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学史-第1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晒Γ惶拼跗冢饭僖苍永沸怂サ慕嵌扰拦姆纭耙馇扯保哪涠省保ā端迨椤の难Т颉罚罄从钟泄伦影骸耙匝乓字!薄ⅰ耙苑缪鸥锔〕蕖钡呐Γ拦录啊墩钥だ罟屑颉芳傲核唷恫广诶罹凹颉罚5牵槲谋旧硎巧竺狼槿で饔诨觥⑽难Х绺褡非蟮溲诺牟铮彩鞘贝幕竦慕峁T谡庋奈幕睦砗蜕竺老肮呋姑挥惺ニ嬖诘耐寥朗保残砸孕姓侄位蚪鲆愿霰鹑说拇笊埠粲氩桓呙鞯氖痉叮遣荒苁顾⑸靖谋涞摹L乇鹗强凭倏际裕诱旯鄣娇儆嗄昙涠家枣槲男炊圆撸ぷ沛橘澄姆绲牧餍小
大约在开元、天宝年间,文风出现了缓慢的变化。首先是骈体文从典雅雍容而内容贫乏开始向质朴流畅、内容充实的方向转化。如被称为“燕许大手笔”的张说的一些碑志,李白、王维的一些书、序,都写来生动简洁,情理兼备,并且在骈中夹散,句式有了变化。其次是散体文章不仅在书信尺牍中,而且在记、论、表、铭、碑等文体中开始有了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如李白的《与韩荆州书》及李华的《著作郎厅壁记》、元结的《自箴》、《七不如篇》等,都写得很自然流畅。
元氏作于安史之乱以后的文章,仍继续朝这一方向发展,如《右溪记》已经具备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某些特色。
正是在创作实践上有了一定变化的情况下,理论上的呼吁才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从天宝末到贞元末,由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现实,使一部分士大夫急于寻找挽救衰世的方案,他们认为,社会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儒家传统的社会规范而导致礼义沦丧,道德水准下降,因此需要再次树立起儒学权威,以重新整顿社会秩序,包括肃清文坛上的颓败浮靡之风。于是,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相继从两个角度又一次提出了文体改革的问题。
第一,他们从文学的社会功能角度提出了为教化而复兴“古文”的主张。独孤及在《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说:“志非言不形,言非文不彰,是三者相为用,亦犹涉川者假舟楫而后济。”梁肃《祭独孤常州文》也引独孤及的话说:“文章可以假道,道德可以长保,华而不实,君子所丑。”合起来看,即是说文章是志的呈露、道的载体,“道”、“志”要用“文”来发扬,而不本于“道”、不表现“志”的“文”是没有用的。
所以他批评六朝以来“俪偶章句,使枝对叶比,以八病四声为梏拲,拳拳守之,如奉法令”,认为“文不足言,言不足志,亦犹木兰为舟,翠羽为楫,玩之于陆而无涉川之用”(独孤及同上文),元结也在《文编序》里极力强调散文的教育劝化作用,说作文“其意必欲劝之忠孝,诱以仁惠,急于公直,守其节分”;梁肃更在《补阙李君前集序》中提出了“文之作,上所以发扬道德,正性命之纪;次所以财(裁)成典礼,厚人伦之义;又其次所以昭显义类,立天下之中”即“文本于道”的见解;柳冕则更明确了散文的教化作用,认为“文章之道,不根教化”,则为“君子”所耻(《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在他们看来,只有把伦理教化意义放在首位,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气格刚健,才显出它的实际效用,这就叫“道能兼气,气能兼辞”(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
其次,他们从文学盛衰的角度提出了复古的口号。萧颖士《赠韦司业书》曾自我表白道:“仆平生属文,格不近俗,凡所拟议,必希古人,魏晋以来,未尝留意。”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文章好坏,关键在于作者及其时代,这叫“文章本乎作者,而哀乐系乎时”(李华《崔淝集序》),在先秦两汉,时代风气比较醇正,作者又以儒家经典为本,所以文风也纯朴雅正。而自那时以后,“世道陵夷,文亦下衰”(独孤及前文)。用柳冕的话说,就是自屈原、宋玉以后,“为文者本于哀艳,务于恢诞,亡于比兴,失古义矣”(《与徐给事书》),而“魏、晋以还,则感声色而亡风教,宋、齐以下,则感声色而亡兴致”(《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所以文风改革的途径,首先在于复古。
