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3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年,南越王赵佗的上司在听说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后,立刻就烧毁栈道,关闭运河,封闭关隘,自立割据为王。

    后世的赵匡胤更是上演了一出陈桥兵变的好戏。

    刘彻可不敢把那几十万精锐放在外面放的太久了!

    更重要的是,长安城的兵权,基本都被太皇太后掌握了,现在的未央宫卫尉是窦彭祖,长乐宫卫尉是窦婴的胞弟窦信。

    中尉、车骑将军郅都虽然是他老爹的心腹亲信,与他关系也还不错。

    但毕竟是骤然上任的,关键时刻,南军与北军会不会鸟他,那还两说!

    因此,将周亚夫与他手下的精锐调回长安,刘彻的这个天子位置,才算真正坐稳了。

    “诺!”少府令岑迈出列领命道。

    汉室天子的诏书,基本都是由少府的尚书和侍中拟定后,呈递御前,皇帝只需要检查和加印。

    不然。真以为皇帝的文章水平那么好,什么典故都知道啊?

    待得岑迈归位以后。刘彻就继续道:“右相何在?”

    “臣在!”张欧连忙出列。

    “御史大夫何在?”

    “臣在!”晁错也连忙出列。

    刘彻站起身来,看着这两位大臣。扶着手道:“尚书录诏:朕承先帝大宝,获保宗庙,以微渺之身,托于兆民君主之上,唯战战兢,如履薄冰,恐朕之不德,以羞先帝、太宗孝文皇帝之遗德!”

    众臣一见这架势,也立刻全部跟在张欧与晁错身后。匍匐在地。

    天子颁诏,谁敢坐着?

    只听到新君清朗的声音,回荡在朝堂上:“朕年少,不识上古贤王,治世之秒,然,朕闻之,古者圣王治世,民不加赋。而海内用足丰饶,朕虽不敏,亦心向往之,其令。天下官府衙门诸卿有司,即日起,天下郡国黎庶。永不加赋!”

    刘彻这个重磅炸弹一抛出来。

    大臣们只感觉两眼都有些迷离了。

    “永不加赋?”许多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相对无言。

    刘彻却是得意洋洋的看着臣子们。

    不得不说,满清的那一手永不加赋的表演。是非常加分的一个举措。

    只是,问题是,所谓的永不加赋,其实是个伪命题!

    在中国,税赋,从来都是分开的。

    税是用于国防开支,衙门支用以及各种地方事务和渠道开凿修葺等等。

    而赋,则是用来给皇帝盖宫廷庙宇,吃喝玩乐的。

    所以,后来的明朝才有会所谓的内怒和户部的区别。

    而在汉室,税收是统一归到国库,而赋,则是少府保管。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不收赋了,可以收税啊!

    左右不过左手换右手。

    不然你以为,满清的农民,都生活在天堂,不用交税的咩?

    但此时此刻,基本上没有什么大臣懂得偷换概念这个把戏。

    大家都被震得一愣一愣的。

    太宗孝文皇帝时期,刘氏就常常各种免田税,用来收买人心。

    先帝即位,更是一挥袖子,就把田税直接降到三十税一。

    今上倒好,上来就喊永不加赋。

    但,这个事情,对大臣没有任何影响。

    赋是专供皇帝,天家开支用的。

    皇帝在少府的内库的钱财,从来都与国家的开支是分开的。

    对大臣和地方衙门的运转,几乎没有影响!

    只是,会影响胥吏们收税时的积极性罢了!

    这也是后世满清敢喊永不加赋的底气所在。

    不然,你要他喊喊永不加税,试一试?

    看看那帮晋商地主豪强会不会起来把那百来万八旗兵给撕了!

    因此,许多大臣,也仅仅只是震惊而已。

    永不加赋,就永不加赋好了。

    反正,与他们没有多少干系。

    甚至,有许多满脑子理想和明君思想的大臣,立刻就感动的稀里哗啦,连脸都涨红了。

    永不加赋啊!

    多好的仁政啊!

    三皇五帝,谁提过,春秋战国,谁又喊过?

    真真是仁君!

