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7-医学入门-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天图静坐调息,观气往来。临时又有屏气不息之敬,则是以吾心之太极,而验彼身之太极,不离乎气血,不 
杂乎气血,乃先天之灵也,岂泥象数者之可语哉!断病之法,四时四季,以其当旺者为主。五脏六腑,候其盛 
衰之极者为病,本位太过不足之极者亦死。《素问》云∶人之居处动静而脉亦能为之改。则凡不幸而脉稍有变 
者,可不调养之以尽其天年乎?叔和云∶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脏绝,却后四年多没 
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应;十五一止一年殂,以下有止看暴病。又云∶两动一止、或三四五动一 
止,六七死,四动一止即八朝,仿此推排但根据次。不问内因外因,久病暴病,见代止必死。凡诸般死脉,皆十 
动以下之变名也。 
四时胃气为之本, 
人之气血,春升夏浮,秋降冬沉,应周天之常度,配四时之定序。以各部言之∶肝弦、心洪、肺涩、肾 
沉、脾缓者,本脏脉也;以时令言之∶春时六部中俱带弦,夏俱带洪,秋俱带涩,冬俱带沉,长夏四季俱带和 
缓。凡人得应时之脉者,无病也。然必微弦,微洪,微毛,微石,为有胃气。若纯见弦洪毛石,谓之真脏之脉。 
无胃气以和之者必死。故曰∶四时以胃气为本。此脉之常体也。然消息盈亏,理化不住,运动密移,春行冬令, 
夏行春令,秋行夏令,冬行春令,四变之动,脉与之应者,乃气候之至脉也。亦必脉有胃气无害,胃气者,中 
气也。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涩,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是也。有胃气则脉有力 
有神,无胃气则脉无力无神,神即胃气也。男子左手重而气口脉和,女子右手重而人迎脉和,亦为有胃气。今 
人泥以浮取腑,沉取脏,中取胃气,而不知中固中也,浮之中亦有中也,沉之中亦有中也。不当泥其形,而当 
求其神也。神即有力也。或疑七诊之法,亦以中为胃气,且如六脉俱沉,可断其无中气耶!其九候指法轻重, 
经论详矣,已采入心部脉注。 
六甲循环若弟兄。 
气候阴阳,更迭四时。冬至阴极阳生,夏至阳极阴生。冬至后得甲子,少阳旺六十日,其气尚微,故脉来 
乍大乍小,乍短乍长。第二甲子,阳明旺六十日。其气始萌,故脉浮大而短。第三甲子,太阳旺六十日,其气 
大盛,故脉来洪大而长。夏至后第四甲子,太阴旺六十日,阴气初生,故脉紧大而长。第五甲子,少阴旺六十日, 
阴气渐盛,故脉紧细而微。第六甲子,厥阴旺六十日,阴气极盛,故脉沉短而敦重。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 
此三阴三阳之旺,时日之大要也。又大寒至春分,厥阴风木之至,其脉弦。春分至小满,少阴君火之至,其脉 
洪而钩。小满至大暑,少阳相火之至,其脉大而浮。大暑至秋分,太阴湿土之至,其脉沉。秋分至小雪,阳明燥 
金之至,其脉短而涩。小雪至大寒,太阳寒水之至,其脉大而长。或问∶六甲六气,主脉皆本《内经》,而脉 
形有不同者,何耶?盖人禀气盛,则脉应时而盛,禀气弱或有病邪凝滞,则脉不能应时,而不失其真气,则亦 
随阴阳微盛而变化略不同耳,非相反也。此言人身气候有一日一应周天者,有一年一应周天者。丹溪曰∶脉, 
神也,阳也。其行速,犹太阳一日一周。息,气也,阴也。其行迟,犹太阴一月一周是也。歌云∶春弦夏洪秋 
似毛,冬沉如石应天地;阿阿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气候变动或不同,生死总诀在胃气。 
约哉四脉千古诀! 
博之二十七种,约之则为浮沉迟数滑涩缓大八要,又约之则为浮沉迟数,又至约则为浮中沉。盖浮兼数, 
沉兼迟,中则浮沉之间,故所集六部脉诀,每以浮沉二字贯之。虽曰浮者阳也,沉者阴也,阴阳辨而脉无余蕴 
矣。是知浮沉迟数四脉,真千古要诀也。彭用光曰∶浮阳曰金,轻清于上;芤实洪长,在心取象。沉阴 
曰水,润滑在下;微弱伏虚,由沉化生。迟寒曰土,三至一息;内涵四脉,濡缓涩结。数热曰火,一息六至; 
弦紧仿佛,滑大为异。盖浮乃轻手取之,而芤实洪长之类,皆轻手而得之也。沉乃重手取之,而微弱伏虚之类, 
皆重手而得之也。迟者不急,一息三至,而濡缓涩结之类也。数者频急,一息六七至,而弦紧滑大之类也。学 
者能以四脉为祖,先看五脏之中何脏得之?后看三部之中何部得之?庶乎据脉可以识证,因证亦可以识脉,随人 
人之脉与证而立方,庶乎不致误人也。 
动静玄机太简明。 
脉理繁洁,治法多端。若不凭浮沉迟数,则指下茫然。且脉有单看浮而总看沉者,有总看浮而单看沉者, 
迟数亦然。要之,审决经络,惟总看可凭。凡脉以得中为静,太过而为盛之极,不及而为衰之极,俱谓之动。 
只取其动者治之,则经络不杂,何其简且明哉! 
