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13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都是牛羊,但也有少数的马匹。

    那么,在高阙身后,这个数字会有多少?

    起码有一百万吧?!

    如此规模的牲畜群和庞大的妇孺群体,假如要撤退,那要多少时间?

    义纵想起了前几年,朝廷移民安东时的盛况。

    为了将十万移民,安全的送抵安东,汉家足足花了差不多半年时间来准备,然后又用了半年,才完成那个宏伟的工程。

    而匈奴人要撤退这样规模的牲畜群和人口。

    最起码也是需要半个月!

    甚至可能需要一个月!

    想到这里,义纵就站起身来。

    匈奴人会不会为了那些牲畜和妇孺,在高阙誓死不退?

    只要试探一下就知道了。

    于是,义纵站起身来,走出军营,来到鸿鹄塞中,找到在此停留的几个少府官员,问道:“本将听说,少府曾经在高奴发现过一种石脂,可以燃起大火,也能用作城防,不知是否如此?”

    那几个少府官员相对一视,都有些慌张。

    石脂计划,是少府内部的绝密工程。

    少府希望从石脂中获取一种黏状的油膏,用于道路、桥梁、建筑和城市的建设。

    不过,这个计划一开始就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这是因为目前少府只在高奴县发现了那种石脂,而且产量低的可以,年产量不过千石。

    除了做实验外,没有任何用途。

    倒是天子很关注这个项目,鼓励少府继续实验和开发。

    还预言,此物将在未来取代石炭,成为汉家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

    义纵身为外戚,能够知道石脂的存在,这很正常。

    但是……

    他是怎么知道我们随军携带了部分石脂?

    义纵看着他们,却是微微一笑,道:“看来是真的了,少府卿果然让你们携带了数百石石脂随军行动,以探究此物在极寒条件下的变化!”

    “但,现在,本将以车骑将军,大汉东成候的名义,将这些石脂全部征召了!”义纵拿出腰间佩戴的一个玉佩,丢给他们,说道:“此乃天子钦赐之御物,少府诸官,听令吧!”

    那些官员接过那玉佩一看。

    只见玉佩上面,用着小纂,铭刻着四个大字:如朕亲临!

    他们立刻跪下来,恭敬的领受命令,说道:“臣等谨奉诏!”

    在义纵面前,在这块玉佩面前,少府的官员,是肯定不会有原则的。

    因为,他们是天家的家臣。

    不是朝臣!

    只有朝臣才能在皇帝面前讲原则,而家臣……原则就是一切遵从天子的诏命!

    不过,出于原则,一个少府官员,将一张公文拿到义纵面前,说道:“请将军签字!”

    这也是现在少府开始树立的制度:一切物资、金钱的往来,都必须记账,除了记账,还必须备案,除了备案,还得有人签字画押。

    哪怕调用物资的人是天子,也需要天子亲自签字,才可以调用物资。

    不然的话,假如出现了缺漏。

    那么,就直接追究负责这些物资管理的人。

    假如缺漏规模过大,少府六丞也要连坐!

    这种蛮不讲理的制度,在确立后,立竿见影的堵住了少府的硕鼠中饱私囊的许多途径。

    当然,要完全消灭这些行为,那是不可能的。

    义纵当然也知道这个规矩,他接过那文书,看了看,然后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还加盖上自己的车骑将军印信。

    这些少府官员在确认了义纵的签字后,就笑着道:“将军请随我等来……”

    一刻钟后,在他们的带领下,义纵来到了鸿鹄塞内的一个地窖。

    这可能是当年秦人留下的一个用来储存酒类和粮食的地窖。

    但此刻,这个地窖成为了少府储存某些特殊产品的仓库。

    将地窖门打开,义纵跟着少府的官员们走进去,点燃火把,然后就看到了,这个地窖里满满的都是各种各样的材料。

    义纵甚至还看到了数十柄巨大的新型巨弩。

    “少府打算在此进行神臂弓的冬天实验?”义纵笑着说道:“想法不错!”

