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千亿个太阳 作者:[德]鲁道夫·基彭哈恩-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氦燃烧进行得非常迅猛,人们也不应该相信,在太阳(假定有朝一日太阳变到这一步)的外部会有明显的感觉。由于太阳的惯性可以使内部产能率短时间的增大而在外部仅有很小的影响。氦燃烧在200年时间里进行得很剧烈,然后它又逐渐回复为平稳的燃烧。在这以后就再次出现了所有后期演化恒星的老年毛病。壳房源以闪跃方式燃烧,并迫使计算机去考察在100年内所发生的各种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计算途径去研究几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恒星演化就成为不可能。但是要想知道恒星下步的演化就必须要很长时间。我们的技巧只能到此为止。余下的是,或许通过观测能够找到已经越过这个演化阶段的恒星,从而获得有关恒星下步演化情况的信息。为此,图2…9所示的球状星团赫罗图对我们很有帮助。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这里能够观测到的恒星都是处于由主序向红巨星演化途中的恒星,在它们的内部氦还没有开始燃烧。计算告诉我们,当氦燃烧开始时,恒星的位置处于图中的右上方。由此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图中在水平分支上的恒星,它们内部的氦必定已经开始燃烧了。可是描述氦闪跃以后的计算模型丝毫也没有向左转到水平分支的趋势,它们仍然停留在右边红巨星区域内。那么水平分支上的恒星是怎么来的呢?现在在加利福尼亚工作的霍伊尔的学生约翰·福尔克纳(HohnFaulkner)首先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人们可以用有氦燃烧的类太阳恒星的计算模型进行一个小实验。如果从它的表面人为地去掉一部分质量,再让计算机去计算这个被部分切除的恒星模型的内部结构,就会得到这个恒星模型不再位于赫罗图的右上方,而是靠近水平分支。而且并不需要将氦核外面的全部含氢丰富的外壳都去掉,只需部分切除就够了。通过这个计算实验我们是否已找到了真正的踪迹?也许在红巨星阶段的类太阳恒星一旦从表面损失一部分物质,即丢失一部分外壳以后,它就会移到人们在球状星团赫罗图中已观测到的水平分支上?在水平分支上的恒星似乎内部已开始了氦燃烧。下面我们看一下图7…2。或许那就是太阳遥远的将来:在红巨星阶段它损失了很多物质,将外壳的相当部分抛到宇宙中去了,然后它就能长时间地停留在水平分支上?情况好像就是这样的。太阳迟早会把几乎全部的质量集中到它的白矮核内,并且最终在某一演化阶段将外壳抛出去,然后变成一颗白矮星。
  61
  ■计算得到的恒星后期演化模型使我们认识到恒星会损失物质。根据这个认识我们再进行观测,则发现有一系列迹象可以说明,不仅是后期演化恒星,而且像太阳这样很平稳的主序星也存在物质损失。彼得·阿皮阿努斯、路德维希·比尔曼和彗星彼得·阿皮阿努斯(PeterApianus),萨克森人,16世纪在因戈施塔特教天文,原名叫彼得·比内维茨(PeterBienewitz)。路德维希·比尔曼住在慕尼黑,在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中担任我的前任职务。这里要讲述关于彗星的一个奇妙的性质,并且会引出有关太阳物质损失的问题。…6彗星是比地球质量的10还要小的物体。它们是在拉伸得很长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它们之中最有名的是哈雷彗星,大约要75年才沿轨道转一周。它将于1986年再次回到太阳的附近。当彗星来到太阳附近时,气体物质被蒸发。在通常情况下彗星内的物质被冻结成冰或雪,而且在雪中还混合有一些尘埃粒子。气体和尘埃不是各个方向都均匀地离开彗星,它们会形成一条有方向的尾巴。这条尾巴给彗星以奇妙的外观。严格地说,彗星有两条尾巴。一条是尘埃尾巴,尘埃粒子沿这条尾巴飞走;另一条是气体尾巴。由于受太阳辐射压的作用使尘埃粒子沿一条背离太阳方向的并且常常有点弯曲的轨道运动。我们对彗星的尘埃尾巴不很感兴趣,但气体分子对我们却是一个谜。它们沿着一条直线尾巴以很高的速度离开彗星,有时可以达到每秒100公里。