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死亡的不断斗争,是人的身体和灵魂的局部死亡。我们生命内部的死亡是由于不可能在时
间和空间中容纳完满而造成的。时间和空间是能够带来死亡的,它们所导致的分裂就是对死
亡的局部体验。当人的情感在时间中消失的时候,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当在空间中发生着
与人、家、城市、花园、动物的分离,这种分离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感觉,也许你再也不能
见到它们了,那么,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对时间和空间中的一切分离和分裂的忧郁都是对
死亡的忧郁。我还记得痛苦的忧郁经验,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在任何一次分别中我都体验
到这样的忧郁。这一点具有如此普遍的特征,许多事情都能引起我对死亡的忧郁,比如,我
再也见不到一个与我毫不相干的人,一个与我格格不入的人;我再永远也见不到一个我偶然
路过的城市,以及我在其中只停留了几天的房间;我再永远也见不到这棵树,我偶然遇到的
这条狗,等等。当然,这就是关于生命内部死亡的经验。在不能容纳完满,注定要分裂和分
离的时间和空间中,生命里占统治地位的总是死亡,死亡所意味的是,意义在永恒之中,在
完满之中,意义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命不再体验分裂和分离,不再体验人的情感和思想的
腐朽和死亡。对我们来说,死亡不仅仅是当我们死的时候才到来,而且在我们的亲人死亡时,
死亡对我们而言也已经到来。在生命中我们拥有对死亡的体验,尽管不是最终的体验。我们
不能容忍死亡,不但不能容忍人的死亡,而且也不能容忍动物、花朵、树木、物品和房屋的
死亡。全部存在的永恒就是生命的实质。同时,到达永恒只能通过经历死亡的途径,死亡是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的结局,而且生命越复杂,生命层次越高级,它受死亡的威胁也越大。山
比人活得会更长久,尽管山的生命就自己的质而言不那么复杂和高尚。勃朗峰比圣徒和天才
更长寿。无生命的物体比有生命的存在物更稳定。

                   2
  ……死亡的悖论在世界上不仅有伦理学的表现,而且还有其美学的表达。死亡是反常的,
它是极端反常的现象,是解体,是丧失面孔,是丧失一切面貌和形象,是物质世界的低级元
素的胜利。然而,死亡又是美好的,它能使必死的人中的最卑贱的一个变得高尚,使他与最
优秀的人并列,死亡能战胜庸俗和日常性的反常现象。有这样一个现象,死人的脸要比他活
着的时候更漂亮,更和谐。身临死人的周围,反常的和凶恶的感觉都会过去和消失。死亡是
最后的恶,但它比此世的生命更高尚。过去的美和魅力与死亡的能够使人高尚的事实相关。
正是死亡使过去获得净化,并把永恒的印记加给过去。在死亡里发生的不但是解体,而且还
有净化。任何腐朽的、解体的和腐烂的东西都无法经受住死亡的考验。能够经受住这个考验
的只有永恒。生命的重要意义是与死亡:相关的,只有在死亡的面前它才能被显现出来,无
论承认这一点是多么的可怕。人的道德意义在对死亡的体验中显现,人的生命自身就被这种
死亡所充满。
  同时,为了永恒生命而与死亡进行斗争是人的主要任务。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可以这样来
制定:你应该这样行事,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方面,无论对待谁,无论对待什么事
情,都要肯定永恒的和永生的生命,战胜死亡。忘记哪怕是一个活生生存在物的死亡都是卑
鄙的,容忍死亡是卑贱的。最卑微的、最可怜的被造物的死亡都是不能忍受的,如果相对于
这个被造物而言,死亡是不可战胜的,那么,世界就不能被证明,也不可能被接受。一切都
应该再生,获得永恒的生命。这意味着,不但针对人,而且针对动物,植物,甚至针对物品
