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12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尤其是关中,到今年为止,种植冬小麦的家庭,已经跟种植粟米的家庭不相上下了。

    所以,关中也就出现了一副奇特的景象。

    往往一田之隔,就是不同的场景。

    这边挥汗如雨,忙着收割,而隔壁的土地上,则是牛哞声声,在耕牛或者挽马的协作下,人们将土地翻开,然后将自己家堆积的人畜粪便混着草灰或者淤泥,深深的埋到地里。

    各条河道附近,也满是三五成群的,租着船舶,在河里或者池塘中,挖掘淤泥的人们。

    刘彻站在昆明池附近的山峦上,远眺着那些,从四面八方而来,争抢着从昆明池的工地里,运走淤泥的人们。

    于是,大汉天子龙颜大悦:“少府和大农,导民有功,其赐少府、大农诸农稷官,爵一级!”

    少府卿刘舍和大农令直不疑顿时大喜,拜道:“臣等代群臣叩谢天恩!”

    这个赏赐,可比赏给他们一千金还重!

    对于官僚而言,除了权势外,最重要的就是属下的尊崇和服从。

    可想要下面的人听话,并且服从命令,那就需要给他们争福利。

    古今中外,能给下面的人争来福利的领导,位置才能稳固。

    尤其是在汉室的体制下。

    三公九卿,虽然看似位高权重。

    但实则,一个不小心就会被下面的人架空。

    现在的少府卿刘舍和大农直不疑,就是典型例子。

    少府卿刘舍现在除了在拍刘彻马屁的时候,说的话是自己说的之外,其他一切时候,无论是汇报工作,还是报告成绩,实则,都是下面的少府六丞,事先商量好了,草拟了报告的。

    他这个少府卿,除了能管管少府衙门本身之外,对庞大的少府,几乎无从下嘴。

    以至于不久前,上林苑被剥离出少府控制,代之以所谓的水衡都尉。

    故少府卿岑迈,摇身一变,成了新的水衡都尉,虽非九卿,但却被许可入朝议政,并且参与廷议。

    刘舍这个领导,因此被少府内部的派系所埋怨。

    很多人都觉得,桃候这个老大太不靠谱了!

    此时,迎来一场天子赐爵的恩典,无异于是及时雨。

    至少能安抚住许多不满者。

    至于直不疑……

    他老早就是个甩手掌柜了。

    以至于连兰台的尚书都知道,大农的事情,找大农丞更靠谱。

    因而对直不疑而言,给下面的要福利和政策,也算是他现在为数不多的树立威权的方法。

    刘彻挥挥手,让两人起身。

    “大农和少府,要继续加强对百姓的疏导工作!”刘彻说道:“不仅仅在关中要进一步扩大冬小麦的种植面积,整个北方,都要加强宣传和指导工作!”

    “诺!”刘舍和直不疑连忙笑着答应。

    虽然他们确实是不懂这个业务。

    但没有关系,下面有不少懂行的。

    尤其是大农衙门,今年考举后,天子给大农增加了六百个百石到四百石的编制。

    虽然是指明增加到农稷官的。

    但大农也因此抖了起来。

    大农衙门由此在整个北方的十几个郡国,都开始建设到乡亭一级的农稷官。

    刘彻看了看这两个家伙,摇了摇头。

    直不疑今年五十五岁了。

    他上任为大农令,也有差不多五年了。

    但他的业务能力,却在这五年里饱受质疑。

    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新技术和新工具层出不穷,中国农业技术和生产力开始跳跃发展的今天,直不疑这种旧式的依靠‘无为’,将工作交给属下,自己只管刷声望和名声的官僚,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继续担任九卿了。

    农业部长却对农业一窍不通。

    怎么说,都说不过去。

    况且,现在的大农,还跟少府共同管着盐铁衙门这个钱袋子。

    “朕或许应该搞一个西汉版的政协……”刘彻在心里思考着。

    但现实却让刘彻不得不继续依靠直不疑这样的老式官员来管理国家。

    新生代都太年轻了!

    汉室要完成新老交替,起码还需要十年之功!

