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周亚夫是出了名的犟驴,想走他的后门?基本上没可能。

    至于桃候刘舍、开封候陶青这两个后来都做过丞相的人。

    嗯,好吧,桃候刘舍就是刘邦当年养的应声虫项襄的后人,项襄是项羽的族人,凭什么能混一个彻侯还被赐刘姓?

    还不是因为人家卖项羽卖了一个好价钱?

    这样的人,自然是紧跟天子的脚步,对其他同僚说拜拜了。

    开封候陶青,满朝上下谁不知道,这位御史大夫不过就是个充当门脸的傀儡,真正坐在后面遥控指挥的他的是天子跟晁错?

    而当朝廷没有了这些人的代言人后,后果开始显现。

    当官?没他们的份!

    各地郡守、各诸侯国的监督大臣、丞相、太尉这些有权有势的位置,基本没他们的份!

    想捞钱?廷尉的屠刀正愁没沾血呢!

    汉室对于彻侯犯法基本上是抓到了就绝不轻饶的原则,动不动就粗暴的废除封国。

    像是后来刘彻做了天子,借口贵族们因为供奉给先人和宗庙的黄金成色不足,大开杀戒,一口气撸掉了一百五十位列侯的爵位,统统贬为庶民。

    从这些事情就能看出来,汉室根本就没有所谓门阀的生存土壤,有的不过是肥羊跟米虫。

    至于地方上的豪强,那就更是个笑话了。

    汉室开国至今数十年,但是真正天下安定的时间才二十几年,汉太祖刘邦甚至当皇帝都在不断的领兵征讨叛乱的异姓王,吕后时期才开始慢慢安定下来,等到平灭诸吕,这汉家江山才没有太多动荡,躲进深山躲避战火的难民才开始下山安居。

    短短二十几年时间能产生个什么样的地方豪强出来?

    很浅显的一个证据就是郅都就任济南郡守,上任之后先把郡内的大户人家碾压一遍,结果杀得人头滚滚,却连声抗议都没有,济南郡甚至因此大治,达到了路不拾遗的地步!

    历史上真正的门阀政治,那要等到汉宣帝刘询认为经常变换地方郡守会妨碍政策的实施,于是,让一个郡守在一个地方任职十年甚至终生之后才开始发展,到成帝时,外戚王氏一门五候,由此开启门阀政治的大门,刘秀恢复汉室,依靠的是地主豪强的支持,投桃报李,让地方豪强坐大,东汉末年三国混战,曹魏司马氏推行九品中正制,这才最终放出了门阀势力这头怪兽。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刘德才敢在此时推行科举。

    因为首先,地方豪强也好,彻侯贵族,都不会拒绝也不可能拒绝科举。只有傻子才会拒绝一个明显对他们有好处的制度。

    在此时,科举非但不是贵族豪强们的拦路石,相反还是一张门票,一张能让他们光明正大的参与政治,拥有发言权的门票!

    要知道此前的所有举荐制度,都是有着很高的要求的,譬如说,首先你要在地方上有名,并且这名望还得达到一定高度,才能被举荐,或者是孝子贤孙,因为道德而被举荐。

    要知道,这年月官僚阶级跟地主豪强可还没进化到后世的地步,像什么养望之类的戏码,还没被人发明。

    所以暂时还没人敢在举荐的事情上作弊……

    再者,反对也是无效的!

    没兵没枪没权没势,谁会听他们的反对!

    当然,刘德也不会天真到马上就能让科举取代目前的举荐制度,那不现实!

    后世从隋朝开始推行科举,到宋代历经数百年光阴,科举才真正的取代举荐制度成为主流

    ………………………………………………

    嗯,确实科举在汉初是不会有阻力的。

    大家想想看,一群连举荐制度的作弊都不会的渣渣们,会想得到这科举可能会妨碍他们的未来吗?

