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2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忠诚和忠心,再没有其他地方能比自己直辖领地。受自己恩惠和恩德的百姓更高的了。

    毫不夸张的说,每一个汉室太子的基本盘最初都是从自己的太子领地中发祥而出的。

    因此,在刘彻眼中,眼前的这些百姓不仅仅是他的百姓,更是他将来的忠臣的摇篮。

    刘彻看了看,这两三千人中,孩子占了大概四五百人的样子。其中男童大概两百人上下。

    于是他道:“多谢父老乡亲的抬爱,孤无以为报!”

    “书云:蒙以养正,圣功也!从即日开始。孤会让人在前面的皇庄之中每日开讲,教授识字断文,凡思贤苑中四岁以上,十四以下的童子皆可前去听讲……”刘彻抛出这个重磅炸弹。

    顿时百姓们就嗡嗡嗡的议论起来。

    读书?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知识和前途呢?

    望子成龙是中国社会的传统。

    但是……

    大部分人却有些犹豫。

    要供养一个脱产的读书人。那可是很难的!

    别的不说。家里因此少一个劳动力,那影响就大了去了!

    在此时,半大的孩子也会开始在田间帮忙了,十二岁左右就能跳水翻地了!

    人人都知道读书好,但谁也没办法保证自己家的孩子读了书就一定能有出息。

    而地主和豪强富商,能将孩子送去读书,甚至不惜血本,那是因为他们赌的起。老大读书读不出来,那就老二上。老二不行,老三可以,总有一个能出头。

    但农民,尤其是佃农们赌不起,一旦失败,就是整个家族的悲剧的开始!

    刘彻想了想,索性就再抛出一个福利,他道:“请父老乡亲不要有后顾之忧,所有前去听讲的童子,孤每日提供一餐,另外,每五日休沐一日,可以让童子们回家帮忙!”

    刘彻看着百姓,深情的道:“请各位父老乡亲好好记住孤的话:知识,改变命运!”

    在后世,知识未必能改变命运。

    但在这西元前的时代,知识却是一定能改变命运的。

    一个识字的人,最起码都能给大商人做个账房、掌柜什么的,有出息的能当官,甚至封侯拜相。

    朱买臣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但刘彻也知道,他现在能做的最大程度,也就是仅次而已了。

    以他太子的身份,给这思贤苑实行一个义务教育,就已经是他的极限了。

    再想普及和扩大,那就是找死了!

    即使他以后当了皇帝也是一样!

    因为,这时代的财政收入和生产力根本承担不了如此大规模的教育制度。

    刘彻以后当了皇帝,能做到的最大的极限和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建立几所国家大学,专门培养精英,同时鼓励民间私塾的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和补贴。

    剩下的,就得等什么时候殖民全印度了,靠着印度的财富和资源,或许能支撑起一定程度的扫盲运动。

    刘彻回过头对颜异道:“这事情,交给卿去负责,卿去安排,舍人和洗马以及其他诸臣,轮流来思贤苑给孩子们扫盲,制定一个轮值表,将来此教授,计入一年一度的考绩之中去!”

    虽然太大规模的义务教育,刘彻干不了。

    但是小范围内的扫盲和教育,他还是可以承担的。

    像现在给思贤苑的孩子们扫盲,将来在他的太子卫队里普及知识文化,教授兵法什么的,还是可以的。

    想要一口吃个胖子下去,肯定会噎着,但循序渐进,一点一滴的改变,却是完全可以的。

    不说别的,就是单单学小猪,将来编练八校尉作为骨干,在这几千人的精锐中普及知识文化,然后用个十几年时间,就能培育出几万人的有知识懂兵法的军官。

    靠着这些人做骨干,什么事情做不成?

    当然,这些是很遥远的事情。

    暂时来说,打着‘蒙以养正’这个政治正确的幌子,在思贤苑里玩义务教育扫盲,谁都不敢说他什么。

    “诺!”颜异一听连忙点头。

    但心里却有着别的心思在转悠。

    “教农夫之子……”颜异挠挠头,感觉有些别扭。不过,当初他的先祖在孔子门下求学时,同窗之中好像也有很多出身低贱的人。

    这么一想,颜异也就能理解了。

    毕竟,儒家的口号是‘有教无类’。

    但黄老的汲黯跟法家的张汤,却是多少有些不舒服了。

    给泥腿子上课?没有过的事情啊!

