桔梗;水气加葶苈;发虚热加参、 、麦门冬,以 
分阴阳;腹痛加木香;气块加三棱、莪术;鼻衄加茅花;尿血加山栀;身痛加苍术;烦躁去桂加人参;心烦不 
眠加阿胶。 
x陶氏五苓散x 即五苓散用桂枝,加甘草、滑石、山栀、灯芯,临熟入盐一字调服。如中湿身目黄加茵陈; 
水结胸加灯芯、木通。凡导赤、八正散之类,皆自此二方而变化之也。 
x和解x 
和其内热,解其外邪,伤寒方之王道也。 
x小柴胡汤x 又名三禁汤,禁发汗利大小便者宜此。本治少阳半表里证,头痛项强,耳前后肿或聋,筋脉拘 
急,身疼胁痛,寒热往来,或呕,或渴,或咳,或悸,胸膈痞满,烦闷硬痛,或汗下前后不解。及瘟疫两感, 
太阳阳明初证,不敢汗吐与下,过经不解,热入血室等证。杂病蒸热,肌体羸瘦,为用最多。但其间有五证尤 
为的当,伤寒五六日,胸满,心烦喜呕,身热心中咳逆,不欲食,或呕,或不呕者,一可服,若因渴欲饮水者, 
不可服;寒热往来而心悸者,二可服;胁下满硬而痛,耳聋胸痞,小便不利,或渴或不渴者,三可服;发潮热 
者,四可服;瘥后发热者,五可服。要知无热证者,不可服,为药性颇寒耳。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人参(一钱) 半夏(一钱) 甘草(四分) 
姜三片,枣二枚,水煎去渣,澄清温服,则能入胆,此方内有柴胡、半夏,能利能汗,以解半表里之邪。 
然本气分药也,而血病每用之者,以柴、芩专能调血故也。况伤寒日稍久不解者,热必伤血,故表恶寒发热而 
里未实者,加桂以温血;表热汗里又燥渴粪硬者,加大黄以清血。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仁; 
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腹痛去芩加芍药;胁下痞闷去枣加牡蛎、枳实;胁痛加青皮;未经下而心中饱闷 
加枳、梗;心悸,小便不利去芩加茯苓;不渴,外有微热,去参加桂;咳嗽去参、枣,加五味子、炮干姜; 
呕加姜汁、竹茹;虚烦加竹叶、粳米;鼻衄加生地、茅花;痰盛或喘加桑白皮、乌梅;热盛错语不眠,加山栀、 
黄连、黄柏;少阳阳明合病,口燥目疼,加芍药、干葛;坏证加鳖甲;过经不解,晡热已而微利,加芒硝;自 
汗恶热,谵语烦渴,去半夏合白虎汤;自汗恶风腹痛,或寒多热少脉弱,去芩合桂枝汤;血虚发夜热,合四物 
汤,去芎加麦门 
冬;舌干口燥,去半夏加天花粉或贝母;齿燥无津液加石膏;脉弦虚无力,先因房劳梦遗感寒,或病后血气未 
固,以致咳嗽吐痰,昼轻夜重,发热不止,合四物汤去芎,加麦门冬、知母、黄柏;脉弦虚无力,或浮散,发热 
烦躁,口渴不饮水,此为虚热,去半夏、黄芩,合生脉散;热入血室,小腹痛,昼明夜昏妄见,或寒热不定似 
疟,合四物汤加牡丹皮;男子热入血室加生地;妇人热入血室加当归、红花。 
x陶氏小柴胡汤x 即小柴胡汤加陈皮、芍药、川芎,临熟入生艾汁三匙调服。治法、加减亦同。 
x和解散x 寻常感冒,用此等分。柴胡二钱,黄芩、人参、半夏、甘草各一钱,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如呕逆倍生姜加陈皮,头痛加羌活、防风,寒热间作加桂枝,中暑发热头痛加黄连,春温时行加生地、升麻, 
温疟加常山、槟榔。 
x火邪汤x 即小柴胡汤加黑豆一撮煎服。治火邪诸证。 
x大柴胡汤x 专治少阳病,或因发汗、利小便转属阳明,此为少阳阳明。盖少阳变证阳明,故以小柴变为大柴。 
兼治里证内热,目不了了,睛不和,口渴烦躁黄斑,狂妄谵语,大便坚闭,小便赤涩,绕脐刺痛,脉洪数沉实, 
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及老人素虚,或过经不解热未除,或下后仍发潮热,或腹中余垢欠净,胸中胀满而潮者最 
稳。若身体疼痛,是表未解,不可服之。柴胡三钱,黄芩、芍药、枳壳各一钱,半夏一钱半,大黄三钱(壮实者 
倍之,怯弱者减之),姜三片,枣二枚,水煎,临熟入大黄煎二三沸,温服取通快则止,未利再服。经曰∶热 
淫于内,以苦发之。柴、芩之苦以发传经之热。里不足者,以甘缓之,参、草之甘以缓中和之气。邪半入里, 
