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东唐再续-第4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发现我格外的后知后觉,刚才发现得了几张月票,才想起又是新的一月了。在此感谢suyouan、蜉蝣特两位书友的月票。

………………………………………………………………………………

李巨川嘿嘿一笑:“掌控长安,先要掌控神策;掌控神策,先要掌控宦官。明公若有胜兵驻扎同华,如此兵威之下,找几个听话的宦官,想是不难。”

李曜不置可否,却道:“某闻官家最近心情焦虑,动辄迁怒身边的宫女宦官,可有此事?”

李巨川不知李曜为何忽然转过话头,但也只能回答:“有所耳闻,不知其详。”

“如此说来,宦官们对于官家最近的情绪,怕是颇有些不满……对此,你可曾留意?”李曜又问。

“这个……”李巨川微微迟疑:“若说宦官对官家的不满,说句诛心的话,那是早已有之。今上自登大宝,一直信重南衙,慎防北司,神策二军(左右)皆生怨气,而后便发生了杨复恭之事,如此,枢密使及左右中尉对官家如何能有爱戴?”

李曜微微点头。李晔在原先的历史中,死后被称为昭宗,根据谥法来说,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显然昭宗的昭字,是褒谥,溢美之词。但在李曜看来,李晔是大唐实际上的亡国…之君,虽然单从个人能力和理想上来说,对比他之前的几个皇帝,还算是个明君。

李晔的施政特点,除了重道抑佛之外,最出名的就是对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等问题采取积极应对,朝政上以宰相为重,因为李晔的施政方法和武宗的会昌之政有很大相似之处,因而史书称李晔有会昌遗风。但是会昌之政之所以在武宗时期能取得很大成效则是因为晚唐和唐未局势的不同。晚唐时期大唐中央政权不管是从气数、时局、实力上都要远远优于唐未。因而会昌之政在晚唐时期可以获得施展和取得成效,而唐未时期大唐中央政权从气数、时局、实力上都已陷入崩溃,因而李晔的这种政策不但没能挽救大唐的灭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大唐的崩溃。

比如藩镇割据问题:武宗时期平定藩镇的战役中大多是利用藩镇打藩镇,并且最终获利的是以武宗为首的中央政权,而和武宗联合藩镇们除了要帮武宗白打工外还要帮武宗买单。李晔一开始也是抱着利用藩镇打藩镇的思想,但是因为时局的溃烂,往往都会变成藩镇们利用李晔排斥异己,最后得利的也是和李晔联合的藩镇,而李晔这个皇帝则是帮藩镇们白打工加买单。

武宗时期重用以李德裕为首的宰相班底也连带提高了中书省的权力,宦官北司的权力也相应被削弱。而李晔时期的宰相们,好一点的都被害死了,剩下的庸相们加在一起再乘以二恐怕也顶不上半个李德裕——准确的说自会昌之后大唐再也未出过真正意义上的名相。大唐自黄巢之乱后宦官权力也一度达到鼎峰,虽然迅速衰落,但同时南衙也一并衰落,相对来说以朝臣为首的南衙和中书省也无力抗衡北司。因此以宰相为重的政策在李晔当政时期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再如李曜刚才动问的宦官问题。大唐在黄巢之乱前,皇帝对于宦官集团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在位的皇帝能力还算不错的话,一般都不会被宦官控制,也能执掌朝政,地方藩镇的实力也不能对中央政权构成致命危胁,宦官也未完全掌控朝政大权,这也为削宦创造了可能,但在大中时宣宗对会昌之政进行全面清算,也连带废除了武宗的削宦政策时,大唐就已经丧失了最后一次削宦良机。并且黄巢之乱后大唐与宦官集团已连为一体,两者互相依存,宦官需要靠着大唐这面旗帜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而大唐则要依靠宦官手中的权力——神策军——苟延残喘。所以李晔的削宦行动也只是加速大唐灭亡而己。

不过总的来说,李曜虽然对李晔的施政方法不敢苟同,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较同情他,毕竟李晔即位时,大唐基本上已经是无药可救,就算李晔施政得当也只是能让大唐多苟延残喘一些年而已。甚至偶尔李曜会想,如果自己当初穿越成了李晔,又是不是有能力将大唐挽救回来。答案是不知道。

因此听了李巨川的话,李曜点头,微微叹息一下,道:“如此说来,此时某还不便控制神策。”

李巨川奇道:“不便?”他有些质疑意味地道:“此时明公大军兵临城下,今后更可屯兵同华,虎视长安,无论南衙抑或北司,未得明公眼色,谁敢胡乱言行?此时控制神策,稍候则向晋王推荐李存审、李嗣昭或李嗣源为鄜坊、邠宁二镇节帅,如此长安便被明公半围,鸾台政令,皆出蒲州,岂不是好?倘若错过今日,何其可惜?”