彗星的奇特现象(不要和迅速飞过天空的流星相混同)总是使人激动不安(见图7…3)。在中世纪它们被看作是战争、饥荒和瘟疫的预兆。但是它们也不断地激发起科学家的思想。还在16世纪的前半期,数学家阿皮阿努斯就发现彗星发亮的尾巴总是指向离开太阳的方向。彗星在空中的运动从来不会把它的尾巴也拖在彗星运动的轨道上。它的运动总是要使气体尾巴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见图7…4),当它远离太阳的时候,它的气体尾巴会向它运动的前方移动。由于存在背离太阳方向的尾巴以及离开彗星的气体能以很高的速度朝着远离太阳方向飞去的事实,使得上个世纪的人们就产生了一种想法,认为必定存在一种和重力相反的力,是它把物质推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具有这种作用的唯一已知的力是太阳辐射压对彗尾中粒子的作用力。然而1943年正在汉堡工作的天文学家卡尔·武尔姆(KarlWurm,1899…1975)指出,用辐射压来解释彗星气体尾巴的巨大速度是不行的,因为它太弱了。不管怎样,我们已观测到这样飞快的速度,并需要给以解释。由于气体粒子总是朝远离太阳的方向飞去,原因必定来自太阳。这就使路德维
  62
  希·比尔曼在1950年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即很可能存在一个来源于太阳并穿过我们太阳系的粒子流,它能把由彗核蒸发出来的分子一起带走。过去人们已经知道,太阳上偶然的爆发可以将气体云抛到空间中去,例如北极光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形成的。比尔曼当时断言,在太阳上存在一个与爆发无关的由带电粒子组成的永恒的风。这些主要由质子组成的带电粒子将彗核释放出的气体中的带电部分一起带走,而不带电的分子则留在彗核内。比尔曼用来解释彗星尾巴的方向而预言的太阳风后来已被人造卫星所证实,并且利用宇宙探测器测定了它的强度和方向。这样由阿皮阿努斯的发现而提出的关于彗星的尾巴为什么总是指向远离太阳方向的问题就得到了回答。太阳不断地损失物质,这是不是说我们假定恒星保持初始质量不变,所进行的所有演化计算都错了?也许还能由此找到至今还没有解决的太阳中微子佯谬的一个解释?今天人们知道,太阳每年要将10万亿吨的物质作为太阳风吹到宇宙中去。虽然这个数字很大,但在太阳演化的几十亿年中,这只减少了它的质量中不值得一提的一小部分。即使有气体从太阳中流出去,并且流出的气体能够使彗星的尾巴像飘扬在风中的旗帜一样有确定的方向,但是对于处在主序阶段的太阳来说,它的质量好像没有变化。演化后期的恒星丢失物质太阳在主序阶段只损失了很少的物质,而演化后期的恒星会损失更多的物质。很多红巨星的表面都有气体流到宇宙中去。对于它的机制我们至今还不很清楚,即便是太阳风的严格理论至今也还没有。不过我们可以测量流出物质的速度,并估算恒星的物质损失。这样可以知道有些恒星的物质损失率比太阳大1000万倍。在很多情况下恒星的物质损失十分严重,致使恒星在1亿年时间能够将总质量的相当部分都推到宇宙中去。不仅红巨星会损失物质,而且刚刚才离开主序的大质量热星也有气体流到宇宙中去。这些恒星的星风速率特别大,物质往往能以每秒2000至3000公里的速度飞出去。有些恒星在演化过程中有很大的物质损失,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关于恒星演化的概念都必须修正。对于演化到后期的大质量星来说,1亿年仍然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它比氦在中心区域开始燃烧到燃烧完毕所需的时间要长得多。对于类太阳恒星,只有当它已经变成红巨星时,才会有一些物质损失。而正是这个物质损失使我们能解释球状星团的水平分支。在继续讨论之前,先介绍一颗演化后期恒星的物质损失例子。这就是鲸鱼星座中的■藁增二。1596年东弗里西亚群岛的牧师戴维·法布里修斯(DavidFabricius)发现这颗星只是偶然间可以用肉眼看到,然后又长时间
  63
  看不见。今天我们知道,■藁增二的亮度是以11个月为周期进行变化。极小时的亮度比极大时弱600倍。此外,■藁增二是一颗红巨星,所以是一颗演化后期的恒星。很多红巨星都有这样的亮度起伏,但是其原因还不清楚。但它的机制肯定不同于我们说过的造父变星的机制。这里我们不再深入研究这颗演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