    此番出塞,由于是冬天,给汉军的强弩部队,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许多原本在长城内可以使用自如的弓弩,在这冰天雪地的塞上,都失去了作战能力。

    好在汉军准备比较充分,携带了大量的生石灰,不然有一半的强弩部队,将面临弓弩不能张力的尴尬。

    那些少府官员闻言却是笑了笑。

    汉军的武器,现在已经建立了各种入役前的实验制度。

    不仅仅要在军队中找几个试点,以进行观察,还要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这是一种确保制式大规模生产装备的武器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的制度。(未完待续。)

第一千一百一十节 高阙会战(3)

    “君候,这些就是石脂了……”一个少府官员,领着义纵走到地窖的深处。

    那里,密密麻麻的码了数十个木桶。

    义纵走上前去,将木桶揭开,露出里面盛着的深褐色或者黑色的黏稠液体。

    因为塞外的严寒天气,这些黏稠的液体,都已经冻成了一种类似于猪油凝固后的冻状物体。

    “此物可以燃烧?”义纵回头问道。

    “然!”那少府官员答道:“墨家曾经做过实验,此物点燃后,如同油脂,燃尽方灭!甚至无法用水扑灭!”

    “善!”义纵点点头,说道:“将这些石脂全部送去我军营中备用!”

    “诺!”

    ………………

    翌日,义纵军队既渡过北河。

    此时,汉军在北河上已经搭设了六个简易浮桥。

    浮桥,在中国又称之为‘艁’(zao)。

    早期的艁,看字体就知道,是一种将木舟捆绑起来,形成河上桥梁的方法。

    所以,架浮桥又被称为梁。

    如房之梁,横架江河!

    早在春秋时期,甚至西周时期,诸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这种浮桥的架设之法。

    并且,将之纳入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之中。

    所谓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

    诗经之中就有赞曰: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个方字,实际上是方舟的方,而非许多人理解的‘泭’。

    发展到秦汉,艁舟之术,其实已经经过了一次飞跃式发展。

    特别是在秦始皇时期,为了解决军队渡河问题和皇帝本人巡游天下,横渡江河时的障碍,秦人将艁舟之术,在旧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改良。

    出现用双舟一体,首尾相连,互相捆绑的浮桥。

    秦极盛之时,在这北河、南河,架设了大量永久性浮桥,以供军队和士民通过。

    不过,随着秦王朝崩溃,这些浮桥,也早已经被大水冲毁,成为了朽木。

    而现在,汉军使用的浮桥,则是在秦人的浮桥技术基础上改良而来的新式浮桥。

    依旧采用了秦人的双舟结构,但增加了悬挂在舟船上的木桥设计。

    这种结构,使得只要这浮桥存在,那么,即使大河的水流再湍急也无法危及渡河的军队。

    更因为用了双舟结构,使得浮桥的桥面很宽,连战马甚至战车都可以通过。

    “隧营的技术还真不赖……”义纵在渡河后赞道:“急切之间,就可以在此大河之上梁艁为桥,真乃神乎其技!”

    作为高级将领,义纵自然知道,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数次围绕浮桥而展开的大战。

    最有名的莫过于春秋晚期,穆公为了复崤之战的仇,而发动的对晋国的攻势。

    那次战争,秦人就是使用了艁舟,渡大河,出其不意的拿下王官,使得晋军甚至不敢迎战。

    于是穆公封崤之战中的秦国阵亡将士遗骸,哭丧三日,然后引兵归国。

    但历来,艁舟之事,不仅仅耗费时间长。

    当年秦始皇为了渡过湘江,使刑徒三千人尽伐湘山树。前后十几日,才搭好浮桥,结果天公不作美,一阵狂风,将浮桥吹散了……

    而这几座浮桥,隧营据说只用三天就搭建好了。

    而且,材料俱是取自附近山林的树木,除了人工成本和一些从后方运来的材料外,汉军没有多花半个铜子。

    可谓是经济效益极高,而且,这种浮桥极为坚固,只要用心维护,起码还可以使用三五年!

    当然,这也跟大河封冻,使得浮桥的搭建速度和安全性大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