    于是,刘彻终于有了第一票的脑残粉。

    “陛下加大惠于天下,泽被苍生,非臣等所能及也!”百官们不管那个派系,都立刻叩首道:“请奉诏书,宣布天下,使天下明知陛下仁厚爱民之意!”

    刘彻长出一口气,道:“可!”

    他知道,这个永不加赋一出,他就着实装了一回圣人了。

    有了这个诏命打底,最起码,自耕农与中小地主,都会把他这个天子看成亲爹。

    至于底层的百姓,恐怕要恨不得给他立个神主牌位,日夜叩拜了。

    有了这个基础,他就不怕有人敢动他了。

    随着这个诏命传达到天下郡国以后,他的皇位,就真正稳如泰山了。

    谁动他,谁就准备承受天下百姓的怒火吧!

    当然,他也不敢骄傲。

    坐下来,道:“诏书拟定以后,移送东宫,请太皇太后过目,然后再颁布天下!”

    其实,就是走个过场而已。

    窦太后连人都看不清,还会看诏书不成?

    无非就是做个样子,保持尊重。

    刘彻也相信,一个瞎眼的老太太,只要不去刺激她的底线,她也不大可能站出来做些什么不好的事情。(未完待续……)

    PS:晚上还有,今天继续冲击一万字,看看能不能成功

第三百六十九节 无题(今天万字更新已完成)

    阳春三月,天气开始温暖起来。

    整个关中,仿佛一夜之间,就变成一个绿色的海洋。

    直道之上,一支蜿蜒数十里的大军,缓缓的前进着。

    太尉、左相国周亚夫站到一个山坡上,远眺远处的长安城。

    遥想今岁冬十月出兵时,先帝执着他的手,一路送到此处,当时,先帝明明还是身体健康,正当壮年的天子。

    谁知道,等他得胜归来,却是这么一个局面?

    想着先帝,周亚夫就不由得流下了两行清泪。

    士为知己者死!

    在周亚夫看来,先帝,就是一个完美的君王,全力支持他的所有改革和决定,而且从不吝于从少府拿钱出来,为军队换装。

    汉室骑兵部队,能从五年前的不到五万,发展到今天,拥有十万铁骑的规模,先帝,居功至伟!

    可惜,这样一位很对军方脾气的天子,却说崩就崩了。

    “也不知道今上,对军队是个什么看法?会不会继续支持我蓄马养兵?”周亚夫心里面忐忑着。

    太宗孝文皇帝之时,为了修养生息,刻意的缩减了军队的规模和待遇。

    以至于,当时的燕代和长城一线的驻军,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武备松弛,所以,匈奴人来去自如。

    直到晁错输粟捐爵,才缓解了前方士兵挨饿的窘境。

    先帝掌握大权后,就开始对前方,尤其是长城的驻军。进行投资。

    即位后,更是开始全面加强军备。

    大笔大笔的资金投入到军队。这才有了今日汉室军队的强大。

    像这样一位关心国防武备的天子,周亚夫很清楚。只能用可遇不可求来形容。

    作为军人,周亚夫很清楚,军队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譬如,战马的培育,骑士的训练,弓手的装备以及各种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都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海量的资金。

    有时候,几千万甚至几万万钱砸下去,却连个响都没听见。

    不是谁都有那个耐心。日复一日的愿意砸钱进这个无底洞!

    “相国!”袁盎骑着马,凑到周亚夫跟前,拱手道:“陛下已在渭河桥边等候相国凯旋归来!”

    袁盎是奉命前往函谷关迎接他的使者。

    只是这一路上,周亚夫都没找到什么好机会与袁盎交谈。

    此刻,得了机会,周亚夫也免不得问道:“太仆,我听说,陛下已经下诏尊立先帝为仁宗孝景皇帝?”

    “然也!”袁盎点点头,拱手道:“陛下一片纯孝。我等臣子安敢违逆?”

    话语中却多少是有些不满此事的。

    这个事情,在袁盎看来真是纯属胡闹!

    谥法制度是严肃的政治制度。

    自古以来,向来就是臣议君,子议父。

    今上靠着强权。按着大臣,强行通过,所以。在上庙号的时候,大臣们自然也就要出口气了。所以就挑了个不在传统制度中的仁字给先帝当庙号,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什么叫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