则里气逆而呕,半夏之辛以散之;邪半在表,则荣卫争为寒热,姜、枣之辛甘以和之。此小柴胡治半表里证也。 
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是以大柴胡汤用枳、芍之酸,大黄之苦,以泄上满除中热;去参、草之甘者,恐补中也; 
仍用柴、芩、半夏、姜、枣者,邪未全入于里也。加减法∶昏乱谵语加黄连、山栀;痞满加枳、梗、浓朴; 
舌苔黄赤,口燥渴饮水,加栝蒌仁;夏月热病,烦躁,脉洪大,加知母、麦门冬、石膏;发斑加生地、牡丹皮、 
玄参;发黄加茵陈、黄柏;鼻衄加犀角;大便不通加芒硝。 
x白虎汤x 白虎西方之神,应秋而归于肺,故夏近秋令,中暑烦渴妙药。主治伤寒汗后,脉洪大而渴,中外 
俱热,未全入里,宜此和解。或吐下后,邪未除,热结在里,心胸烦,渴甚欲饮水,自汗,不恶寒反恶热, 
大便不闭。及三阳合病,头痛面垢,谵语遗尿,身重难以转侧。一切时气瘟疫,杂病胃热咳嗽、发斑,及小 
儿疮 瘾疹伏热等证。 
知母(二钱) 石膏(五钱,热甚七钱) 甘草(六钱) 粳米(小半合) 
水煎温服。方意以脉浮为在表,兼滑为在里。表有热,里有寒,宜知母、石膏之苦甘,以解内外之邪热; 
热则伤气,宜粳米、甘草之甘缓以益气。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是也。或问∶白虎性寒,热病里虚,误服 
多成结胸,夏月阴盛体薄忌之。《百问》云∶太阳病汗后,脉洪大者宜。此云里寒者,伤寒邪未入腑言寒, 
已入腑言热,非寒冷之寒,与瓜蒂散客寒上焦例同。如虚烦甚加麦门冬;里热大渴烦躁,表热微恶寒脉浮,并 
加人参;尺寸俱长而疾,自汗大出,身表如冰,乃阳明传少阴,宜加桂枝;虚烦谵语,小便淋涩,起卧不安, 
加山栀。 
x陶氏白虎汤x 即白虎汤加人参、麦门冬、五味子、山栀、姜、枣、竹叶,煎服。治法同上。如心烦加竹茹; 
大渴心烦背恶寒,去山栀加天花粉。凡黄芩汤、解毒汤、麦门冬汤,一切平和清解之剂,皆自此三方而变化之 
也。 
抑论无汗烦躁而脉浮紧者,可服青龙;无汗喜渴而脉单浮者,勿投白虎;阳明自汗引饮,则五苓散未可轻 
进;太阳自汗溺数,则桂枝汤不可妄与,其故何哉?盖人身以气液为 
主,在外则为正汗,以养皮毛而不燥;在内则为津液,以和胃口而不渴;在下则为小便而不涩,是以三者恒宜 
相固而不相伤也。小便数则津下脱矣,岂宜桂枝重发其汗?阳明汗多津外泄矣,岂宜五苓复内渗其小便?白虎 
之名义甚可畏者,性甚寒凉。无汗脉浮,表未全解,犹宜柴胡解肌之药,岂可纯以里寒药治之耶?无汗而不烦 
躁者麻黄汤,有汗而烦躁者桂枝汤,惟无汗而烦躁者,而后可青龙汤。以加石膏性缓,对麻黄而言,故有是善 
名。也。噫!用之当者,朝大黄,暮附子,不为悖也;用之不当,小柴虽稍平和,亦贻害也。用药者,可不 
知古人立方之意乎! 

外集·卷三(病机)外感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
属性:x温补x 
温其中,补其虚,素体虚里寒,及汗吐下后,暴虚寒者用之,中病即止。 
x理中汤x 治太阴腹痛,自利不渴,脉沉无力,手足或温或冷,及蛔厥、霍乱等证。 
人参 白术 干姜(各二钱) 甘草(一钱半) 
水煎温服。如作丸,以前三味俱用五钱,甘草三钱,为末,蜜丸弹子大,每一丸白汤化下。大便涩者用丸, 
利者用汤。方意以干姜之辛,温胃散寒;参、术、甘草之甘,缓脾气调中。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又 
曰∶寒淫于内,平以辛热是也。如寒甚腹痛拘急,四肢逆冷,加附子;脐下动气欲作奔豚,去术加肉桂;吐多 
去术,加生姜;下多还用术;悸者加茯苓;渴者加白术;腹痛里虚倍人参;寒者倍干姜;胃虚则气壅腹满,去 
术加附子;呕吐不止减甘草加姜汁;吐蛔去甘草加乌梅;呃逆加丁香、柿蒂;呃逆加木香;霍乱转筋加石膏; 
寒湿发黄加茵陈;肺弱泄不止,溺不利,倍参、术,合五苓散;内虚腹痛合小建中汤。 
x陶氏理中汤x 即前方加肉桂、陈皮、茯苓,姜、枣煎,临服入炒陈壁土一匙,以助胃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