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7-医学入门-第1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药尔。且所滞之物,非枳术丸之力所能去者,亦安可泥于消导而弗之变乎?故备急丸、瓜蒂散等之推逐者, 
亦未尝委之而弗用也。故善用兵者,攻亦当,守亦当;不善者,则宜攻而守,宜守而攻,其败也,非兵之罪, 
用兵者之罪耳。观乎此,则知消导补益推逐之理矣。吁!均一内伤也,劳倦不足一而已矣。饮食有有余不足之 
分焉,误用补益,则甘温助湿生痰,变生呕泻胀满危证;误用推逐,重伤元气,脱下而死。利害匪轻如此, 
故妄缀之为内伤辨。 

外集·卷三内伤(饥饱劳役饮食积聚)
脾胃虚实传变论
属性:经曰∶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九窍者,五脏之所主, 
然必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口目耳鼻俱为之病。其身热头痛,耳鸣目眩,沉重,为热所伤元气故也。阳 
气最恶烦劳,顺之则固。惟脾胃和,则谷气上升,为春夏令行而人寿;脾胃不和,则谷气下流,为收藏令行而 
人夭。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胆气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味藏于胃,以养五气,气 
或乖错,形何以存,故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姑以胜衰者言之,胃中元气盛,则能食不伤,过时不饥。脾胃俱 
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 
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故面热者,胃病也,胃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脾 
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令人骨髓空虚乏力,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然非正发汗也,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以助阳耳。夫胃病其脉缓,脾病其脉迟,若火乘土 
位,其脉洪缓。更有身热心中不快之证,此阳气衰弱,当从升降浮沉补泻法中用药(详后用药法象)。 
盖治病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虽愈亦幸耳。昔有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淫雨阴寒,逾月不止,泄利体重肢 
节痛,大便泄下,小便闭,若用淡渗之剂,病虽即已,降之又降,是益其阴而重竭其阳,精神愈短。故必用升 
阳药,以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一钱,防风、甘草各五分,水煎稍热服,阳气升腾而疾去矣。又有脾胃虚 
损,目疾时作,身面目睛俱黄,小便或黄或白,大便不调,食少气短怠惰,医以泻肝散下数行,而前疾愈甚, 
适当暑雨,素有黄证,所以增剧也,因立清神益气汤治之。茯苓、升麻各二分,泽泻、苍术、防风各三分,生 
姜四分,此数药能走经除湿热而不守,故不泻本脏肺与胃脾本中气之虚弱;青皮一分,生甘草、白芍、白术各 
二分,人参五分,此数药能守本而不走经,不走经者,不滋经络中之邪,守者能补脏之元气;黄柏一分,麦门 
冬、人参各二分,五味子三分,此药去时令浮热湿热。水煎,空心热服而愈,举此二者,以为证佐。 
如脉缓,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也,以平胃散。若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泄 
泻,毛枯发落,从黄 建中汤。 
苟脉缓而建中,脉弦而用平胃,则误矣。 
脉虚血弱,摘四物汤一二味;脉弱气短,摘四君子汤一二味;或小便赤黄,从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俱 
以本证中加之。如妨闷此非腹胀,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药收之,中焦用芍药,则脾中升阳,使肝胆之邪不敢犯。 
如腹中窄狭及缩急者去之,及诸涩酸药,亦不可用。腹痛者加甘草、白芍。稼穑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 
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之妙也。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无恶寒者不可用桂。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见妄 
闻,乃瘀血证,用炒黄柏、知母。心脏热而窍不利者,导赤散。或虚坐而大便不得者,皆血虚也,血虚则里急, 
或血气虚弱而目睛痛者,皆加当归身,调理脾胃。于此五药中加减,无不应验,然终不能使人完复。 
内伤以脾胃虚败为甚,酒色次之。凡虚损,脾胃盛者易复,脾胃弱者,只可半愈,故农樵终岁劳苦而不成 
伤,能纳能化,脾胃盛耳。 
后或有因而再至者,亦由督任冲三脉(阴火)为邪,胃气虚弱之所致也。法须根据证加减,如执方疗病,非 