    回到宫中后,刘彻就命人去召大农丞商容。

    对农业的问题,还是要问专家。

    在商容没来之前,刘彻就拿着大农衙门和丞相府的有关报告,看了起来。

    以便自己能对现在的汉家农业社会和生产力能有一个大略的估计。

    由于今年的冬小麦收获季节,实际上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

    所以,此刻,北方的冬小麦亩产以及数据,都已经统计了出来。

    形势很喜人!

    在新的耕作技术和新的工具的辅助下,汉家冬小麦年年增高。

    去年,关中小麦亩产三石多一些。

    但在今年,亩产却已经突破了四石!

    甚至,某些膏腴之地,土地肥沃的地区,亩产达到了五石!

    而上林苑里那几百亩由农稷官们亲自照料的土地,亩产甚至最高达到了十石!

    这些数据,坚定了刘彻推动冬小麦作为主要农作物的决心。

    毕竟,小麦产量,现在已经是粟米的一点五倍以上。

    假如北方全部种植小麦,那么,等于汉家的粮食产量增加一点五倍,可以多养活一千万人口!

    而,小麦的产量,绝不止五石!

    要知道,五石小麦,换算成后世的重量,也不过一百五十公斤。

    而后世,一亩小麦,产个五六百公斤,轻轻松松。

    现在,汉家的技术,虽然拍马也赶不上后世。

    但亩产达到六七石左右,应该不过分。

    大约半个时辰后,商容就奉诏前来了。

    “未知陛下诏臣,有何吩咐?”商容顶着两只硕大黑眼圈,勉力打起精神拜道。

    刘彻一看,就知道这货大概又有好几天没睡了。

    自从商容上任大农丞以来,他就挑起了大农令衙门的农业工作。

    每年的八月九月,据说都是彻夜彻夜的挑灯工作。

    据说他每天光是给郡国农稷官,就要下达数百条命令。

    这让刘彻也有些感动。

    “卿且先安坐……”刘彻让人给商容端来一壶参茶,然后,才问道:“以卿之所见,北方郡国,推广冬小麦种植,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商容喝了一口参茶,提起些精神,答道:“回禀陛下,臣以为,只在人力而已!”

    “请仔细说说看……”刘彻也好奇了起来。

    他设想过惯性、风俗和习惯,但商容的答案,却让刘彻感觉有些耳目一新。

    “回禀陛下,以臣在乡亭所观,于简牍所闻的情况来看,如今百姓,之所以还有许多种植粟米而不种小麦,多数情况都是这些百姓的家庭缺乏青壮劳动力,或者太过贫困……”商容答道:“请陛下许臣调阅大农七月庚子及庚寅之报告!”

    “可!”刘彻点点头,吩咐左右:“去将大农七月庚子以及庚寅之奏疏取来!”

    不多时,就有尚书郎将相关奏疏取来。

    刘彻拿到手里看了看,满意的点点头。

    商容不愧是他当年一手提拔上来,还赋予《新农书》主编重任的才俊。

    他的奏疏,不因为地位的变化,而依旧保留着当初在太子、宫时的风格。

    看商容的奏疏,如同看表格。

    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刘彻只是粗略的阅览了一下,就明白商容的意思了。

    因为在庚子日的报告里,大农衙门除了说要加强拨款,鼓励百姓养殖牛马外,就是在奏疏之后,附了一个附录。

    附录里记载的是大农衙门在关中的华阴县的曲里乡的普查报告。

    这份报告将全乡三百二十一户,在剔除了土地超过三百亩或者家产超过十万钱的富户后,将其他百姓分为两个群体。

    一个是有牛马的,一个是没有牛马的。

    刘彻只是略微一看,就发现了一个特征。

    但凡有牛马的家庭,都是拥有三个以上的劳动力的家庭。

    而没有牛马的,则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年轻家庭。

    这种家庭,一般都是一个壮劳力,带着妻子与两三个小孩子。

    而在这些家庭的备注中,更是清晰无误的向刘彻传达了一个事实——百分之八十以上有牛马的家庭,都改种了冬小麦。

    而九成以上的没有牛马的家庭,则选择了继续种植粟米。

    两者的对比非常强烈。

    刘彻几乎是立刻就明白了商容的意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