李曜点头道:“好,自然是好,不过错过今日,却未见得可惜。”

李巨川更是疑惑,问道:“明公此言何解?”

李曜高深莫测地笑了一笑:“你只须知道,任何不满,任何怨气,即便单独去看,都是极小,然而累计多了,却总归是要爆发的。”

李巨川见他如此,沉吟片刻,忽然一惊,急问道:“明公以为,枢密及左右中尉迟早要废君再立?”

李曜也吃了一惊,此事的确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他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坚持不在这个时候掌握神策,以免到时候鱼没偷到,反惹一身腥,但李巨川仅仅听自己这么一说便能猜到这点,看来历史上李巨川的能力绝非史书中所表现的那一点。不过也难怪,若非真有能耐,让敬翔感到威胁,敬翔又怎会怂恿朱温将李巨川杀掉?

当然这件事,如果李曜现在就承认,那等将来真个发生,他就“多智近妖”了,他并不希望给人这种感觉,也不希望自己被过度神话,因而只能回答:“正如你所言,官家自登大宝,便信重南衙而压制北司,而后又出现了杨复恭之事,由此便可看出陛下对宦官们的态度如何,宦官们对此必然也是心知肚明的……倘若你是枢密使或者左右中尉,你会如何想?更何况,官家登基之后这些年,朝廷诸事不顺,官家性子也日渐暴躁,动辄迁怒身边宦官宫女,弄得宫中人人自危,枢密使及左右中尉难道便没有感觉到危险?既然危险,一不做二不休也就不奇怪了……下己公可以回想一下,这些年官家、宦官以及中书门下之间的关系。”

李巨川心中虽惊,却也忍不住担忧起来。其实在他心中,天子李晔高大威猛、身材魁梧、举止端庄、行为得体、眉宇间英气逼人,的确颇具帝王龙凤之相。

他回想了一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确如李曜所言。当日李晔即位后,面对人心惶然、百废待兴的时局,清醒地认识到当务之急是稳定浮动的民心,取得朝野上下的大力支持。

为了扭转历代奢靡的习俗,厉行节俭,李晔曾经对杨复恭说道:“我没有什么德行,能够登上皇位全靠爱卿的大力扶持,今后在生活上不应太奢华,应以节俭示天下。”懿宗和僖宗在世时,每天都要换一套新衣,还要求太常寺每天献一首新曲,到了昭宗时都免掉了,同时还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李晔的志向在于恢复祖宗旧业,因而十分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对于人才正如他自己所说,昼思“名实相符之士,艺文具美之人”,夜则“梦寐英贤”,他破格提拔了一批才能之人,想以此扭转僖宗以来朝廷号令不振、皇室地位日渐低落的局面。他还为僖宗朝的一些无辜身死的官员平反、赠官,对僖宗朝受过田令孜迫害的官员加以优抚,以此收拢人心。

李晔也注意到了宗教在政治上的作用,于是大力提倡道教,同时也重视儒学,以期扭转晚唐世俗崇佛的风气。本朝为李氏宗庙,奉太上老君李聃为远祖,受上命而治天下,故以道教为国教。在儒、释、道三教之中,道教被列为三教之首。

道者,或玄或气,或丹鼎或符箓,皆以致学仙道、修达真性为旨归,故而服饵炼气以求长生,不免为其中之一流。本朝士人率性自然,不为世俗拘碍,好神仙方术,亦是言人人殊之理。

然而中唐以降,佛教渐渐占了上风,特别是懿宗时大肆佞佛,广造佛寺。很多人为了逃避赋税遁入空门,出家为僧成了一种社会时尚。李晔为了扭转世风,便提倡道教,接纳方士。而且在推崇道教的同时,他没有忽视儒学的作用,对儒学予以大力支持。

李晔牛刀小试,收到了一定成效,朝臣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朝廷内外不由为有这样的君主而欢欣鼓舞,暮气沉沉的大唐帝国似乎也逐渐有了生机和活力。史称昭宗“践阼之初,中外忻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