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藏密心要10讲-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谓‘神通功德’也是从这里而来,即使现在不显,将来还是会有。所谓玄门都由此来,因为有空才能有玄。你若能以法界为体,就没有私心,样样都是利他,你就不会害人,有空才能利他。有空就无我,不空怎能无我?”陈健民上师认为,他一生所用的心力、气力,都集中在本法,闻、思、修一切精华亦在本法,他从显、密、《法华》、《楞严》、《华严》、禅宗、大手印、大圆满中所得的经验都在这里。由此可知法界大定的重要性。行者若是精勤不懈专修法界大定,可望得到比修习其他密法较快的成就。
无名小卒 2004…10…20 12:55
第二节 法界大定的口诀修法 

法界大定的口诀如下:

  “十方广大无边。
  三世流通不尽。
  于此无边不尽上,自住、续住。
  有妄想,回住。
  无妄想,近住、伏住。
  寂住,如有昏沉,立即提醒。
  无昏沉,最寂住、专住、等住。
  如是等住、自生、自显、自然。
  如是自然、息住、脉停、心休。
  如是心休,外内凝然一球。
  如是一球,充满法界去!
  如是法界,一念万年去!”

以上口诀为陈健民上师所作,行者可按照口诀,配合九次第依次观修,并检验所得证量,一步步递进。

陈健民上师认为,法界大定能否修成,在于把握如下的原理原则:“凡是一个最高哲理,必经过最严肃最深密之三摩地凝固力,即可由抽象的转成为具体的证量。”法界大定就是这样的三摩地。

在按照口诀修持之前,行得可跏趺坐(单盘或双盘),双手结定印,但使中间空处形成圆形。结定印之后也可将手分置两腿上,指尖须触及腿部,两眼或开或闭均可,总之必须顺其自然,不可做作,一切任随之,不存好恶之情。普通人习定,但求时间长;本法则但求如法,时间长短顺其自然,行者可观想释迦牟尼佛在头顶上,同时观想十方诸佛,恭敬祈求加持。

法界大定口诀共十二句,现将每句修法解释如下:

口诀第一二句:“十方广大无边。三世流通不尽。”

这是行者首先观想的法界——宇宙本体的内容,是个基本的观想,好像法界的栋梁。法界是无量的,宇代表空间,宙代表时间。十方广大无边,就是空间无穷无尽,无边无涯,其中没有任何东西。但为了观想的方便,你可以假想心中有一点,从那儿有一根横线,让它向左右无边的扩展开去。三世流通不尽,就是时间无始、无终、无限,现在的一切并不单独存在,总是搭前连后;过去的一切并不见得已死了;未来的一切并不见得何处新生,实际上三世就像连绵不断的流水,流通不尽。行者亦可假想心中一点及横线的上下,也无穷无尽的扩展开去。这样,观想无边十方,乃是向左右扩展,观想三世流通不尽,乃是上下流通。左右上下所设的十字架,就成了空间和时间的坐标。在此坐标上画一圆球,宽广无尽,就是法界;以此坐标为中心,扩展为无边无尽,就可以导致无我空性。

但是,法界乃是广大无边,至高至下,圆满无碍,它是没有中心的,也可以说,点点都是中心,我们只是为了权巧方便,姑且以自己的心为中心。法界大定是一种无我的境界,把法界无限放大,不把它缩成一个小东西,切断于一时,执着于一点,那就不会作茧自缚,就自由解脱了,就无我了。我们应当随时把此能观法界之我完全消失,把自己忘得干干净净。“十方广大无边,三世流通不尽”,应当是法界自己的显现,不是我从中插上一手所造成。陈健民上师在谈到此种经验时说:“我由经验解释‘无云晴空’,并不是普通书上所述那样,既不仅是头上一个无云晴空而已,更不是有一个‘我’看见这个无云晴空,乃是什么都没有,中边四方整个的,到处都是无云晴空。不仅心中没有我执,就连身体也没有了。”

由此可见,在法界大定中,空间无云晴空,时间是无边大海,无有终了,此中无我,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我已融入法界,生起了空性,自己与法界无二无别,无所谓对象,也不分宾主了。


口诀第三四句:“在此无边不尽上,自住、续住。有妄想,回住。”

