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苦力劳动的人几乎没有机会过有意义的生活。敏锐和才能是必不可少的“天赋”,尽管很
难把它们同道德区分开来。——一个人可以具有道德,而“智能”只是简单的原料。
  如果满足是幸福的倒数,那么我们可以断言,
                     “审美生活”是有意义生活的倒数。
                                    “审美
生活”也是处理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因此它成为“为我们的存在”“生活的艺术家”——
                              ;
过审美生活的人——在个人水平上展示他的才能。那么,这种生活方式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间不存在差异吗?区别在于,过“审美生活”的人只有一个意图,把他的日常存在转变为“为
他的存在”;如果一种冲突在这点上威胁妨碍他,他就简单地采取回避的行动。他的性格中
缺少的是“对他人有用”的气质:他不具备感受他人需要的才能。“生活的艺术家”意欲过
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提出同样的生活是对他人亦可能还是只适合于他的问题。这样,“审美
生活”是贵族统治的,而有意义的生活则在原则上是民主的。有意义生活中的指导规范总是
有意义生活可一般化,可拓宽到他人的性质,从长远看,可拓宽到整个人类。
  生活的引导在我们限定为有限成就的状态中也存在,因为在这里个体同样自觉地有层次
地组织和安排他的生活。然而,自觉引导的作用在这里不如有意义的生活中大,因为有限的
成就的状态依赖于严格的和详细的价值体系,而且是一劳永逸性的,除非机遇插手。而在有
意义的生活中,生活的自觉引导的作用则不断扩展,引导个体面对新的挑战,不断地重新创
造生活和个性,并且伴随着对那一个性和选择的价值等级体系的统一体的保存。正是通过对
生活的引导,自我更新为“为我们存在”的日常生活得以发生。
  那些今天过着有意义生活的个体自觉选择和接受的任务,是创造一个异化在其中成为过
去的社会:一个人人都有机会获得使他能够过上有意义生活的“天赋”的社会。并非是“幸
福的”生活——因为不会出现向有限成就的世界的复归。真正的历史充满着冲突和对自己给
定状态的不断超越。正是历史——人们自觉选择的和按人们的设计铸造的历史——可以使所
有人都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变成“为他们自己的存在”,并且把地球变成所有人的真正家园。
                     为学与为人
                       牟宗三
                       (1909…1995),中国当代学者。本文选自牟宗三《生
                       命的学问》,台北,三民书局,1984。
吴校长、各位先生、各位同学:
  我们经常上课,把话都已讲完了,再要向各位讲话,似乎没有好的意思贡献给大家。这
次月会承陶训导长相邀作一次讲演,事前实在想不出一个题目来。想来想去,才想到现在所
定的题目——为学与为人。为什么想到这个题目呢?是因为我近来常常怀念我们在大陆上的
那位老师熊先生。当年在大陆的时候,抗战时期,我们常在一起,熊先生就常发感慨地说:
“为人不易,为学实难。”这个话,他老先生常常挂在口上。我当时也不十分能够感受到这
两句话的真切意义,经过这几十年来的颠连困苦,渐渐便感觉到这两句话确有意义。我这几
年常常怀念到熊先生。我常瞻望北天,喃喃祝问:
                     “夫子得无恙乎?”他住在上海,究竟能不
能够安居乐业呢?今已 80 多岁,究竟能不能还和当年那样自由地讲学,自由地思考呢?我们
皆不得而知。(今按:熊十力先生已于 1968 年 5 月 23 日逝世,享寿 86 岁)常常想念及此,
所以这次就想到他这一句话,
            “为人不易,为学实难”。这句话字面上很简单,就是说做人不
容易,做学问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它的真实意义,却并不这么简单。我现在先笼统地说
一句,就是:无论为人或为学,同是要拿出我们的真实生命才能够有点真实的结果。
  先从为人方面说。“为人不易”,这句话比起“为学实难”这句话好像是更不容易捉摸,
更不容易了解。因为我们大家都是名义上在做学问,所以这里面难不难大家都容易感觉到。
至于说为人不易,究竟什么是“为人不易”呢?这个意思倒是很难确定的,很难去把握它的。
我们在血气方刚、生命健旺的青年时候,或壮年时候,或者是一个人发挥其英雄气的时候,
觉得天下的事情没有什么困难,做人更没有什么刚我可以随意挥洒,到处迎刃而解。此时你
向他说“为人不易”,他是听不进去的。然后我们究竟如何去了解这“为人不易”呢?我们现
在可以先简单地、总括地这样说,就你要想真正地做一个“真人”,这不是容易的事情。我
这里所说的“真人” 不必要像我们一般想的道家或道教里边所说的那种
         ,                      “真人” 或者是
                                    ,   “至
人”。那种真人、至人通过一种修养,道家式的修养,所达到的一种结果,一种境界。我们
现在不要那样也不要那样去了解这真人。能够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的责任
感,实地存在下去,真实地活下去,承当一切,这就是一个真人了,这就可以说了解真人的
意思了。因此,所谓真人,就是说你要是一个真正的人,不是一个虚伪的、虚假的泛不着边
际的一个人。
  怎么样的情形可以算一个真人呢?我们可以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孔夫子做代表。
孔夫子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也不是个圣人,我也不敢自居为仁者,“若圣与仁则
吾岂敢”,我只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这么一个人。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
我们当下就可以做,随时可以做,而且要永远地做下去。样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人就是一个真人。这一种真人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没有一个现成的圣人摆在那里,也没有一个
人敢自觉地以为我就是一个圣人。不说装作圣人的样子,就便是圣人了,人若以圣自居,便
已不是圣人。圣人,或者是人,实在是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个永恒的过程里显示出
来,透示出来。耶稣你们都向往天国,天国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在你们的心中,在每一
个人的心中。这样说天国的时候,这是一个智慧语。但我们平常说死后上天国,这样,那个
天国摆在一个一定的空间区域里面去,这便不是一种智慧;这是一种抽象,把天国抽像化固
定在一个区域里面去。关于真人、圣人,亦复如此。孔子之为一个真正的人,是“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这不断的永恒的过程里显示出来。真人圣人不是一个结集点摆在那里与我的真实
生命不相干。真人圣人是要收归到自己的真实生命上来在恒的过程里显示。这样,是把那个
结集的点拆开,平放下,就天国说,是把那个固定一个空间区域里面的天国拆开,平放下,
放在每一个人的真实生命里面,当下就可表现,就可以受用的。你今天能够真正做一个“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眼前你可以透示出那一种真人的境界来。永恒地如此,你到老也
是如此,那末,你就是—真正的人了。真人圣人的境界是在不断地显示、不断地完成的,而
且是随你这个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程,水涨船高,没有一个固定的限制的。
  我们这样子了解真人的时候,这个真人不是很容易做的。你不要以为“不厌“倦”是两
个平常的字眼,不厌不倦也不是容易做到的。所以熊先生当年就常常感到到老还是“智及”
而不能“仁守”,只是自己的智力可以达到这个道理,还做不到“仁守的境界,即做不到拿
仁来守住这个道理,所以也时常发生这种“厌”
                    “倦”的心情,也是悲、厌迭起的(意即悲心
厌心更互而起)。当然,这个时代,各方面对于我们是不鼓励的,这是一个不鼓励人的时代,
到处可以令人泄气。令人泄气,就是使人厌倦,这个厌倦一来,仁者的境界,那个“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的境界就没有了。照佛教讲,这不是菩萨道。依菩萨道说,不管这个世界怎
么样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