萧颖士、独孤及、李华、梁肃、柳冕等人的见解,从本质上说,首先是为了推动儒学复兴而提出的,其次才涉及文体改革的问题。所以,他们把散文的价值限定在伦理教化和服务于政治的范围,把对散文的形式、文辞、风格的要求限定在对先秦两汉古文的模拟中,力图“助人主视听”而“以名教为己任”(萧颖士《赠韦司业书》),抹杀楚辞、汉赋以来文学发展的意义,其保守色彩是很显著的。这一特点使古文运动从一开始就带有很深的隐患。但同时也应看到,他们打着“经典”和“古人”的权威旗号攻击骈体文浮靡空洞、千篇一律的弊病,这对推进必定要出现的文体改革,客观上也起了颇为有力的作用。
当散文创作实践与理论开始出现变革苗头的时候,在关系到读书人前程、影响到读书人文风好尚的科举考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宝应二年(763)也就是安史之乱平息的那一年,杨绾和贾至主张在科举中废诗赋、去帖经而重义旨、以促进人们对儒学精神的真正理解,改变华而不实的文风;建中元年(780),令狐崱鞒窒土挤秸苎约煽撇呤裕疾捎蒙⑻逦男问健U庑┦率担环矫嫠得魑奶甯母锏闹髡趴忌肟凭俚闹鞒终咝闹校っ魉研纬闪怂汲保涣硪环矫嬖蚩梢酝贫希捎诳凭俨呤栽市砹松⑻逦男问剑敲此欢ǘ晕姆绫涓锸且桓鲇辛Φ耐贫V刑剖贝淙豢际砸谰煽际常嗣窍蚬僭鼻脍饲蠹觯蛑骺纪缎芯恚创罅坑昧松⑻逦摹O窈蹦瓯闶且桓鲆陨⑻逍词樾磐囤说木僮樱毒商剖椤ず匪邓熬俳浚段挠诠浼洌氏嘀b徘炱奈佑墒侵谑薄!笨杉」苁橙∈棵挥蟹铣蘼凼侵骺脊倩故怯κ哉撸家丫焉⑻逦目吹弥亓恕

………………………………………………
第二节 韩愈与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的复兴,有赖于韩愈的出现。而说到韩愈,则必须看到他的多面性。一方面,韩愈具有积极维护封建专制和儒家“道统”的热情,而另一方面,韩愈又是一个个性很强、自我表现欲很强的人。在他的怪怪奇奇、汪洋纵肆的诗歌中,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到他的不甘凡庸、喜好张扬外露的气质,而“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芍药歌》)这一类自我描述,更不是拘谨敛束的形象。甚至,他以上追孟子、继承道统自命,也可以说是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共同表现。所以,当韩愈投入古文复兴运动时,他的态度与前人实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复兴儒学为核心宗旨的基本立场上,他确是继承了前人;但他的整个散文理论,特别在变革文风、推进创作方面,却增添了许多新的和更为合理的内容。而古文运动获成功,不仅由于他的理论,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写出了许多富于个性、才力和创造性的佳作,从实践上重新奠定了散体文的文学地位。同时,他大力提倡与呼吁文体改革,团结了一批撰写散体文的作家,使散体文创作形成了一股较大的文学潮流。
《旧唐书·韩愈传》说:“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其中,独孤及对韩愈的影响应该是间接的,因为大历十二年独孤及去世时,韩愈才十岁。但梁肃对韩愈却有直接影响。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中曾说到过梁肃对自己及朋友的提携,《唐摭言》还记载韩愈、李观、李绛、崔群在梁肃处游学,三年未得见面,而一见之下,梁肃大为称赏,于是十分推奖他们的文章。这可能是后人杜撰的故事,但韩愈接受了梁肃的散文理论,则无可怀疑。不过,韩愈的古文理论绝不是简单地抄袭或因循前人的见解,它的实际内容要丰富得多。
第一,韩愈主张写散文“宜师古圣贤人”(《答刘正夫》),但学习古文,并不因为“其句读不类于今”,而是“学古道则欲兼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也就是说,学古文根本上是为了学习“道”。表面看来,这与萧颖士、独孤及、梁肃等人的思想并没有区别,但是,萧颖士等人所说的“道”只是指伦常教化、道德规范,即儒家学说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