    要不是刘彻是太子,站在哪里顶着,一脸坚决,张汤真想劝说一下。

    倒不是他看不起农民。

    而是张汤觉得,这些泥腿子的孩子不懂礼数,更不知尊卑,也不是很聪明,能学的会先贤的思想,理解的了商君的意思吗?(未完待续。。)

第两百六十三节 不教而诛是为罪(1)

    时光飞逝,转瞬,田里的粟米熟了,就要到收获季节了。

    同时,一年也走到尽头了。

    思贤苑中,太子庄园。

    两百多个童子,人人穿着崭新的新衣,规规矩矩的席地而坐,一双双充满了渴望和求知的眼睛,目不转睛的看着站在庄园草地正中的一位身穿着锦衣的男子,他们的老师——太子率更令张汤。

    “跟着我一起念:苍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诏,谨慎敬戒……”张汤指着用炭笔写在木板上的字,一个一个的教着童子们。

    刘彻则坐在庄园的一间雅居之中,看着这一切。

    “仓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诏,谨慎敬戒……”转瞬,爽朗的朗读书声传入耳,几乎将刘彻拉回那两千年后的世界仿佛回到了学校的校园之中。

    当然了,此时的启蒙教育,跟后世没法比。

    基本上,在启蒙这一块,此时,无论贵贱,全部都是从仓颉篇五十五章开始学起的。

    所谓仓颉篇,其实就是汉初长安的书师,根据从秦宫竹简里找出来的李斯所著《仓颉篇》赵高所著《爰历篇》加上太史令胡毋静所做的《博学篇》整理合编而成。

    总共五十五章。

    基本上,这五十五章学完,就能算一个识字的人了,可以去学习诸子百家的著作了。

    这《仓颉篇》还是很有意思的,特别是汉室建立后新编的五十五章。每一章都是不多不少六十字。

    “这些童子这十几天学的怎么样?”刘彻问着身边两个放在这庄子里充作监督和后勤工作的宦官:“可有发现特别聪慧的?”

    刘彻对于他心血来潮建立起的这个皇庄启蒙学苑还是挺上心的。

    除了没有自己赤膊上阵外,其他一切能做的都做了。

    如今,整个太子宫上下大臣。除了刚刚来上任的太子太傅、少傅和詹事,这三个他使唤不动的人外,其他人都被他赶着五到十人一组,轮番来这里给童子们上课、启蒙。

    今天算是今年的最后一堂课了。

    接着就是秋收,然后,这一年就过去了。

    “回禀家上……”一个宦官小心的答道:“孩子们都学的挺认真的,其中有十几个特别聪明的。如今已经差不多能写会认第一章了……”

    “哦……”刘彻点点头,对于这个成绩,刘彻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汉字尤其是古代汉字是全世界最难懂也最难学的文字。

    没有之一。

    复杂的结构。完美的构造加上繁多的笔画,使得自古以来,学会汉字的读写,比之其他语言都要难上数倍。

    这固然不利于启蒙教育。

    但是。一旦学会了汉字。那么,最起码平均智商是完爆西方的字母文字教育出来的渣渣。

    简单的来说,中国汉字从设计到使用,都是专属精英的。

    先人们设计和使用汉字,一开始就是给精英阶层甚至是统治阶级准备的。

    自然,作为代价,汉字的难学难懂也就不可避免了。

    当然了,这些难处。先人们早就注意到了。

    从甲骨文到小纂,从小纂到隶书。再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汉字几千年的演变史都说明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知识普及的需要,我们的先人一直在努力,从未放弃过自我更新和进化。

    但总归万变不离其宗。

    即使是后世的天朝,欧米鬼畜学起汉语来,还是一个个的喊难。

    所以,这些思贤苑里的孩子,能在十几二十来天时间里,学会六十个字,简直就是天才了!

    刘彻蒙学的时候,花了一个多月才算认齐《仓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