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儿童]做最好的家长-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快乐,源于童心:永远保持赤子般的纯净无瑕,就是最大的快乐! 
  快乐,源于超越:战胜自己并争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 
  “让女儿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和女儿一起快乐地成长!”这是我坚定不移的家庭教育理念。十八年来,围绕这个理念,我和女儿之间有许多酸甜苦辣的故事,这些故事,既体现了女儿的成长,也折射出我的成长。 
  我女儿的确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所以,她的许多苦恼、挫折可能比较有代表性,而我和她共同克服成长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的故事,可能会对和她一样普通的孩子及其家长有一些参考价值。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感慨万千。因为我回眸女儿成长足迹的时候,也看到我由一个不会做父亲的小伙子成长为一个还算受女儿认可的好父亲的经历。女儿在学习我,我也在学习女儿;我在教育女儿,女儿也在教育我;我在培养女儿,女儿也在培养我;我在成就女儿,女儿也在成就我;我让女儿成了好女儿,女儿让我成了好父亲。我们都在共同地完成着一门永无止境的功课:学会做人。我们还将继续互相学习,互相教育,互相培养,互相成就。我给了女儿以生命,女儿则延续着我的青春,然后我们的生命和青春在成长的过程中交织在一起,燃烧。 
  对一个孩子来说,合格的爸爸妈妈很重要;对一个民族来说,合格的父亲母亲更为重要,正如德国伟大教育家福禄倍尔所说—— 
  “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   
 
引言(1) 
   
  让每一个家庭成为民主教育的摇篮一“包办”的苦果 
  一位学生家长请我看一封她刚收到的儿子来信:“爸爸、妈妈:我到北航快两个月了,可我心中没有片刻的宁静,有伤心,有失意,更多的是惶惑。我时常感到迷惘,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失去了目标。……再往后更是不堪设想:尽学些电路、机械,和电工差不多!我是作了什么孽啊,竟要遭这样的报应!我觉得自己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理想了,如果将来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将终生遗憾,倒不如干脆退学算了,明年再考同济或浙大的建筑系。我才18岁,用一年的时间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也许值得。不知你们是否支持?爸爸,妈妈,你们一定要理解我,帮助我!……”写信人是我几个月前才送毕业的学生。想当初填报志愿时,他一心想学建筑,可他的父母却硬要他学机械制造,拗不过父母之命,他只好屈从。现在,不少人都在羡慕他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他却正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今天,他母亲叫我看这封信并请我出出主意,我首先便直率地对她说:“这就是你们‘包办婚姻’的苦果!”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有着这样具体的“苦果”,但是,父母以自己的意愿强行代替子女意愿所产生的类似的家庭痛苦却绝非个别现象。然而,相当多的家长并未意识到用自己的大脑取代子女的大脑有什么不对。在他们看来,子女服从(而且是绝对服从)家长是天经地义的,而子女如果不听父母的话则是大逆不道。这才真正是问题的严重所在! 
  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国人是在“专制型家教”中长大的。这当然不是说每一位家长都有意识地在家庭中以绝对权威自居(相反,不少家长还很注意自己在子女面前的“仁爱形象”呢),但是,大多数家长的潜意识里是有着根深蒂固的“君王意识”的。在中国,体现封建伦理的“三纲”首先便是“父为子纲”,紧接着便是“君为臣纲”,由此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家庭国家化,国家家庭化”的人伦关系和统治格局。著名话剧《雷雨》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周朴园在逼迫繁漪喝药时说:“你即使不愿喝,也应该给孩子们做一个服从的榜样!”周朴园便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君王”。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封建专制的伦理道德受到了猛烈的批判与扫荡,但其积淀也不可避免地渗透进了不少现代家庭——做家长的习惯于主宰一切以体现对子女的“关心”,而做子女的则习惯于唯命是从以表示对父母的“孝顺”,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但是,中国毕竟已经进入从计划经济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崭新时代。在这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面前,旧的家庭伦理关系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如果说,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专制型家教”所培养的“服从意识”、“就范意识”多少还有点市场的话;那么,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习惯于被别人指挥、安排的“顺民”则会失去生存之地!而且,当代中学生也越来越不愿受家长摆布,他们的自我意识日渐觉醒,其独立人格也逐步形成;如果家长们仍以“家庭君王”自居,硬要做子女精神和行动的主宰者,那么,必然会造成两代人的对立,甚至产生许多家庭悲剧。 
  因此,新的时代呼唤与之适应的新型家庭教育,而新型的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是民主教育的摇篮。 
  二民主的家庭教育——尊重 
  民主的家庭教育,意味着尊重孩子的心灵世界。 
  民主教育,说到底是培养对人的尊重。这种尊重当然是双向的、平等的,但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的往往只是子女对父母的尊重,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尊重。“孩子还小,懂什么?”这是不少家长的固有观念。甚至即使孩子已经成人,有的家长仍以“在我的面前,你永远是个孩子!”为由,强迫子女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我们现在强调家长尊重子女就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家长对子女的尊重,首先是对其心灵世界的尊重。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尤其需要这种尊重。比起小学生,中学生显然有着更复杂而又不愿轻易向长辈们敞开的内心世界;他们虽还不可能真正脱离家长、老师的呵护,却有着强烈的自主愿望;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形象(容貌、风度等等),也尝试着用自己纯净的眼睛打量社会、审视世界;当然,对包括家长在内的大人们,他们也在暗中评头论足……这些“愿望”、“关注”、“打量”、“审视”以及“评头论足”当然还很幼稚,但“眼泪、微笑、沉思,全是第一次!”(王蒙:《青春万岁》)这是“人的第二次诞生”(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家长应该像当初对待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一样,以积极的态度来辅助(注意:是“辅助”而不是“代替”!)孩子完成这“精神生命”的“诞生”。 
  尊重子女的心灵世界,就要保护子女的个性。遗传基因可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父母的许多烙印(相貌、性格、天赋等等),但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企图迫使孩子成为第二个自己的家长是愚蠢的,这种做法也是有害的;反之,如果每一位家长都努力使自己的孩子独具个性,那么,我们国家将会拥有更多的创造性人才。你是画家,则不必强迫儿子也成为徐悲鸿;你是歌唱家,也不必非要女儿成为刘欢不可;你性格沉稳,却不必见不惯儿子的好动奔放;你开朗活泼,也不必为女儿喜欢长时间独坐书斋而焦急……让孩子多一份爱好多一些修养当然必要,使父母子女之间有尽可能多的共同点也是不错的,问题是这不能以磨灭孩子的个性为代价。而且,从人才学的角度讲,越有个性的人,将来越具有创造性。家长为社会贡献一个个性鲜明的儿子或女儿,就为这个缤纷的世界又抹上了一笔艳丽的色彩! 
  尊重子女的心灵世界,就应允许子女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这里的“精神空间”主要是指孩子的“秘密”甚至“隐私”。不少家长总抱怨,孩子进中学后不那么愿意父母翻他们的书包了,还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不知道干些啥,爱偷偷写日记却从不给家长看,小书桌的抽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安上了锁……“孩子越来越大却越来越不愿和我们交谈了。唉!还是小时候乖!”我不止一次听家长这样感叹。其实,“闭锁性”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这是他们正在成熟的表现。在那些不许他人侵犯的“精神空间”里,孩子们一般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秘密”,只不过是出自人的精神本能想独享一份“心灵自由”罢了。家长们应该为孩子的长大高兴才是,而不应该以粗暴方式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