    再一个,科举其实不算出格啦,刘彻罢黩百家独尊儒术才真正出格,好家伙一口气把黄老派、法家、纵横家全部敲死,啧啧,但也没人反对,大家反而兴致勃勃的玩起了儒皮法骨的把戏。

    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更关键的是,压根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政治势力和团体,没有带头大哥,闹不起来啊~~~~~~

    嗯,今天就这一更了,明天保证4更,主要是今天白天有事情去了,晚上才来码字,结果又在书评区跟人兴致勃勃的辩论~

    ps:感谢闲聊闲诳闲人巨巨的1888起点币打赏

    感谢指剑懿旧巨巨588起点币打赏

    感谢如初若见巨巨588起点币打赏。

    感谢所有过去未来打赏的巨巨们。

    嗯,俺是个懒货,以前都没特意感谢过巨巨们~但是~读者老爷是俺的衣食父母这我还是知道的~

第四十二节 长漂

    科举制度毫无疑问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最伟大的发明,且没有之一。

    即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那个世界,科举制度也依然兴旺发达,并且扩散到了全球,虽然那时的科举制度已经变换了形式,换了个马甲叫公务员考试。

    大天朝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应考者如过江之鲫,为了一个名额,无数人寒窗苦读,白首穷经。

    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差不多。

    安逸、稳定、舒适、体面,就是公务员的代名词。

    不管它叫科举也罢,叫公务员考试也好,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国家机器寻找操作工!

    刘德看着便宜老爹,道:“近日儿臣常在长安街头流连,微服审视市井,多有见到穷苦潦倒的士人,彼辈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到长安,为的就是一个荣华富贵,希冀以得天恩,可惜,我汉家制度只有举荐,然举荐需要的门槛太高,此辈中人少有能跨越者……”

    刘德侃侃而言。

    他说的都是事实,此时的长安作为汉家的都城,天下首善之地,跟后世大天朝的北京一样,都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

    北京有北漂,长安有长漂。

    北漂为了梦想打拼、努力、奋斗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乐观,甚至有些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而长漂的情况却比北漂更凄惨。

    长漂的主要组成群体,都是来自关东各地的各学派士子。

    前世十几年的诸侯王生涯,刘德是多少知道如今天下的士人情况的。

    自从汉初战火渐渐熄灭,天下恢复安定之后,本来被战火赶的到处颠沛流离,没有居所的各大学派的传人们终于能安下心传播学问了。

    首先跳出来的开山立派的是儒家,然后其他各家纷纷跟进。

    只是儒家因为胆子更大,步伐迈的更快,同时有着更系统的传授模式,因此,渐渐开始压倒其他诸子,在士子中占据了主流位置。

    儒家是怎么干的?

    就以此时的情形为例,胡毋生以公羊春秋第六代嫡系传人的身份在麓台广收天下士子,来者不拒。

    其门下可谓英才汇聚。

    像公孙弘等后来的大臣都出自其门下。

    胡毋生的师弟董仲舒在广川开宗立派,同样广收天下士子。

    在鲁地,诗经的当代传人申公德高望重,门下弟子遍及朝野,像楚王刘戊就曾在申公门下听课,后来刘彻的建元新政的主持者赵绾、王臧都是其门下弟子。

    济南人伏生则是另外一个传奇,他是经历过秦末战火活下来的老知识分子,手里保存着《尚书》的原本残卷,总计二十九篇。

    伏生在刘德祖父刘恒在位时就已经名满天下。

    晁错是怎么出头的?

    就是因为被刘恒任命为使者前往济南探视伏生,并请其到长安享福。

    为何这种好事竟然会落到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晁错头上?

    因为先前派去的使者跟伏生交流不能……

    伏生是老一辈的知识分子,说的是正宗的战国时期齐国的方言,而汉家的大臣们讲的则是关中的官话……

    所以,懂得战国时期一些齐国方言的晁错被赶鸭子上架派去完成这个任务。

    由此可见,就算在这西元前的时代,能掌握一门语言也是很重要的!

    这些顶级的大儒,固然风光。

    可其门下弟子就未必了。

    从吕后时期开始复苏的文化界,发展到今天,培养出来的各种学者,已经数以十万记。

    但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可能获得举荐,从而出任官僚。

    于是,这些人有的选择停留在各地诸侯王的王宫附近,以希望能获得诸侯王的看重,从而实现梦想。

    野心更大的,就直接来了长安,停留在长安,形成了长漂群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