都应该肯定永恒的本体论原则。人时时处处都应该成为生命的赋予者,释放生命的创造大能。
对一切有生命之物的爱,对一切存在物的爱,超越对抽象理念的爱,就是为了永恒生命而同
死亡进行斗争。基督对世界和人的爱就是赋予丰富的生命,是对能够带来死亡的力量的胜利。
禁欲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在自身中同死亡的斗争,在自身中反对死亡。为了永恒的生命
而同死亡斗争,要求对待自己和他人这样的态度,仿佛你自己和他人在任何一个时刻都可能
死亡。这就是世界上死亡的道德意义。要战胜对死亡的低级的、动物般的恐惧,但在自身中
要永远拥有对死亡的精神上的恐惧,拥有对死亡秘密的神圣敬畏。要知道,人们是从死亡那
里获得了关于超自然的观念的。宗教的敌人,如伊壁鸠鲁,认为承认了宗教的根源是对死亡
的恐惧,就等于推翻了宗教。然而,他们永远也无法推翻这样一个真理,在对死亡的恐惧中,
在对死亡的神圣敬畏中,人将认识存在的最深刻的秘密,在死亡里也有神的启示。生和死的
道德悖论可以表示成这样一个绝对命令:对待活着的人,就像对待死去的人那样,对待死去
的人,就像对待活着的人那样,也就是说,要永远记住作为生命秘密的死亡,无论在生命中,
还是在死亡中,都要肯定永恒的生命。生命不是在自己软弱的方面,而是在自己的力量、紧
张和丰满方面与死亡相关。这一点在狄奥尼索斯①精神中可以感觉到,并在爱中获得显现,
爱永远与死亡相关。欲望就是生命的最紧张的表现,它总会引起死亡。接受爱的丰满力量和
爱的悲剧的人就是在接受死亡。过分珍视生命、逃避死亡的人,就是在逃避爱的命运,为了
生命的其他任务而牺牲爱。在性爱中被赋予了生命紧张的最高峰,这个最高峰将引向世界上
的灭亡和死亡。爱着的人必定遭受死亡,并使被爱的人遭受死亡。在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和
伊索尔德》的第二场就有关于这一点的音乐启示。社会日常性企图削弱爱与死亡的联系,希
望保卫世界上的爱,并组织它。然而,社会日常性甚至还没有能力发现爱。它只能组织种族
的生活,只知道一个反对死亡的手段——生。在生里,生命仿佛在战胜死亡。但是这个胜利
不愿意知道个性,个性的命运及其愿望,它只知道种族生命。一切生着的都注定要死亡,并
使被生者也遭受死亡。在生中战胜死亡是虚幻的胜利。自然界不知道战胜死亡的秘密,这个
秘密只能来自超自然的世界。人类在其整个历史中都在努力同死亡斗争,在这个基础上产生
了各种不同的信仰和学说,有时它们靠对死亡的遗忘,有时它们靠的是对死亡的理想化和对
灭亡的陶醉。

                   3
  在人身上,永生的和永恒的不是心理的元素和肉体的元素,不是这些元素自身,而是精
神元素,它在心理的和肉体的元素中的作用便构成个性,实现着上帝的形象和样式。作为属
于不朽世界的精神存在物,人是永生和永恒的,但是,人是精神的存在物不是自然而然的,
实际上,只有当他用精神的实质来实现自己,当在其中精神和精神性控制了他的自然因素时,
他才是精神存在物。完整性和统一性是由精神在心理和肉体因素中的作用而产生的,这个完
整性和统一性就构成了个性。自然个性还不是个性,它不具有永生的特性。自然地成为永生
的是人类、种族,而不是个体。永生是由个性通过努力而获得的,是为了个性的斗争,唯心
主义教导的是无个性或超个性的精神的永生、观念或价值的永生,而不是个性的永生。费希
特或黑格尔不懂得个性的人的永生,在他们那里,人的个性及其永恒的命运为观念、价值、
世界精神、世界理性等牺牲。这里也有合理的因素。这就是,永生的和属于永恒的不是自然
的、经验的人,而是人身上精神的、观念的和价值的原则,唯心主义关于永生的学说的不合
理性在于,这个精神的、观念的和价值的原则不构成永恒的个性,不去为了永恒而改变人的
所有的力量,而是与人脱离,构成一个理想的天空,构成无个性的和非人性的精神,让人及
人的个性遭到腐朽和死亡。被实现了的和达到了完整性的个性是永生的。但是在精神世界里
不存在封闭的个性,个性是和上帝相连的,和其他个性相连的,和宇宙相连的。唯物主义和
实证主义等学说容忍死亡,使死亡合法化,同时努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