《素问》之旨也。经云∶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 
者为虚邪,心与小肠乘脾胃也,脉见浮大而弦,病或四肢烦躁,口苦舌干咽干。盖心主火,小肠主热,火热 
乘土,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四肢,脾胃之末也,火乘之故发热;饮食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 
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也。 
心之神,乃真气之别名。今七神离形而脉中惟有火矣。善治斯疾,惟使心无凝滞。人或逢喜事,或天气暄 
和,或食滋味,或眼前见可爱事,则慧然无病矣,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 
忌用五苓散(亡津液),宜补其母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甘温(白术)为主,苦寒(黄连) 
为使,酸味(芍药)为之臣佐。以其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此治心火不能生土,是为不及);火旺则肺金受 
邪,金虚则以酸(补之);以甘温、甘寒(芩、连、知、柏、生地之类)之剂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 
其本也。 
火盛乘脾,亦为不及。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丝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 
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如脉见洪大,而烦渴气喘,是火大旺而气大衰也。阴火 
说自东垣,乃发《素问》之未发者也。 
所胜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实。母者,肝木也,木旺则挟火而妄行,故脾胃先受之,或身体沉重,走 
注胁痛。盖湿热相搏,风热郁不得伸,附着于有形也;或多怒者,风热下陷于地中也;或目病内障,肝主血, 
开窍于目也;或妄见妄闻起妄心,夜梦亡人,或寒热往来,或四肢满闭,或淋溲便难转筋,皆肝木火盛而为邪 
也;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风,或生恶疮,或作肾痿,或上热下寒,皆风热不得升长,而水火过于有 
形中也。 
宜柴胡为君,防风、赤芍、甘草、桂枝为臣,猪苓、泽泻、茯苓、苍术、知母、黄柏、滑石、石膏、羌 
活、独活、川芎、细辛、蔓荆子为使,升麻为使。经云∶惟有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中乃不定之辞, 
非中外之中也。盖厥阴为十二经之领袖,主生化阴阳;足阳明为十二经之海,主经营气血,诸经皆禀之。言 
阳明、厥阴与何经相并而为病,酌中以用药。所以言此者,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欲人知百病皆由脾 
胃而生也,厘毫之失,灾病立生。假如时在长夏,于长夏之令中立方,谓正当主气衰而客气旺之时也,后之 
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如长夏则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也。大抵此法此药,欲令阳气升浮耳,大禁渗 
泄滋阴之味,亦有从权而用黄柏、知母,为督任冲三脉盛也。 
所生受病者,由土弱不能生金,反受火水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气上,精神少而倦惰, 
惨惨常不乐,皆阳气不足而阴有余也,或咳嗽寒热者,湿热乘其内也。 
脾不克化,郁而为痰,变生咳喘眩晕等证。治宜人参为君,白术、芍药为佐,橘皮、青皮以破滞气,桑白 
皮、甘草、木香、槟榔、五味子为佐,桂枝、桔梗为引用。 
所不胜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来侮土,故肾入心为汗,入肝为泣,入脾为涎,入肺为痰为嗽为涕为 
嚏,为水出鼻,自入则为溺多,为恶寒也。 
治宜干姜为君,白术、附子、肉桂为臣、茯苓、猪苓、泽泻为佐使。 
一说下元土盛克水,致督任冲三脉盛,火旺煎熬,令水沸腾而乘脾肺,故痰唾出于口也;下行为阴汗, 
为外肾冷,为足不任地,为腰脊背胛脚下隐痛;或水附木势而上为眼涩、为眵、为冷泪,此皆肺金之虚,而 
寡于畏也。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故九窍不通。诸阳气根于阴血,阴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 
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气附于土,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 
分也。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温药者,非独用也;复有甘苦大寒之剂,亦非独用也。以火酒二制为之使,引苦甘 
寒药至顶,而复入于肾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