不问在经并脏腑,有力无力要叮咛。 
四脉不问何部得之,有力则为风积痛热,无力则为虚气寒疮。百病无不包括。 
欲识根源无别巧,只要临时心气清。 
根源,即手太阴也,胃气也。先天之灵,非心清气定者不能察识。七诊法云∶一静其心,存其神也;二 
忘外意,无私虑也;三匀呼吸,定其气也;四轻指于皮肤之间,探其腑脉,浮也;五微重指于肌肉之间,取其 
胃气,中也;六沉指于筋骨之上,取其脏脉,沉也;七察病患脉息数来也。 

内集·卷一诊脉
伤寒脉法
属性:大浮数滑动阳脉,阴病见阳生可得∶沉涩弦微弱属阴,阳病见阴终死厄∶阴阳交互最玄微,浮中沉法却明 
白。 
阴阳脉皆五者,脉从五行生也。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阴病见阳脉者生,邪自里之表,欲汗 
解也。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是也。阳病见阴脉者死,邪自表达里,正气亏陷,如谵语脉沉 
是也。《活人书》谓杂病与伤寒脉不同,其实同也,况伤寒中亦有杂病,杂病中亦有伤寒。伤寒杂病脉之阴阳一 
而已矣。自《百证歌》举其概,丹溪发其微,然后知脉当从仲景与叔和《脉经》,不当泥高阳生之《脉诀》也。 
浮脉察表之实虚, 
伤寒先辨人迎,及传而变,次别诸经。 
尺寸俱浮太阳表;浮而紧涩是伤寒,浮而数者热不小; 
脉尺寸俱浮、有力有神者,可汗;脉迟者,不可汗。 
浮而缓者是伤风, 
宜解肌,不可汗。 
浮大有力热易晓;浮而长大(太阳)合阳明,浮而弦大少阳了。 
中切阳明少阳经,尺寸俱长阳明病;浮长有力兼太阳, 
无汗,宜发汗。 
长大有力为热甚; 
当解肌。 
长数有力热可平,长滑实大宜通利∶尺寸俱弦和少阳, 
凡弦脉只可和解。 
浮弦兼表汗乃定;弦迟弦小弦微虚, 
内寒宜温。 
弦大弦长滑热盛。 
热甚宜解。 
沉脉察里虚与实,尺寸沉细属太阴;沉微少阴微缓厥(阴),沉迟无力阴气深; 
脉沉微、沉细、沉迟、沉伏无力,为无神,为阴盛而阳微,急宜生脉回阳。 
沉疾有力为热实,养阴退阳邪不侵。 
脉沉疾、沉滑、沉实有力,为有神,为热实,为阳盛阴微,急宜养阴以退阳也。大抵沉诊之法,最为紧 
关之要,以决阴阳冷热用药,生死在于毫发之间,不可不仔细察之。凡脉中 
有力为有神可治,无力为无神难治。抑论伤寒脉非一端,阴阳俱紧涩,伤寒也;若前伤寒,郁热未净,重感于 
寒,则变为温疟。阳浮阴弱,伤风也;若前伤风,蕴热未已,重感风,则变为风温。阳濡阴急,当夏先伤湿而 
后伤暑,乃湿温脉也。阳浮阴濡,当春先伤温气而后感风,乃风温脉也。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温毒脉也。当 
春夏感热而又遇湿热,两热相合,故温毒发斑。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湿温脉也。长夏先伤湿而后伤暑,阴阳 
俱盛,温疟脉也。先伤风寒,余热未净,重感于寒所致。若脉阴阳皆沉,而证似太阳者,乃冬时天暖,温气所 
犯。或同病异名,或同脉异经,病皆起于中宫湿土,与伤寒相似,不可不辨。 

内集·卷一诊脉
杂病脉法
属性:以所集杂病为次,《脉诀举要》为主,兼采《正传》、《权舆》权度补之,附温暑内伤。 
中风脉浮,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虚;扶危治痰,风未可疏;浮迟者吉, 
急疾者殂。 
若风废瘫痪,脾缓者不治。《快捷方式》云∶风疾脾缓空费力,痨疾心数命难存。 
中寒紧涩,阴阳俱盛,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