在此左右无边广大至无可广大、上下无尽至无可尽的境界中,行者若感到精神疲乏,把握不住,即须在不左不右、不上不下的四周中心上定住,这个中心只是一个假设的坐标,因为法界本无中心。这是九次第定的开始叫做自住。这个自住,不是行者自己住,而是让法界自己住。行者应该把自己丢得干干净净,让法界自己又广大又无尽地自己定住。陈健民上师认为,修行有三个坐标:第一个是真如法界,这是个万古常新的法界,是在佛菩萨没有证得以前就有的,叫做本有法界;第二个是修出来的法界,与真如法界一模一样,谓之修生法界;第三是行者自己本身。修持的目的,是把第二、第三个层次融入第一个层次。行者首先要把自身丢弃,然后把修生法界也化掉,让本有法界自己住。事实上,真如法界是唯一的,你可以从修生法界去认识本有法界,但你无法修出第二个本有法界。因此,法界自住,必须从如此正见上证得,并非普通习定的自我住。

法界自住的不断延续,便是续住。此续住并无特点。但行者必须时时检查本心有无妄想。这里所谓妄想是指行者自心生起对法界的想象,或者忘失了法界。因为若对法界有所想象,或忘失了法界,就不能保住法界自住、自续。这时行者必须立刻回住,即回此法界而住。行者在法界自住、续住中,若感觉荷负沉重及疲倦,发生动摇,亦可把法界大定之住,从法界中心向下抛去,即从法界中心或上下、左右任何一点向下抛去,即通过上下直到最低处停住,以缓解和对治沉重和疲倦,然后又向上提举回到法界的整体中,恢复自住、续住。这是回住在另一场合的应用。虽然从上下四方皆可回住,但以向下面较易。


口诀第五句:“无妄想,近住、伏住。”

如无妄想,法界大定便从续住或回住进入近住。更接近圆整法界,即更接近法界本定,叫做近住。当你从妄想回到法界本身时,近住要比回住更接近法界。近住意味着已把自我抛弃干净,在法界中无我,而且正如上述的修生法界已接近本有法界,两者合一无二,不再有分别了。这样能定住多久算多久,如有间缺,立即将本有法界的两个条件:“十方广大无边,三世流通不尽”又提出来,然后把修生法界降伏到本有法界上去。
  所以,伏住乃是将法界更扩大高深,以折伏近住的初层浅近的法界。伏住对于近住以后所生起的妄想具有调伏的功能,不必用力回住,便能马上把它降伏。这种调伏是自然而然的,当你看到法界本定愈加明显,妄想自己就消灭、降伏了。


口诀第六句:“寂住,如有昏沉,立即提醒。”

伏住持续一阵子以后,例是寂住。此时行者感到身体极轻安,好像没有重量一样。但是经过寂住后,易有昏沉。因为修持到此,法界本定的修生身已感疲倦,又其时既无妄想在内动摇,又无他人他物在外干扰,观想横直过广太长,疲于保持,不如初住、续住之清明,必致昏沉。此时就要提醒,乃法界自行提醒行者,实行目上视、头微仰、打起精神注视法界之上部三项,昏沉即可消失;但昏沉程度有深浅的不同,如此仍不行时,可进行睁目、切齿、提肛,甚至将小腹向后面背下紧贴;再不行时,只好下座经行。假如用这些较剧烈的提神方法引起眼痛、牙痛、肚痛,则可休息几天,再继续修定。


口诀第七句:“无昏沉,最寂住、专住、等住。”

寂住而无昏沉,就会变成更加寂住,即最寂住。寂住是本身的寂静;最寂住则不仅身体轻、静,而且环境清凉。寂住如灯灭,但仍闻杂声;最寂住则什么声音也不闻,连天籁也没有了。此时,本生、修生两法界融合为一,无法分别了。于是就开始了专住,就是专一而住,专住在整体圆满的法界上,法界本身自然落于中心一点上,时间与空间合而为一。专住愈久愈好,忽生动摇时就进行等住。这个“等”是正等正觉之等,此时行者不必特别在那一点上去观法界,从任何方向都能观成,到处都是法界。因为时间、空间都是平等的,三世都在法界里,行者也住在这十方与三世里,没有分别和始终。陈健民上师指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